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最冷零下40度的地方使用,中国工程机械是这样“炼成”的

一百年前,想要到达地球的南极点,只是人类的奢望;而今天,在堪称世界最冷的地方——南极,中国已经建立了科考站,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也在此频频亮相,更禁受住了超级低温、风暴的考验。

不仅在中国科考站建设中,中国产品深受青睐;在巴西费拉兹南极科考站建设中,徐工起重机大展身手。

徐工起重机在南极建设科考站

费拉兹站采用的是全装配式建站模式,全部模块均运至南极进行组装,就如同搭建乐高积木,因此,吊装量巨大且精度要求极高。而仅有4个月的施工窗口期和南极恶劣的环境,对吊装设备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南极,年平均温度为零下40至零下50度,不仅如此,这里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在这样低温大风的情况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很脆。

徐工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极限环境适应性,通过匹配温度范围更广的液压、电气等元件,配合徐工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预热装置,配备超大功率冷暖空调,才使得徐工起重机轻松征战南极零下40多度的严苛作业环境。

而新型节能液压系统,使得徐工产品回转最低稳定速度仅为0.1°/s,起升最低稳定速度达到毫米级别,从而有极佳的微动性能表现,完成了在南极的极寒吊装任务。

为适应极寒气候,徐工起重机部分测试工作在黑河开展。中俄交接地区的黑河,气候 像南极一样严峻。

不止是在南极有如此亮眼的表现,在外蒙边境海拉尔地区以及东北中俄边境黑河,徐工起重机依然表现出了“大国重器”的霸气。

“好的产品,必须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严苛使用环境所带来的极限挑战,在零下39℃的极寒条件下进行可靠性试验,对整机性能、结构件、电气、液压、上车系统安全性都是严峻的考验,产品要准确完成各项操作、维护和保养。”经历过多次极限试验的刘东宏介绍道。

为充分验证车辆在极寒条件下的各项性能,两辆G一代新产品在气温达到零下39度的黑河,进行发动机低温启动、路面行驶、上车作业等各项性能的测试。据参与实验的技术人员回忆,凌晨2点钟,黑河的气温降到最低点,零下40℃,让出生在江南的他感觉空气都已经凝固。之所以选在这个时间进行试验,是要在车辆每个结构和部件的温度都降到最低点,在这种环境下,测试发动机启动情况、电池电量变化、液压密封性以及结构件可靠性才会有说服力。连续十几天,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和调试的指令声,黑河试验场的深夜不再寂静空旷,反而充满活力。

徐工起重机成功战胜低温挑战

能练出如此耐寒抗打的起重机,跟徐工起重机的研发技术人员的不断实验、反复测试是分不开的。

据技术人员介绍,以55吨新产品为例,在对起重机伸缩机构的实验过程中,原本受力20吨的吊臂结构强度测试,改用了40吨的超强校核试验;原先15万次的吊臂伸缩测试,加量到100万次,并且在装机后的整机试验时,针对吊臂伸缩测试再追加1000次。如果在测试过程中有一处细节不过关,就代表不合格,需重新设计优化、更换材料,直到达到高标准的品质要求为止。

看!原来中国的“大国重器”工程机械,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