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荷为1,为什么夸克的电荷不是1?

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1856-1940)在阴极射线管中发现了电子(e-),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物理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大批带电的或电中性的粒子,其中包括质子(p)、正电子(e+)和中子(n)。

早些时候,在质子和中子还不能被轰开,被认为是基本粒子的时代。电子的电荷单位为一个负电荷,质子为一个正电荷,不带点的中子电荷为零。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当时,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那么与之对应的质子,也是一个最小电荷。

基本电荷e=1.602 176 634×10-19库伦,(通常取e=1.6×10-19C)。是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或者等于e。

后来,在发现质子和中子能被轰开,由电荷更小的夸克组成。但由于历史原因,因为电子的元电荷,质子还是一个正电荷单位,更小的夸克只能采取分数电荷。

1、电子

电子不是夸克组成,电子目前是基本粒子,带一个负电荷,目前还没办法得知其组成成分,可以当作是一个整体的粒子。

电子的反物质是正电子,带一个正电荷。在一些加速器的粒子碰撞中,被发现。1932年8月2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他们发现了正电子。并证实了Dirac 的预言J.Chadwick 发现中子,证实了Rutherford 的猜测W.K.Heisenborg 和伊万年科各自建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 。

2、夸克

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夸克组成。所不同的是夸克的种类。由于质子和中子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粒子,质子一个正电荷也将被分割。

下面内容摘录夸克模型----中国科学院 和 夸克聚变威力或比核聚变大----中国科学院

实验已经证实存在六种不同的夸克,即上(u)、下(d)、奇(s)、粲(c)、底(b)及顶(t),称之为六种不同的“味道”(flaver)。

1964年,美国科学家格林伯格(Oscar Wallace Greenberg)(左图 左)引入了夸克的一种自由度——“颜色”(color)的概念。这里的“颜色”并不是视觉感受到的颜色,而是一种新引入的 量子数的代名词,与电子带电荷相类似,夸克带颜色荷。这样,每味夸克就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红、绿和蓝。夸克的种类由原来的6种扩展到18种,再加上与它们对应的18种反夸克,自然界一共有36种夸克。 上夸克、下夸克、顶夸克、底夸克、奇夸克和粲夸克中,其中只有上夸克和下夸克质量目前最轻最稳定,能在宇宙中找到,而其他粒子只能通过高能碰撞产生。2017年6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团队从高能碰撞数据中发现一种包含两个粲夸克的全新重子。当时科学家猜测,粲夸克在聚变成重子的过程中,可能会向宇宙释放剩余能量。 夸克具有分数电荷,以质子电荷为单位,上、粲及顶夸克的电荷为+2⁄3,而下、奇及底夸克的电荷则为−1⁄3。

中子和质子都是由夸克组成,所不同的是: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而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

也就是说,质子有电荷为+2⁄3的两个上夸克,和一个−1⁄3电荷的下夸克组成,电荷总数为1.

中子电荷为+2⁄3的上夸克,和两个−1⁄3电荷的下夸克组成,电荷总数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