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的長橋寸勁如何在實戰中運用?

貓嬸陛下


詠春拳之短勁、寸勁自李小龍的公開表演及有關闡述後,已家喻戶曉、世人皆知。洋人,特別是講究科學的歐美的洋人紛紛為之折服,數十個國家將詠春拳視為特種部隊、員警的必修課。

能不太依賴距離(即短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發出強大的爆發勁,這對增加打擊頻率與速度、提高攻防效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唯快不破’,此乃每一個習武者所追求的目標。

科學依據

人出拳時拳的速度時由慢變快,再有快變慢的一個過程,即加速度先同向再反向

由公式:F力=M(品質)xA(加速度)得

即 在物體品質不變的情況下加速度越大力越大 可見,讓出拳的速度(嚴格上來說是加速度)大才是所謂出拳有力的關鍵因素;而距離縮短是為了讓加速度穩定防止加速度變小,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

我們再看另一公式:Eq=2/1xmV²,即在品質不變的情況下速度越大動能越大,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量,當加速度非常大的時候,速度自然會非常大,從而達到了出拳快而又有力的目的。

詠春中的應用

詠春拳的發勁,要求——頸-雙肩-雙肘-雙手腕-腰-雙股-雙膝-雙腳腕;共十四個關節均為力量之源。其站樁:膝前鉗-肛上提-腹下收-胸微含-背後拔-頭居中-手前問;整個形格如待發之弓箭。在發勁的瞬間,全身十四關節同時旋轉,連同身型向前彈射,藉助地面強大的反作用力,勁往一處使。如此強大的螺旋爆發力與彈射力疊加,就是詠春拳不依賴距離擊人於一丈開外的原理!

作為詠春拳的愛好者,無不希望能在短距離內發出強大的爆發勁,但其中不少人因拳理不清、目標不明、不得其法,主要利用的是手上的力及藉助一定距離的衝擊力。而其他力量源遠未被充分利用,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剩下來得談一個問題:寸勁在實戰中該如何運用?在實戰中對方不可能像表演那樣,站好了,讓你在他的胸前量好距離,然後進行寸勁發力。

其實寸勁發力是在第二次打擊或第三次打擊(甚至更多的打擊)時才運用的。須知道,在實戰中,攻其對方有備,是很難一下就打倒對方,因為對方不可能,不格不擋,不躲不閃,任由你來打,尤其是遠距離進攻,人家必然有時間作防護。比方說:經過第一次打擊,我與對方的距離拉得很近,在第二次打擊對方時,就用得著寸勁了。又或者人家向我進攻拉近了距離,在我反擊對方的同時也可能有機會用得上寸勁。寸勁不僅僅是用拳來發,也可以用掌或用指。請看下面動畫示範:

掌打三角 詠春拳的第三套拳標指,開頭有一段三搖手的動作,這段動作的作用眾說紛雲,有的說是用來破擒拿手的,有的說是用來練習長橋發力的,還有的說是掌打三角的技擊意圖動作;各有各道理,也都沒說錯,不過教我的師傅和我,都比較認同是“掌打三角”的技擊意圖動作。“掌打三角”便是靈活運用寸勁的技術。

詠春掌法中有所謂掌打三角,三角的意思是:手掌在三個寸勁發力的部位(發力的作用點),也就是掌尖和掌根的左右兩側,這三個部位;所以打出一掌(不能把手收回)即使對方閃避也可隨即轉換方向攻擊對方另一部位,緊追對方,令對方避無法可避。“掌打三角”也就是連續發力的一種,每發一次力,就要變換一個部位(發力的作用點),這樣才能換過力來。下面舉兩個例,請看動畫示範:


寸勁不但可用在拳.掌.指方面,也可用在刀.劍.槍.棍方面.


國術兵法


在電影裡,李小龍的發力讓對手防不勝防,一招至敵;猝然一擊就讓敵受到重創,還讓對方找不著路數(發現不了起力前的預兆)這也包含有寸勁的發力技巧在裡面吧?不過在電影裡,長距離李小龍也能猝然一擊,短距離他也能猝然一擊,不但能用於靜物體(木板)也能用於運動著的人體或木板,可謂把寸勁運作得出神入化了。不過他能在電影中表達出來這種勁力,這和他在日常訓練中是分不開的。當然不是說這很神奇,掌握好這種技巧如能運用的話也是有點好處的,寸勁如能配合時機招數人體要害點對應的話,並且寸勁功力到位。即可儘快解決戰鬥,不必拖延時間。拖延時間是李小龍拳法的大忌(本來三兩招能解決的問題,你用上了七八招或一分鐘幾分鐘)你就輸了,因為這並不是比賽爭分數;要不你儘快擺脫此種場合。


嚴中藝


什麼詠春不詠春,去跟方便單挑就行,贏了就是真功夫,方便一年拳擊掙好多錢,叫詠春也去掙掙錢


遠眺4049


沒練過,不知道。


倚天長劍62


長橋寸勁根本不是詠春拳的技法!李小龍當年在香港敗給一位老頭,後隨老頭學習而來,實質是蔡李佛拳十大技法之一的插槌技法。


choyleefut


沒練過,不知道。但據我觀察,這些勁力在面對拳擊等拳種時,拳力量沒優勢。寸勁的優勢在於拿短利器時的難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