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启动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工作

日前,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工作,为区域乃至全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标杆、样板,促进小型水库管护主体、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进一步落实,加强运行管理,确保水库安全。

一、目标和原则

2013年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进行了积极实践,小型水库产权基本明晰,在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管理模式方面形成了一些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本次示范县创建工作旨在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改革示范县的典型引领作用,加快解决当前小型水库管护主体责任不落实、人员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原则

1.明晰权责、确保安全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3.总结经验、鼓励创新

4.局部突破、整体推进

二、工作安排

1.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

2019年4月启动全省范围内创建工作,并做好宣传动员。

2.创建县(市、区)对标改革任务,围绕改革目标,逐一抓好各项措施落实,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

3.在2019年11月上旬,创建县(市、区)认真梳理改革任务完成情况,总结改革经验,提炼特点亮点,编制本县(市、区)改革工作报告,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4.在2019年11月底前,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小型水库数量多、改革成效突出、管理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区)进行申报。

5.在2019年12月上中旬,水利部抽取部分申报县,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检查。

6.在2019年12月底前,水利部根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申报名单和抽查情况,公布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名单。水利部将对全国示范县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三、示范县指标

申报县(市、区)要建立适应当地县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库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

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

建立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

建立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奖惩分明、科学考核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



四、工作要求

1

严格申报把关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对照《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改革目标要求确定申报县(市、区)。申报县(市、区)必须在突破改革重点难点,探索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上有突出表现。

2

做好评估指导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省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评估审核工作,对申报地区给予指导,对数据信息弄虚作假的县(市、区)取消申报资格。

3

加强信息公开

申报县(市、区)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完成情况;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开县(市、区)申报情况;水利部在部网站、部官微、中国水利报上公开拟命名县(市、区)名单。

4

做好经验总结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示范县经验,形成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水利部把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制度规范和长效机制,并对示范县取得的成效进行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