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百年口岸”绥芬河 “黄金大道”的前世今生

毛线织成的绣花鞋、富有民族风情的俄罗斯油画、特色的羊毛毡和美味的俄罗斯列巴……走在黑龙江省最大对俄口岸城市绥芬河的中俄边民互贸大集上,若没有“站前街”路牌的提醒,真有种身在异国的感觉。

绥芬河,是由牡丹江市代管黑龙江省直辖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小城面积只有460平方公里,却拥有长达27公里的边境线和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边境口岸。



绥芬河的新老国门口岸(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绥芬河即被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同年12月30日,绥芬河海关正式对外办公。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绥芬河还被国家确定为一类口岸,多年来,中俄之间的贸易从未间断;1992年,绥芬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沿边扩大开放城市,此后俄贸易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但在改革开放以前,这里贫穷落后,鲜为人知。“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吃饭看天气,财政靠补贴”,是当时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

40年来,绥芬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从过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商旅城市。1992年,绥芬河公路口岸进出境人员约3万人次。截至2018年11月25日,绥芬河公路口岸当年进出境旅客量已突破百万大关,过货量超50万吨,成为绥芬河国际贸易的“黄金大道”。



曾经绥芬河兴起的“欠欠”大集(绥芬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外贸进出口货物量几乎为零,到如今,年进出口货物量突破千万吨,绥芬河的边境贸易随着中国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飞速前进。通过铁路、公路运输,国内的蔬菜、水果、服装、建材、机电产品等商品从绥芬河出口至俄罗斯,而俄罗斯的木材、煤炭、海产品等也通过绥芬河进入到中国市场。



去年11月,绥芬河边防检查站验放出入境旅客量突破百万关口,创2009年以来同期最高记录。(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在市区内,随着俄罗斯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绥芬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俄罗斯商品批发市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绥芬河的中俄人文、经贸往来不断,“百年口岸”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绥芬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民警们(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没有柜台、没有门市商场,从交换几块泡泡糖、巧克力、“白菜换坦克”最原始的对俄边贸交易方式,到今天的大型集贸市场和产业集群。百年口岸如何见证中俄边贸变迁?话不多说,我们走着瞧!

视频拍摄、后期制作:张佳琪

出镜记者、视频策划: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