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美丽新乡村,到底是啥模样?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列入民生工程实施以来,黄山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民生工程建设要求,紧密结合市情,彰显地域特色,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三大革命”、全域旅游、全域环境整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等重点工作,科学规划建设,强化有效投入,注重产业支撑,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六有”(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美丽新乡村。


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2.6亿元,实施各类项目9511个,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91个,建成省级中心村231个、市县级中心村34个,治理自然村1563个,正在推进省级中心村43个、市县级中心村35个及自然村治理338个。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地域文化特色着力彰显,打造了一批如卖花渔村、祖源村、西溪南村等“六有”新乡村。

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先后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黄山区被列为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


聚焦环境整治,让乡村“面子”更美丽。


以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结合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全域环境整治乡村环境“六治理”,黄山市扎实开展中心村“三线”整治、垃圾污水处理、河塘沟渠清淤、绿化美化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同时,致力于提高乡村建设管理水平,全域部署开展“蓝色屋面”专项整治行动,保护徽州传统村落风貌,提升乡村颜值。

屯溪区弈棋镇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党建+联户连心+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党员户挂牌承诺485户、覆盖率96%以上,成立镇、村两级党员志愿服务队10支、网友 “美丽乡村行”志愿者队伍1支、建立四级网格管理区块444个,有力推进全镇拆违控违和全域环境整治等工作。

聚焦产业发展,让村民“里子”更厚实。


全面整合山、水、田、林、湖、村等优质资源,做大做强茶、竹、果蔬、苗木等精致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庄、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着力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目前,已建成省级中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中心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千元。


积极推介特色美丽乡村,依托美丽乡村自驾游活动,先后推出十余条精品旅游线路,树立美丽乡村旅游品牌,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2018年以来,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扶持试点工作,每年度安排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少于400万元,重点扶持农村闲置房屋、宅基地、山场林地等资源收储利用,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聚焦地域特色,让乡土“韵味”更浓郁。


注重发掘利用徽州文化,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等保护利用。

通过传承龙舞凤舞等文化资源、扬名地方传统美食文化、农耕文化,回归传统文化节日等一系列举措,将乡土文化打造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的区域形象和品牌。

注重文化融合建设,在水口园林、地标村标、绿化景观等建设上融入乡土元素,保护村庄原有生态肌理。

秉承徽匠精神,精心设计、用心施工、耐心打磨,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的画卷、展示乡韵的舞台、追逐乡趣的乐园。

注重保护提升优质生态,着力抓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等工作,让黄山乡村始终凸显绿水青山的底色。


聚焦文明创建,让农村“家庭”更和谐。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硬件”与“软件”两手抓、两手硬,加快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通过树立文化墙、举办文化下乡等活动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农民国家、法治、社会责任等意识。

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平安村、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新建一批村史文化馆、农民文化乐园、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挖掘宣传优良家风家训、民俗民风,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着力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比如休宁县蓝田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祁门县柏溪乡新联村等一批中心村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聚焦长效管护,让乡村“美丽”更长久。


制定完善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绿化亮化等长效管护办法,及时拨付管护资金,创新管护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引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公司,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推进卫生保洁等管护常态化、长效化。

同时,充分发挥村委会、村民理事会、村务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一事一议”等制度,落实“门前三包”,实行奖优罚劣,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管理运营。

比如,黄山市制定出台《黄山市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办法(试行)》,规范指导各地做好后期管护;黄山区在全市率先试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点实施方案》,专门设立运行维护专项资金,加强79个村居环卫保洁、设施维护、绿化亮化管护等运行维护。


聚焦民生福祉,让成果“共享”更广泛。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涉及农村农民最大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始终从农民群众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事情做起,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等工程。

硬化改造道路近千公里,改造新建公共服务中心200余座,完成危房改造8600余幢,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实现100%。农民满意度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持续改善。

在建设管理上,首创《黄山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办法》(市政府57号令),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美丽乡村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和部门职责。

在氛围营造上,加大宣传力度,去年以来开展了3次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月活动,召开乡镇村座谈会(户主会)100余次,举办文艺演出、科技培训会等活动7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安徽省电视台、安徽日报等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形成了支持民生工程、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