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京”和南京的“京”,為何一直並存到現在?

小鉡


京在中國古代的文字裡面,代表的意思是京城或者是都城的意思,所以用這個字來命名的地方,一般來講跟中央權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這其中,當代最為知名的兩大京城,那自然是北京和南京,由於現在並不是那種考究文字的時代,所以對於第一名上面這些名稱也並沒有太多的注意,二者之間所攜帶的那個字也淡化了它本來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北京和南京都是重要的城市。

北京第一次擁有這個名號是當時的遼國,當然比較戲劇性的就是當時的遼國在命名北京這個地方的時候,稱他為南京,因為這個地方相對於遼國來強行算是偏南的地方,但是無論如何,北京也算是第一次擁有了這個名號。

為什麼要在北京這個地方建立都市呢?因為北京原本屬於幽雲16州的一部分,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幽雲16州一旦落入遊牧民族之手,那中原大地再無天險可守,北京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她是一個釘子,深深地陷入到了長城防線的最中央的位置,佔據了這個地方近可近逼中原,奪取天下,退可退守草原以謀屠村。

所以北京在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看來都是一個需要爭奪的地點,也正是因為這個屬性的存在,北京一直是一個戰略要地,也是各方都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的據點。

可以在蒙古人奪取天下以後,將自己的都城安插在了北京,號稱元大都,這是名副其實的行政中心,此時此刻,北京才無愧於他北京的名號,那有人就會問了,南京去哪兒了?南京的事情得要聊到明朝的時候來講。

南京這個地方以前擁有很多名字,比如說石頭城,金陵等等由於在南北勢力的對抗之中,南方勢力一直處於弱勢方,所以南京城一直都沒有實踐自己作為一個天下權力中心位置這樣一個身份。

一直到了明朝,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面少數幾次由南可北的這樣一條作戰路線,當然,作為龍興之地的應天府,也被她改名為南京,此時南京才真正的出路,自己的端倪,成為了天下的行政中心而此時元大都或者說北京也落入到了朱元璋之手,作為對抗遊牧民族最重要的據點,朱元璋也派自己最能幹的第四個孩子朱棣過去了。

但是後來朱棣又從自己的侄子手裡把皇位給搶過,來由於擔心受到南方地方勢力的牽制,所以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但是並沒有放棄南京原先的行政機構和行政地位,所以明朝是兩個京城,就這樣,南京和北京同時出現在了歷史上面,這並不是整個事情的結束,相反是一切事情的開端。由於南京是農耕文明的龍興之地,北京是遊牧民族進入農耕文明的一個必經之點,所以雙方之間再次進行了地位上面的爭奪,這一回是由滿族人來做。

八旗子弟拿下北京城以後,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將整個中國全部握於自己手中,在這個時候,作為農耕文明的龍興之地南京,自然受到了別人的打呀,南京被命名為江寧,而整個江南省被分割成為現如今安徽省和江蘇省的雛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作為遊牧民族進入農耕文明的一個必經之點,北京自然再一次臺上了自己的歷史地位。這裡就必須跟大家講一件事情,就是著名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面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但是這個條約一開始的名字應該叫做《江寧條約》,而不是《南京條約》,因為當時南京城叫做江寧,當然,由於南京比江寧更加具有影響力,所以大家不約而同地把這個條約也叫做了《南京條約》。

時間一直持續到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開始以後,孫中山在南京城任命為臨時大總統。此時,南京的歷史地位再一次凸顯,所以南京城由原先的江寧又改回了南京,是這個時候北京還是叫做北京城,因為袁世凱在北京就認為大總統。

在這之後,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北洋軍中張作霖的部隊逼回了關外,北京落入到了北伐軍的手裡,為了凸顯南方的政治地位,所以北京被改名成為了北平,有此南京和北京之爭,南京略勝一籌。

後來隨著解放戰爭北平落入到了解放軍的手裡,又改名回了北京。而南京再次落入解放軍手裡的時候,由於此時這些名字對於地理上面的影響並不那麼重要,所以也就懶得改了。此時北京和南京再一次同時出現。


漩渦鳴人yy


大凡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候,中原王朝都會將社稷南遷,縱觀長江以南有資格統領群雄的城市,杭州太過偏安一隅,作為都成不合適,即使南宋時期,杭州一直長期作為行在,並沒有生格為京師。 而西南的成都,雖然也被許多政權定位都城,但基本都是地方政權的存在。其他的,能夠上資格的根本不足一道。

只有南京,在中華民族數次將要被亡國滅種的時候,統領群雄,挽狂瀾與既倒。保存華夏文明的火種。君不見南北朝時代,晉室失德,導致北方胡族大舉入侵中原,中原漢人十存其一,胡族殺漢人無罪,漢人殺禽獸則死罪。漢人甚至不如禽獸。

東晉定都南京,為華夏文明保留火種。

在到北宋時期,金人,蒙古人先後肆虐中原。中原的城市無數次的被血洗,屠城,漢人在一次被當成禽獸,殺虐無度。又一次是南京,在華夏危亡關頭臨危受命,成為引領華夏文明的燈塔。

元末,朱元璋在南京吹響了覆滅暴元的號角,發檄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從此再次恢復華夏衣冠。到鄭和七下西洋,華夏文明遠播四海。

到後來,孫中山與十八省英傑舉義南京。

南京數次在王朝丟失中原的情況下,成為華夏文明最後的燈塔。

請問南京為何不可稱為京。?


金陵三哥


南京的“京”與北京的“京”不可相提並論。北京簡稱“京”,南京簡稱“寧”。

南京簡稱“寧”,來源於它的古稱“江寧”,如今是南京的一個區。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定都南京,將元大都改名為北平,意為北平平定。

靖難之役後,永樂帝遷都,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因南京是明太祖所定都城,故不可廢除,因此明朝實行兩京制。

清朝建立後,南京改為江寧,意思是江南安寧,北京成為唯一都城,稱為京師。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南京再次成為都城;北洋政府時期,北京取代南京成為都城;民國政府時期,南京再次成為都城;新中國建立後,北京成為首都至今。

由此可見,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家首都遊走於北京和南京之間。

如今南京帶有“京”字,應該是對歷史的尊重吧。


五味社


如果現在還沿用古代那一套做法的話,北京可以叫做“京”顯然南京就不行了。

因為京是對都城和陪都的稱呼!不是具體的地名 。

北京最早稱京叫“南京”

北京被稱為“京”,是大遼的太宗把幽州升成了幽都府,作為了一個陪都,成為遼國的“南京”。

北京元朝的時候被稱為“大都”,是根據蒙古語的Dayidu音譯過來的,意思是“大汗之居處”,因為元蒙幾乎拒絕漢化,所以按理來說“大都”就是“大都”而不稱“京”,那時候南京還叫建康。

(下面這張圖黑色的是當時的地名,橘黃色的是現在的地名,以下地圖同理)

南京最早稱京叫應天府(京師)當時北京是開封

後來明朝取代了元朝,在現在叫做南京的地方,建立了應天府,作為首都,這時候我們可以叫他“京師”“應天府”或者“南京”。

元“大都”則被改為“北平”意味著平定北方作為燕王的府邸所在地,肯定不能被稱為“北京”。當時明朝的“北京”是開封,“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後來燕王朱棣“清君側”坐了皇帝,遷都北平,改為“順天府”也就是之後明朝的“京師”,因為應天府是開國都城,於是就成了陪都。這時候順天府成了“京師”可以叫做“北京”,應天府還是“南京”。

到了清朝,定都順天府,沒有陪都,於是順天府稱為“京師”。應天府被改名為江寧府意味著江南地區的安寧。

這時候官方不可以稱江寧為“京”,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南京條約》,應該叫做《江寧條約》如下是條約原文“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國記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寧省會行大英君主汗華麗船上鈴關防”,“甯”就是寧的繁體字!

後來太平天國出現,攻破江寧府史稱“江寧之戰”,改江寧府為“天京”。這時候從客觀的立場上看,地圖上有兩個京,一個是清的順天府“京師”,一個是太平天國的“天京”,而沒有“北京”和“南京”的說法。

進入民國,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在江蘇省江寧府城成立,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將南京定為中華民國首都,這時候”南京“從對都城的稱呼變成了一個地名!

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成為中央直轄市。1917年廢除,改為北平。

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北平為北京,作為首都,於是“北京”從對首都的稱呼變成了地名。

至此北京不是“北京”,南京不是“南京”。

而之後中國出現了新的稱呼

“帝都”北京,“魔都”上海。


目西


文|小河對岸

“京”在我國的政治文化中,是指京城、都城的意思。故而,在歷史上也只有都城或者留都(陪都)的城市才能被命名為“京”。唐朝以前,長安與洛陽一直是我國傳統的兩大政治中心城市,而並稱為“東西二都(京)”。到了晚唐時期,長安遭受了長期大規模戰亂的殘破,以及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日益下降、地理阻塞而與外交通不便等固有因素等,使得長安作為都城的給養問題變得日益艱難。

故而,自唐朝以後,長安就再也沒有成為都城,其在我國城市中的地位也就日益下降。開封卻由於地處南北水陸交通中心,而日益繁盛起來,並取代了長安的原先地位,與洛陽併成為為新的“東西二京”。在整個五代時期,只有後唐以洛陽為都城,而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等都定都於開封。

北宋時期,名義上有四都,除了“東西二京”,即:東京開封府(也稱汴梁、汴州、汴京)、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還有“南北二京”,北京為北方重鎮--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而南京為趙宋的龍興之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在歷史上也稱歸德府、宋州,宋朝的國號也源於此。宋朝建立之後,被改名為應天府,取“上應天命”之意)。

而與宋朝對峙的遼國,則實行“五京制”,分別為上京(今內蒙赤峰市巴林左旗一帶)、中京(今內蒙赤峰寧城一帶)、東京(今遼寧遼陽)、南京(今北京市)與西京(今山西大同)。

南京與北京的“京城爭奪戰”始於明朝而延至近代,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慶(今南京),而改名為應天府(“上應天命”),並以此為都而決取天下。1368年,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克了元大都,天下得以統一,元大都也被改為了北平(取北方平定之意)。

明朝正式形成“南北二京”制,始於燕王朱棣遷都於北平,並改北平為順天府(“順應天命”)。而由於應天府是大明的龍興之地,故而,不但其都城地位得到了保留,整套官僚體系也都配置齊備。順天府與應天府,因其地理方位也就被稱為“北京”(京師)與“南京”。

按明朝的行政區劃,其直轄區域分為“兩京十三省”(兩京十三省是後世的俗稱,明朝的地方最高行政級別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的京畿地區,都不設承宣布政使司(省),而直隸於中央六部。故明朝的兩京,在廣義上也分別指南、北的京畿地區(即:南、北直隸)。而應天府、順天府,更符合今天確切意義上的南京市、北京市。

清朝入關以後,定都於北京(地方上仍屬順天府)。南京(南直隸)及應天府作為大明朝的龍興之地,也就自然遭到了清朝的“打壓”與政治矮化。應天府不能再“上應天意”,而被改名為江寧府(有江南安寧之意)。南直隸(南京)先被改名為江南省,其後又被拆分為江南左、江南右,進而又分別被改名為了江蘇省(江蘇之名,即取自於江寧府與蘇州府的首字)與安徽省。

而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盛京(今遼寧瀋陽)仍保留“京”的地位,為清朝的留都。並在盛京城設立奉天府(取奉天承運之意),實際上,奉天府與應天府、順天府、承天府(明鄭時期的臺灣)等都是一個意思,都表達了順應天命之意。當然,也只有都城(京師)才能享受此等待遇。

我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如果按城市地名來命名的話,在清朝時期也不能被稱為《南京條約》(南京在清朝時期,並沒有“京”的地位),而只能被稱為《江寧條約》。只不過在城市地名的知名度上,江寧與南京的差距實在不可以道里計。故而,《南京條約》才“留名”於後世,成為了我國近代屈辱開端的標誌。

儘管清朝對南京百般矮化與打壓,但南京在歷史上卻絕對稱得上是漢族的“復興之都”。

五胡亂華時期,南京(建鄴、建康)成為了華夏政權延續的都城所在,長達兩百七十多年(東晉至南朝陳)。宋室南渡之後,雖沒有以南京為都,但南京也作為了南宋的留都(南京相對於杭州來說更位於前線,而宋室對當初金兵南下一直心有餘悸,故沒有敢定都於南京)。

蒙元滅宋之後,華夏遭受了蒙古人近一百年的統治。最終,朱元璋也是以南京為基地,實現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目標。清朝入關之後,漢人也不堪忍受滿清的壓迫與落後統治而屢屢反抗。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攻克了江寧府(南京),而改名為天京,以作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才再次恢復“京”的地位。太平天國覆滅之後,天京又被改回了江寧。

至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南京成為中華民國的首都,使得南京又一次恢復了“京”的地位。但是,革命黨的實力卻遠不如袁世凱,為了國家一統而南北議和。最終,孫中山也將“總統”之位讓與袁世凱,但有一個條件,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職大總統。

而袁世凱也不傻,當然不願離開自己的老巢,而跑到革命黨勢力中心的南京就任大總統,去受革命黨的鉗制。於是,袁世凱指使手下在北京發動騷亂,而以北京需要鎮守、安定為由,提出了在北京就任大總統。最終,革命黨也被迫再次妥協,而讓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

整個北洋政府時期,北京都是名義上的中國首都。直到北伐勝利之後,南京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北京又再度被改回了北平(北方平定)。再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北平被改回了北京,而成為了我國的首都。

由於,早已不是皇權時代,而城市之名也終究不過是個代號而已,糾結城市之名早已不合時宜。再則,“南京”之名,早已成為一部厚重的歷史。再將南京改名已無必要,反而割裂了歷史。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南京仍是中華民國的首都。

如今,南京與北京雖都以“京”名義,但為了在城市簡稱上作區分。而將北京簡稱為京,南京簡稱為寧(還是取自“江寧”之寧)。但如果南京仍為首都,而在城市簡稱上,理應南京為京、北京為平。那麼,滬寧杭也就會成為京滬杭,京津冀也就會成了平津冀。


有知社


感謝網友的提問!關於這個問題我泛生出另一個話題:北京和南京為什麼不能並存呢?其實歷史書就可找出原因,北京曾用名燕京、大都、中都、北平等地名。按說,南京的影響力一度大於北京,尤其是在宣統皇帝退位以後。

當時南京被十八省眾立為都城,袁世凱上位以後遷治至北京,從此才將北京地名打出名氣。南京第二次復都後,北京的名字叫北平。有一部電視劇就叫【北平無戰事】,間接說明南京是那個時代的“京城”。新時期後,南京沒有更名為“南平”,保留了這個霸氣的名字。同期,北平更名為北京。

從眾多近代文獻裡也可以看出一些緣故如“人民當家做主”!在文豪輩出上世紀,不會有多少人會支持南京更名的,南京一名不僅代表著滄桑,更是時代的印記!


正能量貢獻者


中國歷史上,很多城市都稱過京,但今天仍然保留京這個稱號的,只有北京和南京。



京者,人所為絕高丘也。(《說文解字》)引申為國都、首都。北京和南京到今天還能使用京這個稱號,是因為都在近代做過國都。

可能不少人覺得,國家首都應該只有一個,現在我們的首都是北京,南京不應該保留。實際上,南京現在只是個名稱而已,跟首都沒半毛錢關係。但在古代,有兩個都城甚至三個也常見。明朝時,南京北京就長期並存。

在中國,歷史上做過都城或者叫過京的城市不少,像西安、洛陽、杭州等,但這些城市要麼是做都城的時間太久遠,要麼偏安一隅,只是個避難所。



從明朝以來,中國的首都就一直在南京北京兩京之間交替,南京和北京輪流坐莊互為替補。在定都這點上,統治者們的眼光出奇地一致。明朝是兩都並存,清朝定都北京但沒放棄對南京的經營,民國就不用說了。建國後,北京pk掉南京順利上位,南京之名卻沒有改,先是作為直轄市,後建立江蘇省後成為江蘇省會。


如今,實行的是一京制,沒有備胎。嚴格說起來,南京如今只是個名字,其名字中的“京”字與北京的京不一樣,不代表任何政治地位。


南京老張


數“京”並存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京”最多的時候發生在宋遼西夏對峙時期,那時華夏大地上一度出現了十二“京”並存的局面!

▲清代南京老照片

當時,北宋是四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遼朝則多達五京——上京(臨潢)、中京(大定)、東京(遼陽)、南京(析津)、西京(大同);西夏也有兩京——東京(興慶)、西京(西平);再加上金朝立國時的國都上京(會寧),同一時期一共出現了十二“京”。

▲清代北京觀象臺青銅渾天儀

相比之下,南京、北京兩“京”並存局面的出現是在200多年之後。今天江蘇省會南京的得名始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當時朱元璋定都集慶,改其名為南京應天府。與此同時,今天的國都北京(當時是元大都)則被朱元璋改名為北平。

▲清代南京老照片

35年後,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他將他藩居所在地北平改稱北京,並給予了陪都地位,這是今天北京的得名之始,也是南京、北京兩“京”並存的最早開始。雖然此後終明一朝,始終是南北兩京並存的格局,但這種並存在明朝之後已經經歷過兩次長時間的中斷。

▲清代北京老照片

1645年清兵攻下南京後,將其改名為江寧府,其陪都地位也隨即失去。終清一朝,這座城市的南京之名已經很少再被叫起,所以南北兩京並存的格局事實上是中斷了。

再後來,民國國民政府重新定都南京後,北京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1928年,失去都城地位的北京被改稱北平,南北兩京並存的局面在短暫恢復之後,又一次中斷了。

▲清代南京老照片

直到國民政府敗亡之後,北平重新獲得都城地位,並改回了北京之名。而南京則作為一個城市名得以保留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南京、北京兩“京”並存的局面,不會再發生改變。


讀歷見聞


京字,人所為絕高丘也。高崗。絕高為之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築起的高丘形,上為聳起的尖端。本義:人工築起的高土堆。

古代有級別的的人物才能住在高土堆砌的房屋之內。所以,一般這些地方大多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代,東京汴梁是是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周的宗周鎬京,西漢京師西京,東漢的西京長安。如今的南京,北京都是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自明朝永樂遷都北京開始,南京一直作為陪都到明朝滅亡。到清朝時南京也是作為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民國定都南京,成為當時中國首都。

新中國成立後,定都北京。但是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已經經過幾百年的影響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思想中。

南北二京,這才是大一統的中國。


歷史這條大魚


明朝時期,明成祖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雖然明朝首都是北京了,但是南京依舊是第二首都。

這是南北京並存。

之後,清朝廢掉了南京的名字,而國民政府則廢掉了北京的名字。

新中國建都北京,但保留了南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