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一定要克服?不一定!懂的利用懒惰力,你能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最懒”的英国人创造了很多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发明。


关于懒惰,我发现很多人因为对懒惰存在固有偏见,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懒惰必须得克服,即便过程是反人性的也必须得克服,懒惰让我们不是进取。懒惰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懒惰让我们意志消沉,最终一事无成。懒惰就是逃避困难,图安逸,侵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丧失幸福感甚至是健康。

我想说的的是,这些对懒惰的固有认知是片面的。其实懒惰也是有属性的,根据属性可以分为"真懒惰"和"假懒惰"。(后面我们会讲到如何区分)

"假懒惰"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还是一种容易被忽略的能力——懒惰力。

科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懒惰"的调查研究。该杂志根据相关数据给全世界的国家做了一个"最懒Top20国家"榜单。英国列第8名,欧洲第3,虽然不是第一名,但是英国人的懒却是冠绝世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也披露:超过63%的英国人不爱运动,他们甚至一周步行的时间都不足一小时,50%的英国人就算有时间也懒得遛狗。

但就是这个懒到全球知名的国家,创造了很多改变世界的发明:

懒得清理厕所,于是英国人约翰·哈灵顿发明了抽水马桶(1558-1603年期间)

懒得走路,于是英国人乔治·斯蒂芬发明了第一部蒸汽机车(1814年)

懒得去现场看节目,于是英国人约翰·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1925年)

同样目的的英国发明还有桶装方便面、三明治、巧克力棒、素肉等等等

我们跳出个例,来环顾人类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历史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偷懒"的历史。但这种偷懒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效率,用10分钟完成别人10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然后做自己做的事情。这样的懒惰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懒惰力。

那什么是懒惰力?懒惰力为什么重要?如何培养我们的懒惰力呢?这也是今天这篇文章要讲的主要内容。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什么是懒惰力?区分清楚真假懒惰,我们才不会掉进思维陷阱在职场和生活中为什么要掌握懒惰力?懒惰力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启发?如何在职场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懒惰力?将懒惰转变成提高效率的动力?

什么是懒惰力?在职场和生活中为什么要掌握懒惰力?懒惰力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启发?

弄清楚懒惰力之前,我们先要分清楚真懒还是假懒,避免因为文字表象调入思维陷阱。

马云在2011年11月对雅虎员工演讲的时候,说过一个特别颠覆我们认知的观点——"世界是懒人创造的!",他提出:

"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勤勤恳恳地奋斗,最终却碌碌的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养成了勤劳的恶习。"

马云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懒得走路于是发明了汽车,懒得听音乐会于是发明了CD,比如不爱运动的乌龟可以活个几百年,勤劳的牛被挤奶而憨憨懒懒的熊猫却能成为国宝等等。

但是马云最后的结论是——"懒不是傻懒,想要少干,那就想出懒得办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

其实马云讲的懒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懒就是假懒和真懒的区别。

我们只需要一个办法就能分清楚真懒还是假懒,那就看懒惰的目的和结果。

真懒惰是不想干,而假懒惰的人是想快点干完。真懒没有结果,而假懒是提升产出。

比如工作很多,又是一些重复性低价值区域的工作,我们都懒得做。真懒的人就是懒得行动,最后干脆不做,在焦虑和自责中度过时间。而假懒的人是想尽一切办法快点把这些懒得做的工作搞定,比如交给工具或者他人,然后把省下的时间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理解了真假懒惰,我们再去看是什么是懒惰力的时候就很清晰。

懒惰力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懒惰力是一种顺应人性、追求总时间跨度下综合成本最低、产出最高的一种驱动力。

懒惰力是一种有生产力的驱动力。

这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启发呢?

从"拖延症"到"懒癌",我们认定了懒惰是一种负向行为,我们认定了它会阻碍我们的进步,所以我们可要克服,要治疗,要摒弃。

但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面,之前一篇文章里我们也分享过,"好吃懒做"是我们人类从演变之初的"最佳生存策略",因为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能够获取食物的手段很少,并且获取了也没有办法长时间的保存,所以多吃和少做,就是变成了储存能量的有效手段。

懒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是一种人性。

我们与其想着克服或者改掉,还不如换个思路,挖掘它有正向作用的一面,让懒惰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更好提升效率,节省时间,集中精力做有助于我们成长的事情。

如何应用懒惰力呢?划重点,往下看。

如何在职场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懒惰力?将懒惰转变成提高效率的动力?

有3个关键点必须要理解:

①别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②花充分时间思考杠杆解③顺应人性,节奏均衡的、多方位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3个关键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体系,背后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是有深层次的逻辑的。

这3个关键点会帮助我们利用懒惰力,提升效率,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

1.别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因为对懒惰的恐惧和厌恶,我们了解到很多应对懒惰的方法,比如立刻行动,比如培养微习惯,比如番茄钟。

我们了解这些方法,不论适不适合自己当下的情况,就迫不及待的进行执行。

每天跑步,每天背单词,每天写晨间笔记,领导安排的工作立刻着手准备……

做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创,最后用自我安慰的方式结束,并且再也想努力。

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战术勤奋。

如果这样的事情多了,我们很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行了,形成一种消极暗示,这就为下一次的改变增加了难度。

所以,考虑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重要。

但是我们既然是要培养懒惰力,就不能第一时间考虑如何不干,而是第一时间考虑这个事情有没有必要干,必要要干的情况如何快速干完。

在我们决定应对待完成的任务的时候,向自己提问,提出系列的问题,自问自答得越充分就越可能尽快完成。

比如:

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完成?阻碍的因素有哪些?有工具吗?有捷径吗?有完成过这些任务的人吗?能够获取方法吗?

把这些问题培养成思维习惯,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在大脑里快速思考这些问题。

2.再花点充分且适当的时间,思考杠杆解

完成了第一步,我们就需要再进行更深入一步的思考,解决当前问题的杠杆解是什么?

"杠杆解"是国际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实际工作系统中,小而专注的行动,如果用对了地方,能够产生重大、持久的改善。

简单点来说就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只用关键的一招,就能解决掉该问题。

如何寻找杠杆解呢?

利用"加减乘除思考法"。

加法思考:增加资源或者渠道,把力量加强,解决当下问题。比如为了获取用户资源,从5000千的经费增加的到2万,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加法思维。

乘法思考:加倍的加法,是一种倍增的加,比如为了抢占市场,增加分店效果比较慢,但是开启加盟模式,就能迅速占领全国市场。

减法思考:减去跟目的无用、无益的事情,集中时间、注意力等资源到计划和改变上来。减法侧重数量上的减,比如想戒烟,由原来的一包减到每天半包。

除法思考:加倍的减法思考,是一种结构性的减,是一种减法的极限,比如一个企业为了减少营销成本,彻底减去电视广告的费用,利用"社群"这种传播渠道进行推广就是一种典型的除法思考。

"加减乘除思考法"是一种关联性的思考法,先"减",有效则"除";先"加",有效则"乘"。

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我们能够科学的放大成果的倍增,只要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的,我们能够节省的时间就一定比常规做法要多。

所以,找到问题的核心并且采用试错的方式,寻找到最优杠杆解,我一定能够成功"偷懒"。

并且,这样的过程是会积累经验,保证我们的能力进行递增的。如果我们掌握了可以偷懒的方法A,我们下次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如果我们愿意将这些时间用来继续完善方法A或者依据方法A的底层逻辑思考方法B,以此进行循环,我们就能懒成发明家。

3.顺应人性,多方位、节奏均衡的坚持寻找答案

通过上面两个关键点,我们发现"懒惰"背后的实质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当我们顺应人性,顺应这种底层需求的时候,我们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正确的事情,而不是陷入到"懒驴拉磨"的忙碌怪圈里。

这么做真的是对的吗?没有别的解决方案吗?难道没有快一点的方法吗?

这些想法是不是很熟悉?跟第1个关键点优先思考的问题契合在了一起,我们又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培养出利用懒惰力提升效率、快速解决问题的习惯。

看似十分的简单,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几点:

谋定而后动,但是不能不动。我们这几个关键点里涉及到了一个共同点——思考。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是不能以"考虑清楚了再去做"为借口拖延我们的行动。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按照笨方法也能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总比解决不了问题强。

保证节奏,不不要失衡。不要学习完懒惰力的内容就过于的乐观,一时鸡血冲天,拼命尝试,然后遇到到几次难题就泄气了,再也不想提高了。与其百米冲刺,不如当成马拉松挑战自己。把事情想的难一点,把达成时间想的长一点,多尝试几次,多总结经验,多反思提升。

对于懒惰这件事情,我们因为固定认知有一些很严重的偏见,比如懒惰一定是负性的,懒惰一定会阻碍我们的进步,懒癌是病必须根除……

其实懒惰分为"真懒惰"和"假懒惰",真懒惰没有行动没有产出,而"假懒惰"是一种能力,一种生产力的驱动力,叫做懒惰力。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懒惰力的3个关键点,将会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提高产出,节省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3个关键点分别是:①别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②花充分时间思考杠杆解;③顺应人性,节奏均衡的、多方位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懒不是懒的行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效率,节省时间,创造更多价值。它应该以正能量的形态呈现。

相关资料:

《再见懒惰》、《第五项修炼》、马云雅虎演讲、新民晚报美国版数字报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