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这些地名与“天子”有关,有的传承数千年,有的还没一百年

中国地名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地理方位学、风水学、历史学等众多文化知识。在这其中,最高统治者的"金口玉言"、"一举一动",都可能导致一个新地名的诞生!在河南焦作,下辖的县、镇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修武:最早叫"宁邑",后来因周武王而得名。相传,周武王从孟津会盟八百诸侯北上伐纣,途径此次,遇到暴雨而不能行,于是停下来修整武备,故改名为"修武"。

当然,周王朝时,"修武"属于某个大夫的领地,成为"修武邑",隶属于周武王的十三弟所封的雍国。等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才开始叫"修武县"。不过,从此之后,修武作为一个县名,一直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属于中国最古老的县治之一。

待王:即今焦作市马王区待王镇,同样来源于"武王伐纣"。故老相传,待王之前名为"孝邑",武王伐纣时,有探马来报:"前方孝邑当地百姓惊闻王上亲率大军伐纣不胜欢喜,现已为王上搭造了一座临时行宫,希望王上能前往下榻指挥三军。"武王惊喜之下,遂率领军队驻扎此地,而当地百姓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分别之时,周武王亲赐其地名,曰"待王"。

武陟:传说"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不过,武陟县得名却很晚,隋开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而此前的县名,有怀县、武德县等名字,其后也废立不定,时而独立,时而归并到修武县中。从饮食、民俗、语言等方面看,武陟与修武两者之间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博爱:地名与孙中山先生有关,孙先生曾有"国父"之称,可以与古时候的"天子"并列。孙中山先生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冯玉祥在1927年担任担任河南督军时,奉行孙中山先生的理念。他不仅颁布了《治豫大纲》,惩办贪官,提倡节俭,改良社会风尚、重视教育、发展交通事业,还应吉鸿昌将军的呈请,将沁阳县东北之地划出,增设博爱县,并直接归河南省管辖。

由此来看,焦作的地名有故旧,在历史沿革中能够保持数千年不变,生命力旺盛;当然,也有迎合新时代步伐的地名,虽时间不长但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