《戏曲人物志》严凤英:没有她黄梅戏或可发展,但不会迅速崛起

观看视频《戏曲人物志——严凤英》请点击:

1945年,15岁的严凤英在安庆唱《小辞店》一举成名,令一大批戏迷疯狂着迷,甚至在严凤英演唱时要求停止锣鼓伴奏,只想静静听她唱戏。

1952年,22岁的严凤英至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一曲《打猪草》引来万人空巷,人们盛赞它为“优美的牧歌”,黄梅调第一次被定名为“黄梅戏”,这也是黄梅戏第一次打破地域界限,从安庆走向全国。

1955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被搬上荧幕,这是第一部黄梅戏电影,观影人次达1亿4千万人次,一举打破戏曲电影观众的最高纪录,黄梅戏开始燎原全国,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在唱着那首著名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严凤英的名字几乎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严凤英饰演的七仙女有种质朴的可爱,她爱得真诚热烈,不管是娇羞大胆的告白,还是撕心裂肺的分离,都是真情流露极富感染力。后辈学严者众多,却总是画骨难画魂。

1959年,黄梅戏电影《女驸马》搬上银幕,严凤英擅长用声音带领观众走进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这部戏从表演艺术上比《天仙配》又跨越了一大步,成为黄梅戏表演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

1963年,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拍摄,创作团队集体到黄山创作此剧,每天清晨严凤英在薄雾缭绕的黄山仙境中开始踢腿练唱,4个月后开机拍摄。

严凤英明白黄梅戏作为民间小调在舞台上薄弱的表现力,她善于吸收不同剧种的优点,拍《牛郎织女》时向昆曲名家方传芸学习身段表演,且大胆地运用在「架上累累悬瓜果」那一场舞蹈表演。而在拍摄分别时「有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一折时,六七分钟的长镜头严凤英一气呵成完成,拍完后摄影棚内寂静无声。

严凤英是黄梅戏发展史里程碑式的人物,她以细腻传神质朴自然的表演引领了一个剧种的辉煌,将民间小戏推向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没有严凤英黄梅戏或可发展,但不会迅速崛起。可叹可恨可悲可恼这样的人间精灵却在艺术盛年戛然而止,正所谓“花正红时三春谢,天下谁人不怜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