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時光可以穿越回去,你最想見哪位作家?想問他什麼問題?

喬言兒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這是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裡面的句子。

如果像叮噹貓一樣有個時光穿梭機,我想見見這位女神。

初讀林徽因的字時,就覺得她的字很美很暖。後來又相繼查閱了一些林徽因的資料。

可惜,這樣一位貌有才的女子常被人議論的是她的美貌和情史,關於她的文字和建築,幾乎全被湮沒了。

這對林徽因極度不公平。真實的林徽因不僅寫得一手好文章,還精通建築,為保護國家文物做了很大貢獻,而且她還是新中國國徽設計者之一。

大部分人之所以對林徽因印象不好,是由於同為大作家的冰心寫過一部《我們太太的客廳》,影射林徽因,把她形容成一個受男人環繞,愛出風頭,工於心計的女人。

更何況當時還有三大男神追求她,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

金嶽霖甚至為了林徽因終身不娶。

這樣的女子該有多大魅力!後來據當時參加過聚會的人說,林徽因舉辦的聚會就是討論學問,並無他意。

可見,被林徽征服的人是欣賞她的才華。

如果穿越回去,我想問她,為啥當時不做解釋,讓那麼多人誤會她?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一個真實的林徽因,不要再誤解她了。


喬言兒


如果能穿越,我想見到過早結束自己生命的臺灣作家黃國峻。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就沒有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這是臺灣作家黃春明,寫給同是作家的兒子黃國峻的信,全文一個情緒化的字眼都沒有,卻讓人感到沉沉的悲傷。他曾經說過:“國峻對小說的投入程度是我都比不上的,我擔心他以後會身殉小說。”想不到這話不幸言中了。

黃國峻是一位特別有天賦的青年作家,高中時就開始痴戀寫作,26歲時,處女作《留白》獲得第十一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此後陸續出版小說集《度外》、《盲目地注視》、《是或一點也不》等等。

2003年,他開始創作首部長篇小說《水門的洞口》,卻在小說還沒有完稿時自縊身亡,年僅32歲。 書中有一段話寫道:“一年中會有一兩天,天空下起分量極重的雨水,因為只有那一兩天,地球的角度剛好讓冷空氣和熱對流形成一道水門,只要偏差一點,水門就不存在。他這一刻感到某一處開了一個洞口,在這個洞口裡,他無意間窺見一切始末……”

黃國峻自殺離世的那天,臺北也下了一場大而詭異的雷陣雨,我們永遠無法猜測,那天的他,是否透過神秘的水門的洞口,窺見了生命的某種隱秘。

就是這段話,讓臺灣原版的編輯鄭慄兒,決定將黃國峻原來自定的小說名《林建銘》,改成《水門的洞口》,在她看來,這個名字更符合作家一向隱喻的風格。

這本未竟遺作《水門的洞口》,筆觸平淡,意味深刻,它試圖解秘普遍的人性,然而我一讀再讀,彷彿明白一二,又似全然茫然,始終無法窺見全貌。

對愛他文字的人而言,那多少都是遺憾。如果能見到他,我一定要問問他,透過《水門的洞口》,他到底窺見了什麼,讓他毅然決然地跨了過去?



沂溪風


又能畫畫,又出了書的,算是作家還是畫家?

而這本書,還是本教科書。

它自出版三百多年來,不斷地在拓展出新,歷來被世人所推崇,是世人學畫必修之書,影響近代畫壇不少名家。

黃賓虹、齊白石等,都把它作為進修的範本。

這本書就是《芥子園畫譜》,又稱《畫傳》,誕生於清代。

這本畫譜綜述了中國畫的源流和歷代繪畫 經驗,列有諸家畫式和簡要說明,並以歷代畫作中的景緻、人物為例,系統地介紹了國畫的基本技法。

清代李漁,曾在自己的別墅“芥子園”,支持女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編制畫譜,所以,成書出版時,即以芥子園為命名。

有關園名,李漁曾經這樣介紹,這個園子“不及三畝,地止一丘,故名為芥子,狀其微也,往來諸公見其稍具丘壑,謂取芥子納須彌之意。”

這套畫譜的創意,其實來自於他的女婿沈心友。

沈家原來保存有明代畫家李流芳的課徒稿(就是從前畫家平時在教學徒時,他的繪畫範例,或是作品)43幅,沈心友請當時的山水名家王概加以整理和增編,經過三年時間,增至133幅,並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40幅,作為初學者的楷範。

這部分的作品在李漁的協助下,於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書,於是就用了“芥子園”的名義出版。

這就是《芥子園畫譜》第一集。

《芥子園畫譜》的第一集面世後顯然很受歡迎,所以接著沈心友又做了繼編,請王概和其胞兄王蓍、胞弟王臬三人作增刪,並附有畫學淺說,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刻印出版,於是有了《芥子園畫譜》的第二集“蘭竹梅菊”譜和第三集“花卉翎毛”譜。

這是用開化紙木刻五色套版印成,世稱“王概本”。

這個版本在當時來說相當精緻,但印數很少,只有幾百部。

有什麼問題要問呢?如果當年的五色套版,曾多制幾套,後人的我們,應該有機會能看到彩色版的畫譜吧。





我是冰娉


荷爾德林。

 

古典浪漫派詩人,講真,他真的遠不如雪萊、拜倫那樣出名,哪怕平時不看書的人,大概也會聽過這兩位的名字,而荷爾德林,可能不少閱讀愛好者也不知道這是誰,都寫過啥。

 

“在這貧困的時代,詩人有什麼用場

可是你卻說,詩人是酒神的神聖祭司

在神聖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某日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一位大神的摘抄。這些句子,給人一種“這東西我努力一輩子也寫不出”的感覺,於是想看看寫出這樣神仙詩句的人的更多作品。

 

他說,“垂頭的時候一切都飽滿了,誰記得從前瘋狂的燃燒,每一個花瓣都是火焰”;

他還說,“人生充滿勞作,人卻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誰能想到,這個活在浪漫主義詩歌裡的人,是個瘋子呢?

 

荷爾德林去世的時候是73歲,在19世紀這個年齡其實是高壽了。但從30歲之後,他就漸漸陷入精神分裂的狀態。但精神的瘋癲,也不能阻止詩人的創作。

他說“人在年歲中靜靜觀望,深深崇敬生命的圓滿”;

“世界的深處常常顯現,不可接近,人的意義,充滿懷疑,勞思傷神,燦爛的大自然照亮了他的日子,而遠處駐立疑慮中黑暗的問題。”

精神分裂後,他依然寫下這些帶著思考和哲學意味的句子。這些詩歌,沒有為他帶來財富,他一直處於窮困和顛沛的狀態。而他的同學黑格爾、謝林已是德國赫赫有名的學者。

 

如果可以穿越時光見一位作者,我想去看看19世紀初還沒有瘋魔的荷爾德林。不想去勸說這個偏執的人選擇詩歌與工作兩全其美的生活,只想力所能及地買他的書,或者當他的粉頭,讓他在詩歌之外的塵世裡好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