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石 頭(文傑)

南留村村南有一塊大石頭,據說這是一塊有靈性的石頭。

小時候,那是集體經濟的年代,在村莊子正南面,五隊和十一隊集體耕地中間有一塊約不足一米見方的石頭,村子人都叫他大石頭,大石頭露出地面有六十公分,埋在底下不知有多少,很多人沒見過,也沒有人向下挖過看過,曾經有人想拉回家據為私有,半夜偷偷的叫上幾個人,幫忙著拉,剛挖下兩钁頭,就聽見石頭裡頭有公雞打鳴,石頭周身發光,一隻金色大公雞站在石頭上,仰頭向北,咕咕咕長鳴三聲,眾人皆驚奇,匆忙逃離。村裡人說,大石頭是南留村的鎮村石,大公雞是南留村的守護神。

南留村人吃苦耐勞,南留村人辛苦勞作,南留村人勤奮好學,南留村人積極上進。農業學大寨那些年,平整土地大會戰村西南出一古墓,墓碑記:“明文林郎山東四平知縣柳州韓公墓誌銘,葬於柳州以南”柳州指的是秦鎮,(秦鎮過去叫柳州)柳州南說的就是南留村,南留村人傑地靈,清朝張恭韶,清代道光年間恩貢,曾為翰林院編修,後官至兵部侍郎贊理陝西地方軍務兼理糧餉。中期,出過一位知府,是南留村張家先賢,後輩六隊有一位叫張都公的,解放前是村裡大家公認的大善人,為村裡鄉鄰做了很多善事;八隊有一地主寧懷義,解放前曾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書,因戰亂輟學回家,後在四川康定商會工作。新中國成立前,曾利用商會工作之便,暗中給革命隊伍資助錢款物資。解放後一度受到衝擊,後平反,曾當選為長安縣人大代表;十一隊楊家楊理俗,楊令俗,兄弟二人同為易俗社成員,楊理俗,民國時期易俗社知名旦角演員,在北京演出時得到梅蘭芳的讚譽,並贈其一匾“東梅西楊”,至今仍保存在易俗社,楊令俗,經其兄楊理俗介紹考入易俗社學藝,師從多位藝術家,經精心雕琢,在秦腔藝術的繼承上堪稱優秀。曾獲陝西省第一屆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擔任過易俗社社長;南留村先賢愛村重教,村內有一所小學,始建於1931年。聽村人說學校由當時張克雲出資,由孟生明負責興建,起名“敦化學校”。學校有兩層教學樓,建有讀書亭,配有石桌、石凳,這在當時當地算是一所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學校。

南留村雖屬平原地區,但受河流影響,地貌大平小不平,有坡也有灣。村外分別有西坡、北坡、雷家坡,東灣、西灣、滹沱灣。有竹樹林,有沙果園。東灣是東門外的一片低窪之地,東臨灃河(從慶鎮並排灃河有流經東路房房一條小河),流向秦鎮大渠,溝渠縱橫,常年有水,南留村內幾大澇池之水,也經此處,流向下游 ……

南留村地處西周豐京城以南,緊鄰秦鎮,灃河古河道以西,原村堡城牆完整,城河環繞,溪流澇池縱橫,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尤東門、北門寬敞高大。東門外建有一座石頭牌樓,寬丈二、高一丈有餘,整個牌樓全由巨大的石條構築而成,有銘文、圖案,雕琢精美。牌樓東面頂中鑲嵌一塊長方形橫匾,刻有不知清哪位皇帝題有“聖旨”二字。橫匾下面東有“東眺”二字,西有“西望”二字。在後來的年代中被損毀。那些石條也被村裡人搬回家做了建房基石,村子北門外曾有一棵皂莢樹,高大異常,樹圍三個人環抱不住,公社食堂化時,被砍伐用於食堂燒火。北門內有一關公廟,廟內另備有熟鐵打就的真刀,重六十餘斤,供年輕人練武比賽評比中用。這些都是老故事,我小的時候,稱為廟前頭,老碗會,是村民集中聽戲諞閒傳的地方,有一戶姓席的村民已經住進廟裡了。

南留村西北地勢略高,東面南面地勢低窪,呈四方地形東面從風水講位置偏輕,故在村東曾築有一座丈二高的土臺做鎮村臺,後再歷次村子括建中拆除了,後來聽說村裡出了幾件怪事,大家就在村四周另立幾塊石頭,分別置於村東、村南、村西、村北,均書“泰山石敢當”以鎮之。

那只是南留村的傳說。

南留村東臨灃河,灃河是南留村的母親河,西南有禹王廟,西北有豐鎬遺址浮沱,北有秦渡古鎮,南留村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南留村有人文的輝煌,有歷史的遺存,有淳樸民風的傳承。

現在的南留村,規劃整齊,村容村貌整潔,幾代人的努力,多少人們的奮鬥,曾經發展過特色產業,曾經外出下過苦力,曾經引進外面的企業,曾經換過大米,曾經賣過涼皮,曾經搞過建築,匯聚歷代村兩委會班子的心血,成就了現代的新型農村,成就老幾代南留村人的夢想~~

後來,回去過幾次南留村,一直想看看,那個大石頭,都因時間關係,沒有成行。不知道是否還在原來的位置,但據我所知,當年南留村幾大工程修建大口井小口井,南留村動員所有勞力,去灃裕口祥峪口拉石頭,拉回來了成千上萬噸的石頭,都沒有人想去動動南留村村這塊石頭,這塊神奇的石頭。

公元2019年5月1日勞動節書於西安,獻給我勤勞善良的南留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