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往事:露天电影院看电影


70年代初,应城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贫乏和单调,能看场电影成了一种莫大的享受,甚至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乐事。


当时可以看电影的地方有县礼堂、城关礼堂、戏园子(现汉剧团)以及位于振兴街南端的露天电影院,但实际情况是十天半月也难得放一回电影。


由于家住戏园子附近,我们小时候经常在戏园子附近混(应城话“秋”,发四声),等到电影快散场门口无人管的时候挤进去看点结尾,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时的盛况。


小时候我常在背街(今振兴街)玩耍,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露天电影院今天是否有电影?这时总会有小伙伴自告奋勇的前去打探,并乐此不疲。如果前去打探的小伙伴回来告诉大家,今天的电影是“白跑游击队”、“今天我休息”或“明天回答你”,那么今天肯定是没戏。如果兴高采烈的告诉大家电影的名字,大家心里像过节一样开心。


如果有电影,大家早早的吃完晚饭,然后到露天电影院门口“秋”(发四声),露天电影院其实是个大院子,靠路(现振兴街)的一边是院墙。当时大家都比较穷(照业),家长是不可能给钱让小伢买票看电影的。要想看电影只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在开始检票前躲到露天电影院里面(院子里面有住户),等到观众进场的时候再出来。其二则要耍点小聪明,在检票口挑选一个合适的成人,然后偷偷的牵着人家的衣角,在人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冒充人家的小伢混进去。混进去后随便找个地方,有时甚至会到银幕背面去看,因为距离太近,一场电影看下来,颈子仰的又酸又疼但也无怨无悔。


有次放电影“渡江侦察记”,感觉是全城轰动,电影院内外人山人海,电影院的院墙上、树上坐的都是人,现在想来其实蛮危险的。开映前,吹口哨的、大声喧哗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人用玻璃管吹梧桐籽相互攻击和嬉戏。但是一听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片头的音乐,心情无比的亢奋和激动,大家立马就安静下来了。


当时一套胶卷,同时在几个地方错时放映,称之为“跑片”。如果这卷胶卷放完后面的胶卷未到,屏幕上会快速闪现各种各样的字符和图形。等待期间,口哨声、巴掌声、吆喝声又起,甚至有人起头喊“放电影的爹爹”,下面的一些人一起回答“哎”;“放电影的爸爸”,一些人一起回答“盘鸭鸭”;“放电影的婆婆”,一些人一起回答“盘陀螺”;(有更不文明的,“放电影的叔叔”,一些人一起回答“基八卵子炒牛肉”…)还有一些污秽不堪的话语,往往引来一阵阵哄笑。进场时,大家争先恐后,秩序混乱,电影结束后,倒是秩序井然,礼让有加。


由于文化生活的单调和对电影的喜爱,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模仿电影里面的一些台词,如“平安无事喽”(平原游击队)、“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地道战)、“师长一到我们就走”(渡江侦察记),甚至会模仿电影里的情节,比如在正街(现解放街)上腰里别着铁丝枪巡逻,手臂上还戴着塑料臂章,上有“咸鸭蛋”三个字,原来是一个小伙伴从食品公司弄来装咸鸭蛋的塑料袋,剪掉下面就成了臂章。


儿时看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是一段最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