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傳奇“何門”:研究出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培養出很多院士!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70週年,人才匯聚,群星璀璨。70年間,浙江大學也湧現出一大批以報效祖國為己任的奮鬥者。無論光陰如何流轉,不管歲月怎樣變遷,他們始終初心如磐,奮戰一線。建國之初,浙江大學的何志鈞以及他所帶領的何門弟子在崢嶸歲月中研究出了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並在之後不斷地開拓創新,大力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發展。本期,我們推出的是他們的故事。平凡的崗位,不凡的堅守,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大數據在雲端湧動,物聯網帶來無人工廠,人工智能滲入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今天的浙江,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努力打造“互聯網+”世界科創高地,數字信息技術正成為浙江發展的強大動能

鮮為人知的是,浙江數字信息科技創新事業的源頭,要到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一幢老教學樓裡尋找。近60年前,

時任浙大無線電系主任何志均教授帶領師生在這裡日夜奮戰,研製出浙江省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ZD-1,ZD就是浙大的縮寫

不久前,《浙江日報》刊登了相關報道,帶領我們一起走進這一傳奇故事。

《浙江日報》

何志均

,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一手創辦了浙大無線電系和計算機系,為中國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電子學和計算機高級人才“何門”弟子包括潘雲鶴院士、吳朝暉院士、陳純院士這樣當之無愧的領軍者。從研製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出發,何志均和他的弟子們開拓出一個無比廣闊的數字信息科技創新版圖。今天,不計其數的創新資源向這片領域匯聚,成千上萬的科技工作者在這片領域耕耘,為浙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供給。

何志均(右三)與第一屆人工智能方向的5位碩士研究生合影

研製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創新精神代代傳承

走進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迎面就能看到何志均先生的半身銅像。他長達93歲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不懈創新的史詩。

何志均半身像

“何老師在抗戰烽火中求學浙大。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浙大主持建設無線電系,我是第一屆畢業生。”浙大計算機系老教授葉澄清是何志均的得意門生和多年助手,回憶起何志均的音容笑貌,他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段熱火朝天的科研歲月。

1962年,葉澄清剛畢業留校,就加入了由何志均牽頭的一個科研小組,研製浙江省第一臺計算機。“組裡除了何老師,就是我們幾個青年教師和10多個本科生。原來,自主研製計算機是何老師給同學們出的畢業設計題目。這是何等的眼界和魄力!”葉澄清說,當時距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不過16年,我國第一臺計算機1958年剛剛在北京研製成功,大學師生絕大多數都對計算機毫無概念,普通民眾更是聞所未聞。

何志均教授(左一)在指導學生(童學軍,女),左二為陸汝鈐院士,右一為俞瑞釗教授

何志均身上創新者的本色,在這一刻顯露無餘。他派年輕教師到北京參加計算機培訓和研製“會戰”,帶回大量寶貴的一手材料。在暑假空曠寧靜的之江校區,科研小組埋頭摸索計算機原理,設計圖紙、組裝調試元器件……葉澄清說:“當時天氣十分悶熱,但我們顧不上大汗淋漓,每個人都以滿腔熱情在苦幹。”當時計算機最先進的存儲設備是磁鼓,國內無法生產。何志均向時任浙大校長周榮鑫彙報了這一情況,周榮鑫非常支持他們追蹤科技前沿搞創新,就用自己的外匯津貼,設法從蘇聯購買了磁鼓交給科研小組。大家的幹勁更足了。

前後歷經3年,最終研製成功的ZD-1佔據了一整間教室,一排排的電子管閃爍著各色的燈光,並達到了每秒運算30次的設計目標。葉澄清說,自主研製這臺計算機,為改革開放後浙大創辦計算機系打下堅實基礎

1965年,浙江大學試製成功ZD-1

“在研發過程中,何志均先生時常展現出緊跟科技前沿的超前視野、自力更生掌握關鍵技術的創新追求。這是在今後永遠激勵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葉澄清說。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浙大研發的我國第一臺氣象自動填圖機等多項計算機設計與應用領域的成果獲獎。1979年,何志均自美國買回當時最先進的CROMEMCO 8位微型計算機,浙江剛起步的計算機人才培養和科研事業如虎添翼。當時還是“小字輩”的潘雲鶴等,在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最初一批研究成果就是在這臺計算機上誕生的。

何志均等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凝聚的這種緊跟前沿、自主創新的精神代代傳承,始終是浙江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鮮明底色。當年電子管上閃爍的燈光,今天已成為“城市大腦”大屏上紛繁的數據,成為烏鎮躍動的互聯網音符,成為觸手可及的一個個智慧應用……

1989年,何志均教授在第二屆全國人工智能學術會議上

以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高能級數字創新平臺為支撐,浙江正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重點領域不斷加大攻關力度,尋求突破關鍵技術,積極打造數字長三角、數字大灣區、移動支付之省、“城市大腦”等標誌性引領性數字化項目。

編制人工智能全新教材,打造人才培養高地

在一系列新技術突破的加持下,人工智能在近兩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潮,“點燃”了發展新動能,“點亮”了發展新經濟。

實際上,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上一輪人工智能熱潮方興未艾之時,何志均就牢牢把握住了這一前沿趨勢。

1978年,何志均創辦浙大計算機系時便設立了人工智能方向,並在當年就招收了5名這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他們學成後都挑起了科研、教育的大梁,其中成就最為卓著的是5人中的小師弟潘雲鶴

1987年創立時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成員合影

1987年,浙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所,這裡走出了吳朝暉、陳純等領軍人才。近兩年,潘雲鶴多次提出,人工智能將迎來2.0時代。新形勢下,浙大全面參與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在潘雲鶴等專家的積極推動下,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於2017年7月正式發佈。浙大校長吳朝暉表示,浙大率先佈局,聚焦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自主無人系統等前沿方向。

2019年開學季,浙大首批人工智能專業本科生走進校園。在人工智能即將成為一級學科、各大高校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背景下,由潘雲鶴擔任主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編委會”今年推出了《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等4本全新教材。編委會秘書長、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專業的設立將大大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學體系,構建起人工智能這門學問的基石,這有助於更加系統完整地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

2018年,浙江大學獲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莊越挺教授擔任中心主任,致力於打造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地。

可以說,浙大充分發揮高校的創新優勢,始終引領浙江人工智能發展風氣之先。而形成今日蔚為大觀的局面,還離不開產業界的巨大熱情。在浙江,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日益凸顯,在人工智能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浙江人工智能企業在數量和質量上均位於全國前列。阿里巴巴城市大腦成為國家五大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之一。《浙江省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要培育10家以上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100家以上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標杆企業,500家以上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專精特中小企業。

開拓新型技術應用版圖,賦能浙江數字經濟

循著何志均先生開闢的道路,浙大計算機學院俊傑輩出,不斷拓展科技創新疆域,為浙江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打造“互聯網+”世界科創高地提供了豐沃的創新土壤

全球金融巨頭道富集團在中國大陸唯一的全資子公司就在杭州。這要追溯到20世紀末,何志均促成浙大和美國道富公司合作研發大規模金融軟件系統。在浙大玉泉校區曹光彪樓的一間教室裡,“浙大道富技術中心”的年輕博士們迅速成長為卓越的軟件外包團隊。浙江軟件出口和外包服務領跑全國的優勢,最早就在此奠定。

“軟件是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天,浙大培養的軟件人才遍佈我省互聯網領軍企業的中高層,學院研製的多個前沿軟件成果在各行各業轉化應用。”浙大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尹建偉教授說。吳朝暉院士牽頭研製的錢塘中間件平臺軟件,解決了相關基礎平臺軟件的多個卡脖子問題,大規模應用在我國現代服務業的多個行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純院士牽頭研製的紡織品數碼噴印系統,推動了我國紡織業的數字革命,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是信息展示和人機交互的基礎支撐技術,何志均創辦浙大計算機系之初就將其確定為學科發展重要方向。今天,這個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落戶在浙大。實驗室主任周昆教授帶領團隊首次實現了真實感圖形的電影級高清畫面交互級繪製,解決了高質量畫面實時繪製的難題,成果獲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相關技術已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目前,實驗室與企業合作研發更多消費級產品,以打破傳統圖形軟件只有專業用戶才能使用的技術壁壘,讓普通人也能玩轉頂級特效。

就在不久前,一款新型類腦芯片“達爾文2”在浙大計算機學院CCNT實驗室問世,整個芯片神經元數目達到15萬,神經突觸超過1000萬,在神經系統規模這一指標上和國際前沿類腦芯片處於同一數量級水平。研發人員介紹,類腦芯片面向智慧物聯網應用,展現出獨到優勢,有可能會帶來計算體系結構的革命。

類腦計算芯片“達爾文2”

細數何志均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們的足跡,這段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創新之路再度印證: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浙江以超常規力度建設創新型省份,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支撐。當前,我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成果轉化和科技合作體系更加完善,“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加快形成。創新已成為浙江發展最鮮明的時代特徵

內容來源:《浙江日報》(記者 曾福泉 柯溢能)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