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再制造“引路人”陈湘生院士工作站入驻济南重工

陈湘生,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湖南湘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济南重工院士工作站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专著8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

“我是玩土弄泥巴、挖泥打洞的。”在济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重工”)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用一句轻松幽默的话开场,“但我是带着任务来的,那就是要在济南重工建立中国盾构机再制造技术中心!”掷地有声的话语,瞬间让济南重工人热血沸腾,掌声经久不息。

与新中国同龄的济南重工,主要生产制造盾构机等装备,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稳健发展期,盾构机的市场需求也趋于平稳,行业和公司都进入了转型期。“就在这个寻找新动能的关键时期,我们和陈湘生院士建立了联系,并最终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济南重工总工程师许京伟激动地描述着与陈湘生的“连线”。

“目前,我们国家的盾构机保有量超过2000台,这些设备都老化了,维保和再制造迫在眉睫。”作为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顶级专家,陈湘生时刻关注着行业的发展,“济南重工是老牌高端装备生产企业,我们更有底气和理由站在新发展的前端。再制造是通过研发、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盾构机的构造,对盾构机进行升级,把现代的技术嫁接到老产品上去。具体来说,就是对盾构机深入研究,找出易损部件,研究易损原因,同时把超前地质预报功能嫁接上,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院士工作站落地后,陈湘生和他的团队已在隧道掘进机再制造方面起草了10项国家标准,开展了隧道掘进机减震降噪技术研发工作,并确定了向轨道交通的运行维护方向发展的转型思路。

作为再制造的一大成果,“超大断面隧道智能一体化盾构机关键技术与装备产业化”这一项目被列入重大科研专项,为超大盾构机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作为国之重器,盾构机在轨道交通、深井煤矿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是生产制造企业不懈的追求。通过这一项目,济南重工具备了15米断面盾构机的研发生产能力,公司也将会在烟大海底隧道建设等“超级工程”中占得先机。

孟晓宁是一名研发设计人员,到院士工作站工作后,她收获颇多。“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工作动力更强了。我将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孟晓宁说。

“陈湘生院士工作站的成立,为济南重工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高端技术引领。院士工作站不仅助力济南重工引进高端人才,更帮助公司建设了高水平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济南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宁凡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