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奪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為何朱棣的罵名卻多了很多?

前哥說歷史


李世民和朱棣,都奪位登基,都是一代大帝,為何朱棣的罵名卻多了很多?

說實話李世民和朱棣在理論上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了不太正當的手段奪得到皇位,李世民自從成為皇帝后,直接就開創了所謂的“貞觀之治”,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是皇帝中的典範,而朱棣也不弱,自己的永樂盛世聽起來不比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差多少,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首先這兩位皇帝為什麼要奪皇位的原因上是不一樣的。

我們都瞭解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可是隻有短短几十年的壽命就直接消失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之中,並且隋朝的主要破滅原因也是因為世家的反叛,可以說當時的情況就屬於群雄並起的局面。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李世民的父親李淵一開始是不同意爭霸天下的,畢竟自己身後有世家的支持,而且官位也不小,本來過的相當開心快活,可是被李世民等人直接迫逼到搏命爭天下的地步。

可以說從一開始李家的江山就是因為李世民才有了後來的唐朝,身為秦王府的領導人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時候出力是最大的那一個,不論是南征北戰,還是收復各地世家李世民一直衝鋒在最前方,可以說隋唐的大多數名將與良臣都屬於李世民的部下。

從李世民在雁門關救駕有功被隋煬帝封官的時候起,李世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班底,並且也因為有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說實話當時的世家反叛隋朝,幾乎出名的那些世家都有參與,所以在之後的格局中形成了割據稱王的局面,李世民在平定與收復這些世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整個大唐差不多就是李世民用自己的實力拼出來。

但是問題出現了,哪就是李淵不太喜歡自己這個愛出風頭的兒子,也可能是最開始逼迫李淵起兵有關吧,反而對與看起來穩重老實的李建成相當的有好感。

到了這個地步,不要說李世民不答應了,就是那些一路跟隨李世民打拼天下的重臣們也不願意,所以在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下,玄武門事件發生了。

可是明朝的朱棣就和李世民走的路線不太一樣了,當初的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朱家坐穩整個天下,把整個朝堂清洗了好幾遍。但凡有可能會不聽話的那些人都消失了,然後朱元璋才放心的把江山交給了建文帝,理論上只要剛即位的建文帝不是那種胡作非為的人,就一定不會出什麼問題。

但是朱元璋還是小看了建文帝的那顆青春熱烈的心,畢竟普通人都想要好好表示一下自己是一個很出色的人,更不用說建文帝的心態更加張狂,他一定要比自己的祖父朱元璋做的更好,讓天下人更加的認可。

於是一個看起來利國利民的政策出現了,那就是削藩,也正是這樣一件事,讓本來安心當一個快活王爺的朱棣慌了神,自己這些叔叔們本來過的好好的,可是小皇帝居然要斷了自己的活路。

然後事情就很簡單了,朱棣開始聯合所有的藩王們進行造反,於是建文帝的江山還沒有坐穩就更換了主人。

相對來說李世民屬於是把自己一直拼搏的成就重新拿回了手中,而朱棣卻是直接奪了別人的家業,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再一點就是兩個皇帝對待下屬方面的問題。

說實話李世民因為從一開始就是親力親為,可以說不論是文治和武功都可以站在很高位的那種人,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用自身的魅力來拆服自己的屬下。

所以在李世民成為皇帝后,並不怕自己的屬下不聽話,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就被傳出了善待部下的好名聲。

比如長孫無忌、魏徵和李靖等人大多數都得到了善終,並且像魏徵這樣的說話完全不給面子的人李世民都可以很好的忍了他大半輩子,就從這一點上大唐的臣子們還是相當的敬佩李世民這個皇帝的。

就連玄武門之後的那些太子的舊部下,李世民也都直接發出過赦令,表示自己不會去追究這些事,過去的就過去了。

而朱棣就明顯是另一種作法,在被削藩的時候,到處求自己的兄弟們一起幫自己推倒建文帝的江山,並且還給出了大量的承諾,比如等自己成為皇帝后,天下共治之類的話,還有大量看不見的封賞,反正就是在自己還沒有成為皇帝之前把牛吹破天了。

可是等朱棣成為皇帝后,果斷把自己的嘴臉給更換了,比如說什麼天下共治,這樣的話那是朱棣以前還不是皇帝的時候所說的,自己那個時候還不是皇帝,所以君無戲言這樣的事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朱棣成為皇帝后,可是一句這樣的話也沒有講過,你們這些藩王們可不要亂講,說實話如果這些藩王們不說朱棣的壞話,可能是不會有人信的。

而且朱棣在對待建文帝的舊部之時,可是做出了無數的努力工作,最終還弄出了下西洋這樣的事,為得就是看看建文帝是不是跑到南洋的某個國家去了,這種心態要說沒有斬草除根的想法,也是沒人信的。

只能說朱棣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就一直害怕別人也會這麼幹,所以自己的那個部下與臣子們在朱棣的眼中都沒有一個好東西,不論是藩王們還是臣子們都是提著腦袋過生活,很怕自己第二天看不到太陽的升起。

還有一點就是兩位皇帝的成就不一樣。

李世民即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這個盛世直到現代依然讓很多人無法忘記,更有一些國家到現在還在用唐人這個口號來稱呼我們中國人,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大唐在國際上的名聲有多響。

不論是對內的休養生息還是對外的開疆拓土,李世民都可以稱得上一把好手,尤其是北方的突厥就是李世民在位時期滅掉的,那個號稱讓隋朝垮掉的高句麗也是那個時候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

雖說朱棣也有永樂盛世這麼一個聽起來相當不錯的口號,但是在史書上爭議還是相當大,可能在當時永樂真有盛世這麼一說,但要說這個盛世的規模很宏大就不太可能了,更多的可能就是朱棣為了消除自己的一些負面影響所作出來的愰子而已。

說白了就是朱棣沒有過多的對外用兵,所以百姓們才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機會而已,並且朱棣的死真得讓他的形像直接掉了很多分,因為這是朱棣在北征的迴歸路上因為重傷不治而亡,大家都說朱棣在戰場上屬於那種常勝將軍的能力,可是卻因為受傷不治而掛掉了,這個常勝將軍的稱號是假的吧。

可以說從眾多方面來相互比較,李世民明顯屬於那種開明的皇帝,看到李世民就算是發怒的時候,依然讓人感覺沒有太多的危險,而朱棣彷彿像毒蛇一般遊走在你的身邊,明明是夏天卻一點溫暖也感覺不到。所以在歷史上李世民與朱棣雖說都是奪位而得到了天下,但是朱棣明顯被罵的機會就多了很多,這也是主要原因。


虎頭山小妖


中國人有個情結——同情弱小,鄙視強權。

同樣是篡位登基,同樣是弒殺親人造反成功,但是後人對二人的評論卻有很大的差異,朱棣的罵名背得更多,這是為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篡位時機不同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還是太子,李世民還是秦王。李世民篡的是太子位,而不是皇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沒啥區別,李世民本也是借玄武門之變脅迫高祖李淵確定李世民為太子位,並禪位於李世民。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那就是實打實的藩王造皇帝的反,此時明朝皇帝是朱允炆,朱棣無論用什麼藉口,清君側也好,靖難也罷,都無法擺脫覬覦皇位,弒君的嫌疑。

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甚至都算不上是篡位,只能算是篡權,從名義上來看,他沒有直接針對最高統治者皇帝,沒有對皇權形成直接的威脅;從小了說,最多也就是個太子之爭,這種爭奪中國自古以來的所有王朝中都發生過,只不過有的流了血,有的丟了命而已。


朱棣的靖難之役,在中國傳統皇權至上的統治觀念來看,就是赤裸裸的謀反,無論用什麼口號,都無法抹掉朱棣是反賊的真相,就算他成功了,也是對中國封建法統的一次挑戰,讓世人是不容的。

二、中國人傳統的弱者同情思想

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刺殺,朱棣對朱允炆的靖難,有個區別:他們的親戚地位不同,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弟弟,而朱棣卻是朱允炆的親叔叔。


弟弟造哥哥的反和叔叔欺負侄子,哪一個更讓人同情呢?我們一般人都會更同情弱者,顯然,李世民營造的形象是太子李建成一直是刻意的打壓弟弟李世民的,甚至有過謀殺李世民的例子,李世民是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狠心刺殺了哥哥李建成。

朱棣的造反卻是以親叔叔的身份,欺負一個死了爹,年紀輕輕登基當皇帝沒有多久的侄子,這種行為能自古以來講究族群輩分的中國人是不能接受的,違背了中國人歷來講究的宗室族群道德觀念。


綜上來看,朱棣的造反遠比李世民的篡位要讓中國人痛恨得多,所以朱棣也就揹負了更多的罵名。


沉墨I方之城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先仔細分析一下兩人的做事的細節

唐太宗李世民奪位後開創“貞觀之治”,開疆擴土不在話下,為盛唐打下堅實基礎。朱棣北擊蒙古拓展明王朝的生存空間,更有鄭和七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文治武功那也是沒的說。我們要分析分析他們奪位的動機、過程以及成功後的處理上進行對比。

奪位起因的對比

一、玄武門之變

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平定天下,對大唐來說是不世之功。太子李建成感覺自己的地位不保,獻媚李淵後宮,動搖了李世民在李淵心中的形象。李世民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他手下的將軍謀士也感覺到了威脅。629年6月29日和7月1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按照古人的看法,這是“變天”的象徵,是暴發革命或當權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發生大事了。太白金星出現的位置正好是秦王府,謀士秘奏這是秦王將要得到天下的預兆。李世民買通皇宮侍衛,在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成功成為太子。(貞觀長歌中的李世民)

二、“靖難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登帝位後,採取大臣的建議,對各地的藩王進行“削藩”。此時西北的寧王帶甲兵8萬,燕王朱棣可以節制明朝守衛北方和東北邊疆的將士,藩王勢力太大。“削藩”一出,燕王朱棣隨即起兵反抗,歷經四年,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蹤。史稱“靖難之役”。

三、動因不一樣。李世民發動兵變是兄弟之爭,權利之爭。李世民的功勞很大,部署眾多,一旦取勝具有絕對優勢的輿論壓力。反觀朱棣,本來是藩王,建文帝削藩是正常的舉動,稍有受壓,隨即造反,明顯是對著帝位而去的,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怎麼說也改變不了的。(朱棣劇照)

奪位過程對比

一、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參與者不過幾千人,發生激戰的地方有兩個地方:一是玄武門,二是秦王府。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隊進攻的是這兩個地方,當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下玄武門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隊隨即散去。過程很短只有一天,整個兵變死亡100多人。兵變的時間成本和將士陣亡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稱之為短平快。

二、靖難之役。靖難之役自1399年一直打到1402年才決出勝負,拒不完全統計,死傷達到50萬以上,途徑數省之地,可以稱之為血腥的奪位戰爭。(靖難之役形勢圖)

縱觀整個戰爭歷時四年之久,死亡眾多,波及人員和地區非常廣。

兩相對比,有云泥之別。

奪位後的處理敵對方對比

一、李世民的處理

1.李世民政變成功後,將太子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死,凡是男丁一個不留。婦孺大部分充入李世民後宮。最出名是把李元吉的媳婦楊氏做自己的妾室,沒有封號,但是被稱為“巢剌王妃”,估計李世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吧。

2.對李建成和李元吉100多位親信的處理上,李世民決定全部殺死,尤其是魏徵。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尉遲恭再三爭辯說:“罪孽都是兩個元兇所犯,而他們已經伏誅了,倘若還要牽連他們的黨羽,就不是謀求安定的做法了!” ,李世民從諫如流,停止追殺餘黨。政變當天,李世民借用高祖名義,頒佈詔書大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

3.薛萬徹、馮立、謝叔方三人是李建成手下的著名戰將,他們在玄武門之變中,攻擊秦王府和玄武門,李世民先後赦免了三人。太子建成的謀士魏徵曾經屢次出策殺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也赦免了。

二、朱棣的處理

1.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後,不知所蹤,朱棣偽造現場,說建文帝死於大火。

2.誅殺建文帝朝臣。著名的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景清、鐵鉉等被滅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因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建文舊臣被殺或者流放者眾多。真正做到了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3.將建文舊臣的妻女基本上都被打成“樂戶”,這是賤民等級的戶籍。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才將這些“樂戶”的賤籍廢除,成為普通老百姓。

對比下,李世民更顯帝王的度量,而朱棣顯得太小家子氣,波及太廣,言論自在人心,想不被人詬病也難了。

距今歷史時間的對比

玄武門之變距今1392年,“靖難之役”距今616年,相距較遠的歷史年代的記載和傳說湮滅的可能性大,而較近的反而記錄的比較清晰。可能稍稍有這麼一點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的。

朱棣強行遷都北京

朱棣發動靖難,在南方士族的心理,他的地位是不合法的。他決定遷都,無非兩個原因:第一,將都城建設在邊疆地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第二、南方士族根本上不認可朱棣,為了穩固統治遷都。真正在北京穩定下來,到了1427年明英宗時期才真正確定北京為都城。

遷都更是影響了大批的南方士族的思想以及當地士紳的利益,詬病自然不會斷絕了。



兩相對比之下,朱棣的罵名多了很多也屬於正常的了



穿越再現彼岸


他們奪位的性質不同,引發後果的嚴重性不同,奪位的正當程度也有不同。

李世民發動的是“玄武之變”屬於政變性質,牽扯的人比較少,而朱棣的“靖難之役”毫無疑問屬於內戰級別,戰爭性質,無論靖難的藉口是否真實,其實都是造反,並且最終通過武力奪取了政權。

被逼程度。朱棣不一定會死,甚至可以說以朱棣的頭腦和建文帝所承受的壓力(畢竟有自焚一家的情況,所以才有建文帝“勿使朕負殺叔之名”之語)根本不會死。但過得有多慘就不知道了。而李世民如果不反抗,必死無疑,李建成和李元吉會毫不猶豫的殺了他,沒有任何其他結果。

李世民掙命反抗發動的玄武之變殺的不是皇帝,而是皇位接班人,而朱棣奪權直接面對的是名正言順老朱親自指定絕對合法的繼承人,在位的皇帝,這很純粹就是謀反,挑戰正統。

發動過程。玄武之變牽扯麵比較小,自然牽扯的人數也非常有限,而朱棣的靖難之役雖然算不上牽動全國吧,也已經差不多了,期間死傷無數。

玄武之變後,無論李世民如何對他兩家家屬,數量少,影響小,李建成和李元吉授首後,攻門的人群基本屬於瞎咋呼,沒啥大響動,後續沒有更大的亂子出現,屬於“平穩過渡”,“家屬情緒比較穩定”,也沒見誰尋死覓活的,一切都歸於沉寂。朱棣靖難成功後,殺了個血流漂櫓,人人自危,比如方孝孺,但說朱棣誅方孝孺十族那就太扯了。

奪權成功後,李唐改變的就是李淵歸隱,安心造人,而朱允玟作為正統皇帝可是遭了秧,結果無非就是,燒死、出家,比李淵的結果悲慘很多。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以起事為分水嶺,在此之前,多少人支持李世民,多少人支持朱棣,也就是基本面形態,李世民遠比朱棣好的太多太多。為了身家性命很多官員選擇了屈從,至少是閉嘴,但“誅十族”這種抹黑自然是少不了的。

從其自身原因來說,下手忒狠了些,想要達到同樣的效果,未必這樣,這也是遭人詬病主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時不我待吧,根基不穩的情況下短期內再壓制不住恐怕要出大事,有限程度體諒一下。


古今通史



武人誅身,文人誅心。

根本原因在於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寬仁治國,籠絡了士大夫階層。而明成祖朱棣,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可不是什麼善茬,重典治國,當然名聲不好了。

當然除去這個原因還有其他原因,接下來宋安之來說說。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的皇位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但是李世民比之朱棣要更具合法性。

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奪嫡之戰中發動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而朱棣屬於是哥哥懿文太子病逝,朱標之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成為正統性皇帝,以清君側名義實為造反的篡位成為皇帝。

李世民屬於是發動政變,朱棣屬於是造反,後者自然屬於是情節嚴重了。

而且不論史書是否有刻意美化李世民的成分,總之通過史書可以看出,唐高祖李淵並沒有一碗水端平,並沒有使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名分早定,甚至當李世民屢有戰功時,承諾立他為太子,使李世民的期望越來越大。結果李淵卻食言,最後只是史無前例的封了李世民一個天策上將的頂級武官官職,擁有自置官屬的權力,但官職再大終究還是臣子。

正因為李淵的一碗水端不平,導致了李世民的不滿,太子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猜忌,最後造成了兄弟自相殘殺。

朱棣這個就不同了,李世民可以稱之為唐朝最大的開國功臣,但朱棣並非如此,朱棣八歲時明朝就已經建立,他並沒有什麼驚世之功。

成年以後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早早封為燕王,就藩北平。雖然在北平參與了兩次北伐蒙古,立有大功,但並沒有達到李世民那種高度,明太祖也不可能賞賜或者承諾他什麼的。


更關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並非是唐高祖李淵那般猶豫不決之人,早在明朝還沒有開國之時,朱元璋就將繼承人朱標的名分已定。1364年,朱元璋為吳王時,朱標為世子。1368年明朝開國,同年朱標被封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也是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總之就是堅定不移的要傳位於長子朱標,朱標英年早逝,那麼就傳位朱標的下一代。

那麼朱棣真的是一點無奈都沒有嗎,當然有了。李世民的無奈在於父親李淵一碗水端不平,導致了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兄弟鬩牆自相殘殺。朱棣的無奈在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近乎於殺藩,繼位後短短几個月之內將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五位王爺或廢為庶人或圈禁,其中湘王被逼的自焚而死。所以當建文帝對朱棣下手時,他自然沒有坐以待斃。

當然相對於李世民的無奈,朱棣的這些無奈也不能掩蓋他的篡位不正。

而且李世民善於籠絡人心,以寬仁治國。像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就被李世民重用,對於魏徵的激烈言辭,也是虛心納諫。朱棣這個打架皇帝可沒有這麼好說話,他繼續了父親朱元璋的重典治國,對於官員很是苛刻,像建文帝朱允炆的舊臣方孝孺不配合美化朱棣的合法性,便被朱棣殺死,家人流放。當然傳到後世就成為了誅了方孝孺的十族。

所以武人誅身,文人誅心,到了後世,自然是明成祖朱棣罵名更多了。

其實仔細看看李世民和朱棣對於失敗者家人的待遇,會發現朱棣遠沒有大家印象中那麼殘忍。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不顧父親李淵的苦苦相求,第一時間就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兩人的後人全部殺死,還將這兩位兄弟的妃嬪補充到後宮一些,大家覺得他殘忍嗎。

建文帝朱允炆雖然不知所蹤。但朱棣並沒有對朱允炆的後人斬盡殺絕。根據資料記載,朱棣將朱允炆的後人囚禁於鳳陽高牆之內,直到五十多歲才放出,當時是“不識牛羊”,但追究活了下來。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間也可以見到朱允炆後人的相關記載,當時朱允炆的後人,還曾向朝廷上書要求給予厚待,結果當然是被仁厚的孝宗皇帝拒絕了,但建文帝朱允炆終究還是有後人留下了。

對比一下兩人對待政敵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毫無疑問更殘忍,明成祖朱棣多少還給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留下後人,結果呢,朱棣罵名更多。只能說李世民寬仁治國,朱棣重典治國,後者自然被文人誅心了。


宋安之


我認為李世民和朱棣雖然都是奪位登基,但是朱棣的罵名比李世民更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朱棣是造反篡位,而李世民是皇子之間為了繼承皇位之爭。

朱棣搶的是自己侄子的皇位,是派出大軍攻打下來的皇位,朱棣的行為是屬於謀反。而李世民搶的是自己哥哥的太子之位,只是幾個人就暗算了太子李建成,奪得了太子之位,幾個月後他父親李淵退位以後,李世民才繼承皇位的。所以李世民造成影響沒有朱棣的影響大。


2.朱棣篡位之後殺人過多。

李世民奪得太子之位後沒有大開殺戒,只是殺了一少部分人,像魏徵這樣的死硬份子都沒有殺,而是留著他時刻提醒自己。但是朱棣則不同,朱棣篡位成功後把反對他的人都殺了,甚至誅九族,誅十族。所以朱棣在這方面的名聲沒有李世民的好。

3.朱棣時期的百姓沒有李世民時期過得好。

朱棣不可否認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但是他治理之下的明朝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民生上都不如李世民所創造的貞觀盛世,所以朱棣在百姓中的口碑也就不如李世民好。

以上就是我對朱棣的罵名比李世民要多的分析,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到留言區留言指正。

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歷史白話君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說一個李世民和朱棣的相同點,他們的廟號都是太宗(朱棣的成祖廟號是後來所改)。

說來有趣,與朱棣同時代半島還有一位李朝太宗也就是李朝的第三代君主李芳遠,說起來,李芳遠的所作所為和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相似,表現在以下2點:

1、在協助父親建立王朝過程中起到較大作用。李世民自不待言,李朝太祖大王李成桂諸子中只有李芳遠在建國開基過程中協助父親運籌帷幄、對付政敵,在勸進中又最為活躍,因而李朝後來有『今日之事功在一人』的說法推崇李芳遠的功績。

2、雖然採取政變和暴力手段,但是在程序上經過身為君王的父親的認可。李淵和李成桂都是被迫將權力讓渡給兒子,但從宗法和政治制度上李世民和李芳遠至少在表面上是合法繼承位子的。

反觀朱棣,在這2點上都是有欠缺的——首先,明朝開國,朱棣並沒有做出什麼貢獻,用所謂『打天下』的理論無法洗白自己;其次,朱棣以『靖難』『清君側』為號召,說是隻針對『奸臣』,但是最後侄子皇帝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只好一口咬定其已經自焚而死然後登上皇位,從合法性上自然先天不足,難逃篡奪之罪,

此外,李世民能夠不計前嫌重用原先李建成的手下魏徵、王珪、薛萬徹、馮立等文武人才,與朱棣對忠於建文帝的臣僚大肆殺戮,株連九族不同。這麼說吧,也許也不能說李世民就沒有朱棣殘忍,可是李世民至少腔調好看很多,這或許也是本問題的答案。


談古論金


這裡有很多不一樣的前置條件和後續動作的。

1、李建成只是太子,沒有登記。而朱允炆已經合法登基了,並且統治了大明朝4年。幹掉一個太子,和幹掉一個皇帝,這是截然不同的性質。

2、歷史上為了皇權,兄弟手足相殘,司空見慣。但是叔叔多去侄子的皇位,這樣的案例,就少的多了。正統之位,已經到了侄子一脈,叔叔就是旁系了,除非侄子斷子絕孫,否則皇位繼承,就再也沒有叔叔的戲了。所以,叔叔奪取侄子的皇位,會比手足相殘,更讓人痛恨。

3、奪權的口號不同,李世民成功塑造了一個很好的發兵理由,朱棣卻很勉強。李世民是開國元勳,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是以太子淫亂後宮母妃為由起兵。而朱棣卻是大明一統江山之後的守城之主,威望雖有,畢竟不是開國元勳,並無很大的軍功。而他起兵的旗號,是清君側。也就是說,朱棣並不否定朱允炆的皇帝合法性,並且也不認為朱允炆有什麼過錯,而是他的身邊,有一幫奸臣而已。他起兵是幫助侄子清除奸臣亂子。這個理由奪帝位,就太扯淡了,赤裸裸的奪權嘛。

4、李世民只是誅殺兩個弟弟的家人,株連範圍比較小,牽涉的範圍很小。而朱棣卻是一路殺過來的,並且在奪取帝位後,大肆屠殺前朝遺老,落下一個暴君的形象。

5、後世史書的記錄上,李世民成功的將自己洗白,抹黑了李建成,從而給自己的奪權塑造了足夠的合法合理性。而朱棣卻不同了,他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罵他的人就多了。


三生有畫


李世民和朱棣,這兩個人的出身都是正宗的皇室,上位的手段都差不多,兩個把經過嚴重戰火洗劫的殘破國家一步步帶到了盛世,自己的子孫繼續統治這個龐大帝國兩百餘年,他們是皇帝裡徹頭徹尾的成功者,歷史由他們自己書寫,這兩個人都是很有本事的。明朝朱棣最終成為永樂大帝,李世民成為千古大帝,但是李世民的名聲更加好一點,朱棣的就差了一些。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難度比朱棣輕鬆多了,朱棣上位就是造反,李世民上位呢,說的好聽點就是奪權。

俗話說的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雖然李世民的兩個兄弟都不是很差,但是跟李世民一比不知道被甩了幾條街,玄武門之變之前,天策府真的不是蓋的。而且李世民上臺之後,國家的經濟水平達到了一個高峰,李唐盛世還真不是吹出來的。


朱棣,作為一個普通的藩王,不甘心侄子的壓迫,起兵“靖難”最終成為大明皇帝,當政期間北伐蒙古,南討安南,派遣鄭和下西洋,開創永樂盛世,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來看,也確實是能排得上號的皇帝了。


從內部原因來說朱棣為什麼被罵,朱棣又是明朝第一個信任宦官的皇帝(他的篡位離不開宦官的幫助),正是因為他帶的“好”頭,最後導致明朝多次被宦官誤國。其次篡權破壞了嫡長子制度,雖然爽了一把,但破壞了規則自然要被罵。

從外部原因來說,朱棣本身就是造反才登上的皇位,他能成功,也在於建文的一句話,我不想背上殺叔叔的罵名,其次,當時建文帝對文人很寬容,雖然說武力方面差了一點,但是特別得民心,當時什麼是民心,清議的支持,當時的士林在朱棣打進南京城之前,基本都是一般倒向建文的,甚至朱棣上臺之後還有很多不服的文人,歷史雖然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是文人太多了,朱棣殺的文人也太多了,就和捅了馬蜂窩一樣,被罵慘了。


胖波侃歷史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李世民不是奪位登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不過是幹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對於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他是沒有動的。李世民的登基是源於李淵的退位,且李淵退位後享受了一段舒舒服服的太上皇生活。

再回到題目,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淵在後世的評價不相同。

首先,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雖然不是傻白甜,但從本質上來說,玄武門之變沒有誰對誰錯,就是一場赤裸裸的權力鬥爭,因此後人在價值上沒有偏向性,再加上李世民對於這段歷史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欺騙"了後世;而朱棣則不痛,朱棣這是赤裸裸的謀朝篡位,根據記載,朱棣在朱標死後,對於皇位早就覬覦。覬覦不要緊,但只要付諸行動,那麼性質就徹底變了,之前最多是有"不臣之心",但行動後,就成了徹徹底底的逆賊。因此,這個問題,再怎麼美化,也是無濟於事的。


最重要的,則是二人在成功之後的作為。李世民雖然在玄武門這件事上,的確做的不厚道,但至少他在當上皇帝后,證明了他的確能當一個好皇帝。對外他徹底擊垮了突厥,開拓西域,征服高句麗,贏得了諸多少數民族的認同,被尊為"天可汗";對內輕徭薄賦,完善科舉,勤修內政,在為君之道上,雖然後期有汙點,但在大部分時期,李世民從善如流,親賢臣遠小人,開創了貞觀之治。

而朱棣上臺後,雖然也有一些利民的措施,但更多的是對經濟的破壞。本身在靖難之役中便遭受重創的山東地區,在遷都時被強徵民夫和錢糧,導致了其經濟的進一步破壞,這也激發了著名的唐賽兒起義;在為君方面,朱棣一上臺就濫殺,最著名的莫過於鐵玄,不僅結局殘忍,且妻女均被貶為官妓,可見朱棣的狠毒;而朱棣賴以說明"武德充沛"的北伐蒙古,實際上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實際作用有限且勞民傷財,不僅如此,反而造成了明朝軍力的疲敝,徹底失去了長城以北的勢力,而蒙古高原的威脅,卻依舊存在。

因此,這二人從能力上而言,根本不在一個檔次,自然朱棣的名聲不如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