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取得了荊州,為什麼孫權不放關羽一條生路?

用戶56085252671


在三國的戰爭中,領土對於諸侯們有多重要,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瞭解了,像一開始的袁紹,因為家世好門生多,導致董卓亂政以後,他頭一個跑回了河北老家,緊接著拉起一大批人馬伐董,但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麼幸運的,後期三國領土之爭更加嚴重,赤壁之戰後,劉備聽從謀士的建議,從孫權的手上借來荊州,三方和平後,孫權多次去討要無果,反正就是各種賴著不還,因此孫權決定要以武力的方式,把荊州拿回來。

駐守在荊州的關羽不敵,被迫逃出城,在麥城中被東吳大將所殺,其實那時孫權已經佔得了荊州,為什麼在擒獲關羽以後,孫權沒有選擇放過他,而是下令將其斬首呢?其實個人認為有多種原因,首先劉備不對在先,只要你看過一點三國的話,都應該知道荊州一開始是劉表家的,劉琮把荊州獻給曹操,才算是第一次易主,曹操在赤壁失敗後,故而被孫權所佔有,之後借用給劉備,名義上荊州是孫權的,當初雙方約定時,說的也只是借用。

但劉備這一方,其實並不是有借有還,而是借了就不還,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隆中對裡面,諸葛亮也闡述了它的重要性,孫權也深知這一點,但當時孫劉兩家還在合作階段,雖然曹操吃了個大敗仗,南下的實力還是有的,直到後來戰事平息,孫權才想要回荊州,但這時的劉備耍起賴,加上曹操又在一旁拉攏孫權,雙方之前的合作關係也不復存在,孫權自然會發兵拿下荊州,殺關羽就更簡單了,畢竟關羽是守成的大將,將其殺死能挫劉備一方的銳氣。

其次關羽與孫權有間隙,早些時候孫劉兩家蜜月階段,關羽奉命鎮守在荊州,孫權為了拉近彼此的關係,便派了一位使者過去說親,想讓自己兒子娶關羽的女兒,一般來說,即使不滿意對方的話,總歸要找個理由搪塞過去,當使者向關羽訴說來意時,關羽卻說自己女兒是虎女,豈能嫁給一個區區犬子,把孫權兒子貶的一文不值,這種羞辱相信為人父的,估計都是忍不了的。

最後荊州對孫權十分重要,孫權自然不會僅僅因為關羽羞辱他,就直接把他給殺了,還有是因為心中抱負,你要說孫權不想當皇帝,那肯定是假的,只要有實力的話,大部分人都是想當皇帝的,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站在孫權的角度上來說,關羽是必須要死的,這便是他的第一步,雖然殺死關羽後,會引發劉備的怒火,可若是留他一命,對自己會更加不利。

關羽是劉備手下一員悍將,不僅武藝高強,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留這麼一個人才給劉備,無疑是在給自己挖坑,在公元200年時,魯肅便提出了榻上策,比後面的隆中對,還要再早上七年,魯肅的意思十分清楚,如今漢室大勢已去,根本不可能在復興,而曹操也不是說殺就殺的,東吳的實力還暫時不可與他相抗爭,所以應該先保住自己的地盤,等待天下出現變化,之後再伺機而動,找尋機會滅黃祖,之後再誅殺劉表,把長江天險佔據住,如此一來才可以爭天下。孫權一開始也是按照這個策略實行的,只是沒想到後面曹操南下,以及劉備的出現,才不得已改變了方略。

可見在這個計劃中,荊州孫權肯定是必要的,所以關羽無論從上面角度來說,也是必死的局面。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小看法,其實孫權殺了他受益會更多,雖然古代也有把俘虜的敵方大將送回去的先例,但在孫權這裡顯然不行,不管是出於公,還是出於自己的私心,當關羽失敗的那一刻,就應該知道自己的命運了,孫權消滅這個隱患後,還將其首級送給曹操,不過曹操還是惜英雄,命人將關羽厚葬了。


木劍溫不勝


劉備借荊州後,以各種理由搪塞拖延,就是賴著不還。因此,奪回荊州是孫權一直謀劃的事情。但是當關羽圍樊城之際,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後就出現了一道難題。什麼難題?如何處理關羽才恰當。最後,孫權選擇斬了關羽,那麼孫權為什麼不放關羽一條生路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諸葛亮鎮守荊州期間,孫、劉尚處於甜蜜期。當時雖然曹操赤壁大敗,但是實力猶存。赤壁之戰後,曹操很快就率兵南下,進攻東吳。再加上諸葛亮與魯肅之間的緊密配合,荊州當時其實是孫劉共同抵制曹操的橋頭堡。

等劉備率兵入川,去支援劉璋防備張魯時,事情開始慢慢起變化。劉備後來反擊劉璋,圍成都不下。於是給諸葛亮寫信,讓諸葛亮率軍支援。於是諸葛亮對荊州防務進行調整,然後率兵入川。此時,諸葛亮的安排出了差錯,致使最後丟失荊州。什麼差錯呢?

諸葛亮鎮守荊州時,實行的大政方針是以文為主,武為輔,換句話說,以諸葛亮這個文臣為主,主要恢復荊州的民力、物力,其次才是防守。但是等諸葛亮走之後,荊州形勢發生了變化。

諸葛亮留糜芳為南郡太守,潘濬為治中從事,主管荊州事務。留關羽為襄陽太守,以武將身份防守荊州。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到底誰是老大。

糜芳認為,諸葛丞相走之後,當然南郡太守最大,所以荊州應該歸自己管理,自己是老大。而潘濬是個能力比糜芳還要出眾的人,他也主張以文率武,讓關羽聽郡守調遣,負起防守的責任就可以了。但是關羽不這樣想,關羽想要的更多。

關羽始終認為,孫權小人,總是覬覦劉備做大,因此,孫、劉開戰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防守的方向應該放在兩面,一面防守曹魏,一面防守孫權。而糜芳和潘濬這些文臣太相信東吳,不可靠,必須自己當老大做主。那麼他們之間到底誰考慮的對呢?

應該說,關羽還是很有眼光的,他明白,南郡是借來的,歸還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前做了準備。果不其然,等到劉備打敗劉璋取得益州後,孫權就著急著要回荊州了。劉備說奪回涼州之後再歸還荊州,雙方因此在荊州南部發生軍事對峙,險些爆發大戰。最後以湘江為界,劃分東部的長沙郡、桂陽郡歸東吳,零陵郡、武陵郡歸孫權。在這次軍事對抗中,關羽全程參與,風頭很盛。

在這之後,荊州防務就發生了變化。以前主要防曹魏,變成了後來主要防東吳。而東吳這邊也是一樣的情況,在魯肅駐軍陸口時,從來沒有考慮過如何對付關羽。而當魯肅去世,呂蒙繼任大都督,呂蒙迅速改變了策略,並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孫權。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定下計劃,瞅準時機武力奪回荊州。那麼他們等來機會了嗎?

真是想什麼來什麼,關羽趁曹操用兵漢中和淮南之際,率兵包圍了孤軍南下的曹仁,圍曹仁於樊城。於是孫權向曹操投誠,暗中勾結魏軍,約定從後方襲擊關羽。後來,曹操派徐晃督十二路人馬破了關羽的包圍圈,關羽潰敗。但此時關羽的部眾任然據守沔水,襄、樊間水路不同,因此關羽仍有一定實力。

後來,關羽獲悉江陵失守,於是率軍撤退。這時出現一個尷尬局面,是追還是不追?如果追,必定能生擒關羽。如果不追,關羽逃跑了很可惜。這時有一個人站來出來,大聲喊道:不能追。此人是誰呢?趙儼。

趙儼說:孫權趁關羽北上,偷襲了南郡。他現在既怕關羽回軍攻擊,又怕我軍尾隨趁機南侵。因此,我們應當按兵不動以示誠意,讓孫權去消滅關羽。假人以手不是比自己動手更好嗎?我想曹丞相肯定也是這樣想的。後來,曹操果然來信,不讓曹仁追擊。

於是這道難題就交給了孫權,為什麼這樣說呢?關羽潰敗之軍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因此,擊敗關羽是很容易的事情,最關鍵的是如何防止關羽逃跑。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孫權派陸遜佔領秭歸,斷了關羽西逃川蜀的路線。又派潘璋在西北方一帶埋伏,斷了關羽逃回漢中的路線。後關羽敗走麥城,被潘璋所擒。那麼孫權為什麼最後要斬了關羽呢?

其實關於如何處理關羽,孫權也很為難。為什麼呢?關羽不僅是劉備的愛將,還是誓盟的好兄弟。如果斬了關羽,等於跟劉備徹底撕破臉皮,連一點講和的餘地都沒有了。但是如果不斬關羽,關押和放走都很棘手,於是孫權徹底犯難了。

關於關羽是否經過孫權同意而斬殺歷史上有異議,有人說是潘璋自作主張,也有人說是孫權下令。那麼歷史真相是什麼呢?

孫權在決定偷襲荊州時,找到自己的得力助手,一個懂得奇門遁甲之術的神算吳範算了一卦。吳範根據卦象算出關羽必被捉,時間是正午。當快要到正午時,消息還沒有來到,孫權於是問吳範:你是不是算錯了。吳範說道:還沒到時間呢?沒過多久,剛好正午時刻,有士兵通報,吳兵擒助了關羽。

權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權問其故,範曰:「時尚未正中也。」頃之,有風動帷,範拊手曰:「羽至矣。」須臾,外稱萬歲,傳言得羽。

這就解開了一個疑問,孫權一直在等消息,等俘獲關羽的消息,而不是等關羽被殺的消息。如果是孫權提前就交代殺無赦,估計史書記載:傳言得關羽首級(身)。因此,綜合史料,我來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潘璋捉住關羽後,派人通知了孫權,而孫權正在焦急的等待消息。孫權確定關羽被俘後,懼怕劉備報復,於是有釋放關羽的打算。這時有人說了一句話斷了孫權的念想,什麼話呢?

那人說道:狼子野心之人不可放,難道您忘了當年的曹操了嗎?曹操放走關羽,如今被關羽逼得差點遷都。您難道也想重蹈覆轍嗎?孫權大驚,於是下令斬了關羽。

而曹操則佔盡了便宜,不但解了圍,還借孫權之手斬了關羽,讓孫、劉聯盟瓦解。真是老奸巨猾呀!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孫權襲取荊州後,對如何處理關羽很為難。但是經過部下提醒,關羽驍勇,如果放過他,恐怕會步曹操後塵。有一天,恐怕關羽會率軍捲土重來。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孫權下令斬了關羽。說到底,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站在孫權的角度來考慮,關羽必須要死。一方面,這是孫權為了實現他的大戰略,必須要走出的一步;另一方面,這也是孫權對關羽能力的肯定。畢竟,雖然殺掉關羽會得罪劉備,但是如果留關羽一條命,對於孫權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兩權相害取其輕,殺掉關羽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先說一下孫權的大戰略,簡單點說,就是連劉抗曹,然後在伺機而動,滅掉劉備,與曹操平分天下。

很多人都認為孫權的目標只是荊州,既然拿下了荊州,目的已達到,那就沒有必要再殺關羽了。但是!這麼想就太小孫權的狼子野心了。他的目標哪裡只是關羽手上的那區區荊州四郡之地?從他命令呂蒙偷襲荊州那刻起,孫權就做好了跟劉備翻臉,與曹操結盟,滅掉劉備的打算。

這一點,在《三國志》中講的很清楚。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三國志·周泰傳》

關羽被殺,孫權沒有收手。他派人北上聯絡曹操,準備孫、曹聯合夾擊劉備。他連益州的大門都沒有摸到,就提前拜了東吳大將周泰為漢中太守。孫權的野心昭然若視,一個荊州又豈能滿足他?

那麼孫權為什麼會在滅掉關羽後,想對劉備下手呢?這個問題,還要從頭說起。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魯肅提出了歷史上不太有名的榻上策(東吳版的隆中對,但比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要早七年)。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對孫權說:漢朝不會再復興了,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以我們東吳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跟曹操爭鋒。所以我們應該先保住自己的地盤,然後靜觀天下的形勢變化,等到北方大亂之時,我們在出兵消滅黃祖,進攻劉表,將長江天險據為已有,然後打出帝王的旗號以謀取天下。

說白了,就是魯肅建議孫權奪取荊州、益州和交州,在加上已經在手上的揚州。以江南四州之地與曹操隔長江對峙。

眼熟嗎?這不就是後來的南北朝麼?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劉表是要滅掉的(並且孫家和劉表本來就有仇),益州劉璋也是要滅掉的。建安十三年,孫權滅掉了黃祖,開始了他滅劉表,割據江南的第一步。

只不過沒想到後來,曹操南下荊州,再加上抗曹英雄劉備的出現。讓東吳方面不得不修改魯肅當年的既定計劃。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三國志·魯肅傳》

劉表死後,魯肅對孫權說:曹操準備大舉南下荊州,劉表的兒子肯定守不住。我們現在應該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他現在的處境不樂觀,我們去了,劉備肯定很高興。就算以後劉備不服從我們,也不要緊,我們可以直接吞併他!

世人都當江東魯肅是厚道人,其實魯肅的心也黑著呢。



後面的事,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孫、劉聯軍擊敗曹操,保住了江東。隨後曹操領兵退回了北方,留曹仁鎮守南郡,以遏制孫權、劉備向西的擴張。緊接著,周瑜猛攻南郡,曹仁退走襄陽,於是東吳控制了荊州的南郡和江夏郡,基本實現了手握荊揚,與曹操隔江對峙的局面。

不過魯肅認為,曹操強而孫劉弱,如果讓東吳獨自承擔從揚州到荊州的整條防禦線,這對東吳來說,壓力太大。於是魯肅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也就是孫權守長江下游,劉備守長江中游,兩家繼續聯合抗曹。

魯肅的想法是符合孫權利益的,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孫、劉劃分防區後,曹操居然不打劉備了。

曹操在赤壁一敗後,一萬個不甘心,想再次消滅孫權、劉備等輩。只是曹操認為劉備不足為慮,所以他先攻擊孫權,對劉備不再打擊。再後來,曹操兩次南下,把火力全部集中到了孫權的身上。而劉備那邊無事,他先是取了荊州南部四郡,站穩了荊州。後來又引兵西進,攻佔益州,把孫權氣的半死。

這很顯然,當年弱小的劉備坐大了,而孫權成了冤大頭。於是東吳開始轉變思路,想要遏制劉備的發展。


第一次遏制是建安二十年,孫權派魯肅和呂蒙取荊州。武陵、長沙、桂陽三郡投降,只有零陵郡守不降。劉備從益州領兵五萬,並令關羽做策應,準備找孫權火拼,雙方大戰是一觸即發。曹操見孫、劉火拼,便乘機攻打漢中,威脅劉備後方。

在此期間,魯肅與關羽談判,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單刀赴會。

漢中的張魯敵不過曹操,很快開城投降。劉備見後院起火,趕緊與孫權和解。雙方以湘江為界,劉備將長沙、桂陽兩郡正式割給孫權,雙方暫時和解。

在這之後,劉備認為荊州的問題解決了。因為劃了一半的土地給孫權,他認為這就足夠打發孫權了。但是,前面也說了。孫權的終極目的是吞併荊州、益州,與曹操搞南北朝對峙。荊州兩郡之地,豈能打發他?

因此,孫權必然要謀求整個荊州!這並不是他腦子發熱,突發奇想。這是他老早就定好的大戰略。只是劉備、關羽不知道而已。


漢中之戰後,劉備的勢力達到了巔峰。沒過多久,關羽破于禁,圍攻襄陽、樊城。整個宛洛地區紛紛響應關羽,曹操為之大震,甚至有遷都的打算。

這個時候,只要孫權不是傻子,他應該都能明白——劉備的威脅大過了曹操!如果再不遏制劉備,東吳將難以自保。

於是孫權第二次遏制劉備的行動開始。呂蒙偷襲了南郡,陸遜等人也乘勢襲取夷陵、武陵等地。這次偷襲的結果是,劉備領有的荊州四郡全部淪陷,他留在荊州的精兵全軍覆滅,東吳的勢力範圍推進到了夷陵,也就是三峽口。劉備被徹底堵在了益州。

很多人都認為,孫權在這個時候破壞孫劉聯盟是不對的。但是站在孫權的角度來說,曹操是威脅,劉備難道就不是威脅?更可氣的是,關羽鎮荊州,脾氣那叫一個大喲!孫權大小也是個人物,他怎麼容忍關羽三番四次對他權威的藐視?所以,孫權認為不能再等了。否則劉備的膨脹將無法遏制。


在吞併荊州後,孫權按照原計劃,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同時向曹操稱臣,並且還勸諫曹操稱帝,想把曹操拉下水。一副標準陰謀家的形象。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三國志·魏武帝本紀》

豈不料曹操不吃孫權那一套(主要還是曹操年紀大了,進取心不足),他一面派人安葬關羽的屍首,一面對孫權假意安撫。但是孫權提出的聯合滅劉計劃,曹操始終是無動於衷。坐視孫、劉兩家內訌。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三國志·魏武帝本紀》

接下來的一件事,更讓人意想不到的了。曹操居然在關羽死後不久,也病死了。劉備窩在益州,他居然也沒有興兵為關羽報仇。這下孫權是懵逼了……

下一步怎麼辦呢?曹操已死,曹丕繼位。曹魏那邊忙於篡漢,暫時肯定不會有動靜。如果伐蜀,單靠東吳一家的實力,滅劉備肯定是不可能。可是如果坐視不動,也太浪費時機了。孫權在深思熟慮後,決定伐曹!

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三國志·曹仁傳》

孫權在曹操死後,劉備不動的情況下,舉兵攻打襄陽。並且,他還短暫的佔據過襄陽一段時間。只不過後來魏國反撲,襄陽很快又再次被魏軍收復。

再之後,劉備也登基繼位,並舉兵五萬討伐東吳。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而曹丕當時也秉承了曹操的策略,對兩家都不幫忙,坐視吳蜀內訌。

因此從孫權的戰略角度考慮,佔荊州只是他大戰略的第一步,滅劉備才是終極計劃。如果說孫權都打算聯曹滅劉備了,那留著關羽還有什麼用?他倒不如把事情做絕,為將來聯合曹操消滅劉備做好鋪墊。

接著再說第二點,關羽的能力很強,這也是孫權不得不殺他的重要原因。

當時,孫權政治的地位不高,在統治東吳將近二十年的情況下,他的官方職務僅僅只是個討虜將軍、會稽太守而已,並且連個像樣的爵位都有。孫堅的烏程侯爵位,孫權沒有繼承(給了孫匡);孫策的吳侯爵位給了孫紹,孫權也沒有繼承。表面上,孫權雖然有車騎將軍、徐州牧這兩個官號。但是要注意了,這兩個官職是劉備以漢室宗親的名義替他表舉的,遠在許都的獻帝並沒有承認。

從某個角度來說,孫權純粹就是靠著孫策的餘蔭,非法武裝割據了江東。他的統治存在合法性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孫權急需要獲得漢室對他政治地位合法性的承認,並擺脫劉備在合法性上對他的束縛。

換而言之,孫權需要用一個投名狀向曹操表示和意。而這個投名狀的分量不能太輕,否則曹操也看不上眼。

那麼誰的分量最重呢?劉備的分量最重,但是劉備在成都,孫權逮不到劉備。於是孫權就退而求其次,只能找關羽了。



關於關羽,實事求是的說,雖然他大意丟了荊州,並且在歷史上也並非一流大將。但是關羽本身是名將,這一點沒有疑問。

在劉備集團中,關羽是最擅長指揮水軍作戰的將領,在水淹七軍戰役中,他統帥的荊州水師直接摧毀曹魏宿將於禁的信心,令三萬魏軍精銳近乎成建制投降。

眾所周知,東吳擅水軍,這也是曹操始終吃不下孫權的原因。而關羽也擅長水軍,這就讓東吳的水軍優勢不存在了。讓關羽這樣的將領掌控荊州,比曹仁那種旱鴨子北將,對孫權的威脅要大得多的多。(如果讓關羽逃回蜀中,配合劉備指揮夷陵之戰,五萬蜀漢軍不一定會敗給陸遜)



因此從關羽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以及他的水軍指揮能力來說,關羽都必須死!孫權就是要滅掉這個隱患,並且提著他的腦袋去找曹操索要統治合法性。


Mer86


雖然在赤壁之戰中,蜀漢與東吳曾經結盟,聯手共同對抗曹操,甚至雙方還結為親家,但是這都已經成為老黃曆、過去式了。

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三方都有一統天下的野心。

曹魏方面多次南下,赤壁之戰就是最大規模的想要一統天下的戰事;蜀漢政權佔據益州之後的多次北伐,也表明了“興復漢室”的野心;東吳也是有多次出兵合肥,想要走出江南,入主中原的意圖的。

所以魏蜀吳三國互相牽制,雖然總體上是以東吳、蜀漢結盟對抗曹魏,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強大己方的勢力,所以,東吳方面對荊州也是虎視眈眈。

東吳政權與蜀漢政權的交惡。

蜀漢政權的逐漸強大,是孫權所不願意看到,甚至不願意想到的。

孫權哪怕是在赤壁之戰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將劉備放在眼裡,實際上,赤壁之戰最大的工程確實是東吳的水師。所以在赤壁之戰後,蜀漢政權逐漸崛起,跨荊益二州,怪不得孫權的眼紅。

姻親也沒法做了。

孫尚香確實嫁給了劉備,但是雙方一直不和睦,主要原因當然是孫尚香過於強勢,再加上背後有東吳做靠山,劉備也不能做的太過分,雙方只能稱為“相敬如冰”,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雙方沒有子嗣,失去了結盟的基礎。

孫尚香“大歸”回東吳,劉備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孫尚香要將劉禪帶走,蜀漢是絕對不允許的。所以孫尚香要強行帶走劉禪,雖然被趙雲攔住,但是雙方的交惡已經形成。

最終導致,這一段不匹配的婚姻不了了之。

東吳攻打荊州真的是討債嗎?

劉備立足未穩時,借東吳的荊州南郡確實存在,但是在劉備入主益州以後,已經另取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東吳,可以說雙方並不存在“債務糾紛”。

孫權進兵荊州,是為了打壓蜀漢的崛起。

孫權執政期間曾多次出兵,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最終的結局只是維護了江東的痛原有地盤,但是蜀漢政權卻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蒸蒸日上,入益州、定漢中,甚至關羽還出兵襄樊。

但是孫權卻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蜀漢崛起,甚至有了入主中原的希望,因此才襲擊荊州,殺害關羽。

這是國家層面上的對抗,再加上關羽曾經拒絕了孫權結親的請求,既然無可挽回,當然是把事做絕。

但是放關羽一條生路是絕對不可能的,曹操用自己的切身經歷說明了,關羽是絕對不可能另投他人的。

最終導致了關羽遇害,但是也全了關羽忠義之名,這才有了後世的“關二爺”。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第一,關羽是孫權最危險的敵人。

孫權把江陵借給劉備後,關羽坐鎮江陵,他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不時找藉口挑釁魯肅,企圖挑起戰爭。

孫權很憤怒,就打算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佔為己有,派了三個人,分別掛長沙太守、零陵太守、桂陽太守的大印,走馬上任。三位東吳任命的太守還沒走到目的地,便被關羽派人一打痛扁,鼻青臉腫逃了回去。

孫權很生氣,派呂蒙帶著兩萬人的東吳兵團殺入荊州,直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關羽大怒,打算出兵跟呂蒙幹上一仗。但是,正好在這個時候,傳來曹操大舉討伐漢中張魯的消息。劉備若一意孤行,與孫權開戰,恐怕將死得很難看。雙方談判後達成協定,把荊州一分為二,以湘水為界,以東歸孫權,包括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西歸劉備,包括南郡、零陵、武陵。

關羽利用荊州無戰事的良機,大肆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勢力越發強大,成為孫權的心腹之患。

第二,呂蒙吹風點火

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其職,駐兵於陸口,監視關羽。與魯肅溫和派的立場不同,呂蒙屬於軍隊中的鷹派人物。魯肅是政治家,更多考慮的是政治方略;呂蒙則是軍事家,更多考慮的是軍事戰略。

自從劉備借荊州後,呂蒙便視獰猛梟鷙的關羽為心腹大患。在他看來,關羽乃是一員驍勇虎將,決不可能老老實實呆在荊州,一有機會一定會向外擴張;更令人擔心的是,關羽駐兵於長江上游,倘若發兵攻吳,則可順江而下,佔據地利上的絕對優勢。此人不除,終究是東吳的心腹之患。

除掉關羽,勢必與劉備徹底決裂,那麼憑東吳的力量,能否獨自抵抗曹操呢?呂蒙有自己的分析,他晉見孫權,秘密進言道:“若我們全面奪取荊州之地,可派遣徵虜將軍孫皎守備南郡,潘璋駐紮於白帝城,蔣欽率一萬人馬作為機動力量,遊弋於長江一線,我親自屯兵襄陽。如此一來,曹操有什麼值得擔心的呢?何必非得倚靠關羽呢?”

說實在,孫權對劉備的背信棄義早就一肚子牢騷,無處發洩,聽呂蒙這麼一說,眼睛為之一亮。

呂蒙繼續說道:“劉備、關羽君臣一夥,詭計多端,狡詐多變,反覆無常,著實不可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如今關羽之所以遲遲沒有對東吳用兵,只因為主上聖明,還有我呂蒙等人在,不敢輕舉妄動。倘若不在我們強大時摧毀其力量,一旦我等去世,想要跟他們較量,還有可能嗎?”

這些可說到孫權的痛處去了。當年要不是他出手相助,劉備、關羽早不知死到哪去了,他們非但沒有報恩之心,巧取豪奪益州後,還賴著荊州,每想到此,孫權都窩一把火。還有一件事,孫權也一直耿耿於懷。當初孫、劉結盟,孫權為了拉近關係,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後來又打算與關羽結為親家,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求婚,欲迎娶其女兒。不過孫權派去的使者見到關羽後,關羽破口大罵並把使者趕了回去。這件事,著實讓孫權很沒面子,要知道他的地位可是比關羽要高,以高就低已經是很看得起關羽,沒想到卻自取其辱。

想到這些,他更加堅定剷除關羽的決心,全力支持呂蒙的計劃。

3、殺關羽是向曹操示好。

作為一位政治家,孫權心裡很清楚,要從關羽手中奪取荊州,意味著與蜀漢決裂。東吳與蜀漢決裂,就勢必要向曹操妥協,以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窘境。

孫權與曹操秘密聯繫,出其不意地進攻關羽大後方。關羽傻了眼,老巢被端了,長江航線也被東吳所控制,想殺出一條血路回益州也難上加難。他一路向西,手下人馬越來越少,大家都知道大勢去矣,逃的逃,跑的跑。等到關羽行抵麥城(湖北當陽東南),已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此時荊州幾乎全部落入東吳之手,關羽一支孤軍怎麼可能殺出重圍呢?孫權派人前來勸降,關羽心知已陷入天羅地網之中,不如假裝同意,等孫權疏忽時殺出重圍,便可逃往益州。主意已定,他便將計就計,謊稱欲投降,暗地裡紮了許多稻草人,樹於城頭,城樓上還掛滿旌旗,偽裝成主力部隊尚在城內的假象,實際上卻偷偷打開城門,溜了出去。

但是關羽最終沒有逃掉,他還是有骨氣了,拒絕投降。不投降,關羽對孫權的惟一價值,就是對曹操示好了。於是關羽被砍下首級,送到曹操手中。


君山話史


公元219年末,關羽在窮途末路之際被吳軍俘獲,次年初被斬殺於臨沮。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關羽西逃時,荊州三郡已入孫吳之手,孫權奪取荊州的目的顯然已經達成;且殺關羽只會加深他與劉備之間的仇恨,這和孫權“聯劉抗曹”的大戰略也並不相符,那麼孫權為何非要置關羽於死地呢?也許在孫權看來,這是上天給他的一個契機,只可惜他誤判了。

孫權謀定天下的戰略

關羽死後,我們知道孫權是將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了,為何這麼做呢?演義小說中從側面解釋了這是孫權借刀殺人之計,希望劉備將憤怒發洩到曹操身上,然關羽死於孫吳之手已是不爭的事實,劉備洩憤於曹操?除非劉備是弱智吧!所以顯然孫權這麼做並沒有考慮要轉移“劉備仇恨”的問題,那麼為何如此呢?目的只有一個,便是拉攏曹操,而關羽首級便是孫權向曹操納的投名狀。

那麼孫權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就得談談孫權謀定天下的大戰略了。

“聯劉抗曹”是孫權的大戰略不假,但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麼孫權圖謀天下的大戰略究竟是怎樣的呢?從早年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初步的規劃。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

“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東......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其大意便是曹操已稱霸北方,一時難以將其消滅,只有牢牢掌控江東這一塊地方,然後慢慢向西發展,直到佔據江南四州(荊州,益州,交州和揚州),方可與曹操爭鋒,一決高下。

所以儘管孫權是“聯劉抗曹”,但只要有適宜的機會,他肯定會毫無顧忌的消滅這個“盟友”,這便是孫權要拉攏曹操的原因。

弄巧成拙,引火燒身

也許當時在孫權看來,殺關羽以聯合曹操是實現他目標的一個極好的契機吧,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曹操漢中新敗。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於漢中大戰,最終劉備取得全勝,時曹劉雙方勢同水火。

其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降於禁,斬龐德,再一次拉深了曹劉仇恨。

其三:蜀漢的荊州三郡已入囊中,蜀國國內人心不穩。

時曹劉結怨已深,劉備又遭受了“失荊州三郡”的重創,孫權料想曹操應會與自己合作,殺關羽也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與劉備決裂)讓曹操放心。若孫曹兩家一同伐蜀,拿拿下益州豈不指日可待?據《三國志·周泰傳》中的一段記載,我們不難看出當時孫權確有這種心理。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只可惜事與願違,曹操並沒有聯吳伐蜀的想法,反而更樂於“坐山觀虎鬥”,看孫劉交惡。故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頭顱,給了孫權一計重拳。

後來事態的發展我們也知道,孫劉交惡,大戰夷陵,儘管孫權一方獲勝,但其損耗可想而知,謀定天下的大業終難成矣!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首先關羽太牛逼了,在荊州駐守期間,無人敢惹,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不敢硬取!


最後還是關羽主動在劉備奪取益州後發動樊城之戰,發動樊城之戰後勢如破竹,威震華夏,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曹操嚇死了,都要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了!


這個時候司馬懿出了個很好的主意,聯合孫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當人馬上背叛孫劉聯盟,聯合曹操,幹掉關羽,況且荊州一直是他望眼欲穿的,孫權太想得到荊州了!於是曹操和孫權一拍即合!


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拿下荊州,關羽沒有後援,在兩方的夾擊下敗走麥城!被孫權活捉!


孫權不可能放虎歸山了,否則荊州他怎麼可能拿得穩!關羽回到益州,一個回馬槍過來孫權的荊州又沒了!


其次就是孫權多次要和關羽聯姻,鞏固孫劉聯盟,關羽不同意,關羽看不起孫權,還說虎女豈能嫁犬子,還把媒人趕回來,這是對孫權赤裸裸的侮辱,孫權當然恨關羽了,抓了關羽也不可能放了關羽,必須要殺掉啊!


鵬程日誌


先來弄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究竟是誰殺死的,是呂蒙還是孫權?翻開史書來看看。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潘璋傳》記載: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三國志·朱然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

潘璋

由此可以推斷,關羽是被潘璋的部將馬忠生擒的,將關羽斬首應該是經過孫權批准的。簡而言之,就是孫權下令殺死關羽的。

那吳主孫權為什麼不放關羽一條生路呢?繼續來分析幾個原因。

首先,孫權應該很討厭關羽。史書記載了一件小事,即孫權曾向關羽求親,結果求親的使者被關羽臭罵了一頓。孫權身為一國之君,多少人高攀不起,關羽竟然敢拒絕,這對孫權是極大的侮辱。關羽如此輕慢無禮肯定讓孫權心裡很是不舒服。

孫權

其次,關羽是當世虎將,絕不可以放虎歸山。雖說關羽的荊州軍團已經被消滅光了,但若關羽、關平等將領逃走,他日劉備來攻吳,豈不是多了幾員猛將嗎?

最後,施行栽贓嫁禍之計。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奉誰的命令?曹操!於是,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了曹操,曹操也很機智啊,自然看破了孫權的小伎倆,遂以諸侯之禮將關羽安葬了。

《吳歷》記載: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曹操

孫權敢殺關羽,應該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孫權料定劉備會來奪回荊州這一塊戰略要地,即不管關羽死不死,吳蜀之間的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對此孫權是有心理準備的,佔領荊州殺死關羽後,孫權還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第一,遷駐地。就在公元221年,即劉備稱帝的那一年,孫權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並修築各地城池,說明吳軍時刻處於備戰狀態。

第二,向曹丕稱臣。曹丕稱帝后,孫權主動派遣使者表示祝賀,並請求成為魏國的藩屬,還將俘虜于禁送回北方以示誠意。於是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

第三,拔陸遜為大都督。孫權看人的眼光依然獨到,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以及孫桓等各部共五六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陸遜

最終,夷陵之戰吳軍大勝,蜀軍大敗而歸。孫權成功保住了荊州,這和事先充分的準備是分不開的。


小刀文史



關羽自據守荊州以來,每次的攻城掠地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人也越來越驕傲,自大。

或許是孫權看到了這種機遇,還是被欺負的太沒有面子,反正不管是哪種原因其聯合曹操興兵伐蜀,荊州則是第一個需要拿下的戰略核心位置。

為此,孫權出動了全部精銳並壓上全家性命,拿下荊州已志在必得。果然不出其所料,關羽兵敗如山倒,敗走麥城,那麼大家會問孫權既然已經得到了荊州為什麼不像曹操一樣放孫權一條生路呢?還在死後將其人頭送給曹操呢?

第一在這裡先說明孫權不像曹操那樣器重關羽,曹操對關羽亦愛亦恨,愛是愛他的忠義無雙,當年的溫酒斬華雄,美髯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可不是蓋的。關羽關雲長一代名將只可惜不是為曹操曹孟德效力,曹操恨的就是這個。

曹孟德在收到孫權寄送過去的關羽首級時,曹操為其厚葬,並對其言:你這輩子什麼都好就是跟錯了主公啊,你要是跟了我就不會出現這種結局啊!可見曹操對關羽是真的喜愛。

想當初,關羽被曹操生擒時,要其投降必須約法三章,即是關羽找到大哥劉備後必須讓其返回。曹操也答應允許。於是出現了美髯公千里走單騎開始了尋哥之旅。這一美談至今仍被傳唱。

那麼為什麼孫權不像曹操一樣放雲長一馬呢?



我分析總結了以下可能原因。

第一,關羽曾得罪了孫權,不給孫權任何面子。在孫權提出願與關羽結為男女親家時,關羽說出,虎女怎能下嫁犬子?一語得罪了孫權。

第二,孫權認為關羽到了如此大的歲數仍能如此勇猛無比,擔心放虎歸山,東山再起,生出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便快刀斬亂麻,取下關羽首級送於曹操堅定兩者聯盟。


第三,孫權與關羽性格本身不和,若收下關羽等於養虎為患,不能肯定關羽是否對其忠心,而且關羽會不會追隨自己還是另外一回事。畢竟千里走單騎就看出關羽對其大哥的忠心。

那麼放也不行,留也不行,也就只有除去雲長了。關羽這樣也算是個最好的結局了,以忠義始以忠義終,一生以忠義為先。


智化冰川


如題,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曾經提過,孫權並未想追殺關羽,關羽被殺主要是呂蒙違抗命令一意孤行的結果。

那麼呂蒙為什麼那麼恨關羽呢?

說到呂蒙對關羽的不滿,不得不提到東吳另一位名將——周瑜。

呂蒙是東吳名將,魯肅死後代其鎮守陸口,呂蒙承蒙周瑜的提拔重用心中感激,而關羽所在的劉氏集團幾次三番使計,最後活活氣死了周瑜,呂蒙看在眼裡開始記恨劉備,自然也就記恨作為劉備的政權的左右手。同時關羽自己也心高氣傲,以“虎女豈能嫁犬子”羞辱呂蒙的頂頭上司孫權,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他在奪得荊州後想的是想著如何才能捉住關羽殺了他,而不是放他一條生路。



有看官可能會說了,呂蒙只是一個將軍,沒有孫權的命令他敢這麼做嗎?

其實,他還真敢!

東吳的軍隊與其它兩方不同,東吳的軍隊多為私兵,這麼說吧,軍隊附與具體的每一個將領,將領再附於吳候孫權。所以,東吳的大都督是有很大的權利的。想當年孫權想罷周瑜兵權以防止他進攻劉備都只能謊言“曹操攻打合肥”以誆他回來。所以呂蒙還真敢自作主張。



其實孫權當時還是奉行“聯劉攻曹”的國策的,他命令呂蒙奪取荊州也只是打著劉備失信的旗號,而關羽是劉備政權的核心人物,劉備的結義兄弟,孫權知道如果關羽不保,孫劉聯盟就沒有一點回旋之地了,他自然不會讓北方虎虎視眈眈的曹魏漁人得利。


實際上,後來呂蒙慶功宴上所謂的關羽附身而亡史書上也多認為是孫權對這個不聽話的大都督下手了。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我的回答。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