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龙教员赵守志:老骥伏枥 志在蓝天

50年与飞机相伴,飞行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随着一架DA40钻石教练机降落在樟子松故乡加格达奇机场,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赵教走出机舱对教员姜焕说“小刘今天的空域飞行飞的还可以,但飞起落航线一米以后带不住杆,角度偏大,动作较粗,我已经纠正他的动作了,下次飞行时你做几个标准动作示范给他”。姜焕是小刘的教员,赵教刚刚完成了小刘的商照课程的阶段检查。

赵守志,现任中国飞龙飞行学院主任教员,大家都称呼他为赵教。1952年出生的他,今年67岁,拥有10多个机型的执照,50年的飞行生涯,安全飞行17000多小时,是国内仍在一线从事飞行教学年纪最大的飞行教员,是我国自主生产的运-11B飞机的首飞员,运-11、运-12的试飞员。转业前在部队荣获2次个人三等功,2次教学小组集体三等功,转业后被航空工业授予个人三等功,现在是民航局授权的飞机单发、多发商照、教员、仪表及仪表教员的考试员,带飞、培养出200多名飞行员,现在全部成为民航局方、各运输航空、通用航空的中坚力量。

对飞机设备使用进行讲解

发挥“传、帮、带”作用,把一生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

空军的功勋教员

1969年,17岁的赵守志光荣的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锦州第三飞行学院学习飞行,当时美国和台湾当局不断派遣军用飞机袭扰、侦察中国大陆沿海和纵深地区,其入窜手段多变,给空军防空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复杂,承担着防空作战任务的人民空军,对飞行员的培养要求非常严格,飞行员的淘汰率也非常高,“我们班13个学员,最后只有我们4个人毕业,通过率仅30%,还记得第一次飞行时,信心满满准备十分充分,但是教员说在地面准备的充分,而飞行中能发挥30-40%就算不错了,上去还是手忙脚乱。”赵教说。“1972年毕业后,我就留校当了飞行教员,在航校一待就是十年。”空军战机飞行员淘汰率高、压力大,特别是在有作战压力的背景下,带飞的学员出现思想波动、技术难点,几天克服不了的,容易造成紧张、着急的心态。当教员要有责任心、耐心,不厌其烦的讲,要有个“婆婆嘴”,不但要教技术,还要解放学员的思想压力,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技术原因,研究产生问题的现象,提出明确的改正措施,再在飞行中实践带飞。学员从一点不会到自己独立飞行,再到毕业,是教员一点一滴讲,手把手的教,不单是技术问题,更是从思想上、心理上包括知识的积累储备都应该去传授。正是凭借着这样全方位的教学理念,所写的教学法、飞行心得在空军的内部的刊物上发表,离开部队时他的笔记被新来的教员“洗劫一空”,他所带的学员有军师级、司局级干部。在部队十年的教学生涯里,赵教荣获2次个人三等功,2次教学小组集体三等功。赵教的夫人在回忆起部队时的峥嵘岁月时说:“从部队出来的人,军令如山倒,那时的人都受这样的教育,所以我们做家属的也支持他的工作,国家的事业必须服从,随军到锦州,一周只见一天,复员后在哈飞长期出差和到航校后还是两地分居,女儿和家里老人都指不上他,现在好了,家也搬到加格达奇了,终于可以老来有伴了”。

飞行后对学员进行详细的讲评

航前对前起落架进行检查

检查飞机方向舵

通航的试飞英雄

20世纪70年代,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研制一种适合国内农业、林业、渔业、地质、运输等使用要求的多用途小型运输机,替代仿制苏联安-2的运-5飞机,它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运-11飞机。当时对于飞机这样一个技术领先、系统复杂的航空器,要真正意义上把它从图纸上的“燕子”,磨砺成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不仅仅需要在科研技术上不断开发研究,还需要一次次的试飞实验,达到人机合一,飞机与人的最佳结合。为了运-11的顺利运行,中央军委批准了哈飞组建农业航空服务队,赵教就是航空服务队的12名飞行员之一。1982年3月赵守志转业到航空工业哈飞试飞站,一边从事农业、降雨、地质勘探等飞行任务,一边担负着运-11、运-12、运-11B等新飞机的试飞任务。1990年他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丰富的试飞经验,被选为国产运-11B飞机首次飞行的飞行员之一。“我的教员对我说过在飞行中不可能碰到两个同样的问题,千变万化,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各种变化正确处置各种问题。”赵教说,打开尘封的记忆,回忆起最难忘的事,还是在内蒙古根河驾驶着运-12飞机在山区飞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只有保持在真高50-100米之间,仪器才能探测到地下的矿质,在山区的超低空飞行就是驾驶飞机在一个个山峰之间穿行,周围都是悬崖峭壁,此时突然左侧发动机停车,飞机动力下降,飞机速度小,动力不足,前方就是山峰飞机来不及爬升,此时拥有多年试飞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赵教,迅速的冷静下来,一边观察山势,一边调整飞机姿态,果断的决定从左边山口慢慢爬升,他凭借着过硬的飞行技术,从容的将飞机平稳的降落在跑道上,保证了国家财产和同机工作人员的安全。试飞员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勇气与经验不断挑战飞机的性能极限,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飞机的设计和技术性能,转变一只只翱翔在祖国蓝天上的铁翼雄鹰。

检查螺旋桨是否有损坏

检查螺旋桨是否有损坏

在空中进行航线飞行的检查

飞行学院的定海神针

上世纪80年代,飞行员是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特别是赵教还是有10年空军教员经历和教学经验飞行教员,更是珍宝中的珍宝,转业后虽然从事农业、降雨、地质勘探等专业飞行,但赵教一直没有放下飞行教学,1982年到2001年期间他一直坚持为飞龙带培(代培)改装运-12的国内外飞行员。2001年飞龙航校组建,从无到有,训练场地不固定,经常转战南北的到处“流浪”,创办初期飞行量少,收入相差很大,但赵教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过、更好的飞行员,依然放弃了在运-12机队飞地质、海监任务的丰厚收入,在最难的时候选择了坚守,为国内通航、民航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飞行员,他是如此的热爱飞行,用他的一言一行把他的飞行理念和技术传授下去,把他精髓传遍飞行学院。

检查升降舵与调整片

检查油箱查看燃油量

说起最自豪的事儿,赵教的嘴角翘起了微笑:“当每次带的学员毕业了,自己感到无限自豪越是难带的学员,越是充满成就感”。在飞行学院赵教专门承担一些“特殊”学员的教学,他因人施教,所有的“问题”学员都能顺利毕业,带过的飞行学员没有一个停飞的。“以前带过一个学员比较调皮,批评多,有时会有抵触情绪,毕业工作后,经常打电话给我,我说你恨我吗,他说当时有点,现在而是感激,就是当初严格批评和要求,我才能飞出来。”赵教回忆带“问题”学员的经历,心里充满了满满的温暖,“飞行教员工作,没有终点,没有止境,遇到的学员千差万别,性格、学历、能力,反应协调能力都不同,要根据学员的特点针对性教学。”赵教说,要给学员在空中飞行时创造中比较轻松的环境,尽量让学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员要把功夫下在地面上,准备要充分,飞机数据、注意力分配、操纵动作,容易产生的问题等等。在空中,教员语言要精练、不能粗暴,要给学员建立信心,以多鼓励为主,教学要说到点子上,要明确的指出问题。在飞行中一个问题出现两次你就要提醒他,怎么去改进。

每天望着每一架飞机滑出,心中的责任重如山

在团队中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帮助新教员尽快成长

在教员团队中,赵教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在团队中,他是定海神针也是润滑剂,与年青的教员打成一片,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帮助新教员尽快成熟。他说:“人无完人,要有包容心,不能高估自己,要多看别人的优点,有问题要多交流,互相帮助解决。”“传、帮、带”是中国飞龙飞行学院的优良传统,年轻教员如果遇到难点问题,不知道怎么去教学,都愿意去找赵教请教,他愿意把一生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他说:“有一天不飞了,不想带着遗憾退下去,让年轻教员少走弯路,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教员姜焕在飞龙飞行学院十年了,是赵教一手带出来的主力教员:“赵教和霭亲切,很少发脾气。在教学飞行中放手量也比较大,我们学员都愿意跟他飞,因为上手比较快,教学理念比较实用,我们困惑的问题就请教他,赵教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员,我们不理解的问题、现象,他都能一下说破,说到点子上。”说到赵教,姜焕是由衷的敬佩,“赵教不光是技术好,为人也十分随和,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赵教说话不多,但是在天气突然有变化趋势的特殊训练时,他就说话了,会及时提醒一些飞行准备的要点,提醒近进图带没带,仪表准备做没做好,天气变化等简单的几句话,特别有用,他一直在给我们坐镇”。

运12飞机开车前调试飞机设备是否正常

有一颗不老的心带着年轻的教员们一起“嗨”

下班之后,夫妻俩散步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以上图片均由张伦拍摄)

赵教已经67岁了,年近古稀,满头银发的他,依然坚持天天进场,承担着考试、检查、后续队伍培养等,前不久他还去学习了国王C90高性能飞机。中国飞龙飞行学院校长龚全说:“飞行我们都非常敬佩他,赵教是我们最资深、最放心、最敬业的教员,他就像一面镜子,每个飞行经历、阅历、想法都深深的融入到他的生命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就是我们飞行学院的一宝,我们和他开玩笑的说,每天听不到飞机的声音都睡不着吧,他在这,让我们很踏实。”为了心爱的飞行事业,赵教带着对家庭深深的亏欠,女儿出生的第三天他才到家,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去世都没能见老人最后一面。“2008年赵教去山东执行飞机改装任务,途中接到父亲病危消息,等完成任务再回到家里,没有见到父亲最好后一面,是我一生中的遗憾。”赵教说。现在为了顾全飞行事业和爱人,赵教又把家搬到了加格达奇,“爱人年纪也大了,不能总是两地分居,要相互照顾。女儿在国外,我们每2年左右去看望一次,原来飞地质,一出差半年多,孩子生病,爱人又上班又照顾孩子,多亏了家属支持,女儿生的一双儿女,会通过视频说话,飞行之余我也享受天伦之乐。”赵教拿出手机看着外孙的照片,眼中充满了溺爱。

从部队到地方,从教员到试飞员,从任务飞行又回到教学,赵教身上有“不畏艰险,迎难直上”的军人之魂;有“献身事业,创造完美”的试飞精神;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教育精神。他一生投身于飞行事业,牢记初心和使命,肩负为国家培养飞行人才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学识帮助怀揣飞行梦想的人们圆梦前行,用自己的技术促进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实现新突破,为航空强国梦默默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张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