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中国足球。

【一家之言,人微言轻,欢迎理性讨论,不分青红皂白的喷子就别看了】

我们的足球为什么越踢越差?连泰国越南的球员都开始赏心悦目了,相反我们却越来越不争气,为什么?

首先全世界都懂得联赛是足球发展的根本。可我们在做什么?

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甲A的火爆带动了全国亿万球迷,之后几年内,全国各种足校雨后春笋般开设。先不说良莠不齐,其中肯定有误人子弟的骗子,可当时的情况是97年到2001年期间,全国所有在足协登记在册的足校达到3000余所。踢球的孩子50多万。

13年高丰文足校的球场

这个数据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天文数字。05年后,各种联赛丑闻,关联、假球、赌球、官球、足协高管贪腐,对中国联赛造成毁灭性打击。07年统计,注册足校仅剩下300余所,08年统计只剩下100余所,而之后几年,当时有传闻,足校全国不足50所。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足成绩上不去的原因,05到12年,全国踢球的孩子只有这么点人,哪怕全部成才又能如何?现在国家队选材只能从这么些人里去选,他好好踢也就这么个水平,不好好踢,哪怕消极怠工、眼神防守,你也没什么人可供替换。

任何产业发展都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意味着渐渐被淘汰。相比东南亚那些曾经被我们看不起的足球,缺乏基础、缺乏人才、缺乏竞争的中国足球,不被赶超才奇怪。所以我们球迷需要静下心,因为指望当前一代球员甚至张修维陈彬彬这一代国足出成绩并不现实,即便冲进了世界杯也不代表着中国足球就厉害了。

其次中国孩子的教育体系问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我经常在一些大V的文章后面问群情激昂的评论贴,如果你们有孩子,会送孩子去踢球吗?就算不放下文化课学习,当踢球占用了孩子每天2个小时时间,你还会不会同意孩子去踢球?学校现在尽可能的挤压时间上文化课,家长急匆匆送孩子上补习班,怎么可能让孩子去踢球“玩”?

今年全国有艺术类考生100万,他们从事美术、音乐、表演专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选择自己的方向?艺术类行业稳定、需求量大、很多孩子家长可以清晰的知道艺术生也是和文化生一样的一种选择。而足球呢?很多人说,国足好了联赛好不好无所谓。你让100万孩子踢球去竞争那30来个名额?哪怕孩子兴趣天赋再高,我相信作为孩子家长也肯定不同意的。太缥缈了。

所以只有做好联赛,有一个完整稳定的联赛体系。各级别联赛队伍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优秀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五大联赛,相对差一些的,可以在各级联赛踢球,退役后可以去足校、可以当教练、可以参与相关产业。现在的教育体制改不了,那只有当联赛这套体系成熟并且稳定下来,渐渐地我们才会把足球像表演、像美术一样成为孩子的一个就业选择。才会有大批的人参与进来,踢球的孩子在现有体制下会有增加。

众所周知,选材面广了,有竞争了,才会进步,同时,选材面广了,球员高薪也会回归合理。 简而言之,让家长孩子发现踢球也能赚钱,才是足球提高的根本,别喷铜臭,罗纳尔迪尼奥就说过,为了不当穷人才踢球的。

很多人喷金元足球,认为现在的球员是低能高薪,配不上拿这么多钱。可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金元足球的吸引,家长们会同意孩子踢球吗?别说什么孩子的天性,99.99%的家长考虑孩子大学,第一想法就是“好就业吗?”。

另外说下,现在很多所谓的球迷,无论对错,一看标题,只要不是自己心仪的球队,进去就是喷,动辄水军、品牌部的定性。连一点理性分析都没有。而很多为了抓眼球赚钱自媒体,更是想方设法挑事,无底线的挑起地域问题,球队问题,唯恐天下不乱。批评可以,但认清楚根本,看明白本质。

我就想说,这样的“球迷”“自媒体”,请不要霍霍中国足球了,别有点起色就来当搅屎棍。当中国足球退回到本世纪初、回到那个连冠名都卖不出去裸奔的年代、当全国又没几个足校时,或许你们早就把中国足球忘记的一干二净了,“自媒体”或者早就开始写其他的了。可对足球来说,是不是又浪费了时间,而我们的下一代要看着已经成为亚洲末流的中国足球。

恒大、上港、中赫、鲁能等等所有参与联赛的人,都是现在中国足球的实践者,既然中国足球还未成功,那他们花钱、花精力实实在在的搞足球,即便他们出发点各有不同,但他们也在探索一条路。也正是他们的参与,让中超再次火爆起来,吸引更多人关注足球,培养着这个市场渐渐成熟。

而作为球迷的我们,可以不喜欢某队,但请支持中国足球,一起呵护这个市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