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近代医学历史大展,有血,有泪,有机智,有坚强

直到国庆节来临,还有不少朋友在发微信问我:“你们那个展览还开着么?国庆期间想来参观...”真抱歉,持续一个多月的“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大展”,已经在9月20日闭幕了。

八月初,我给一位教授送大展开幕式的请帖。他是很严谨的一个学者,问我:确定可以叫作“大展”么?

我说:是的,真的很大…

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近代医学历史展览,为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而举办。指导单位有三家:中华医学会、健康报社、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办单位也是三家:上海市医学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龙美术馆。大展共分为11个展区,展出了的500多件文物级史料(是从我收集的两万份医学史料中挑选出来的),全景化地展示了近代中国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

8月17日,韩启德院士在龙美术馆宣布大展开幕。

整个展览期间,吸引了大批医务人员参观。上海滩相当部分的医疗机构,都主动地由主要领导带队进行了参观,反响非常热烈。

(本次大展是在龙美术馆举行的。龙美术馆是国内最大的私立艺术博物馆,位于美丽的徐汇滨江。龙美术馆是世界知名的艺术建筑,内部空间巨大,很多小伙伴一进去就震惊了。我们的大展在该馆第三展厅。)

(2018年8月17日,大展开幕现场)

(韩启德院士、樊嘉院士、陈国强院士等众多医界大家参观了展览。)

(超过一百家的医疗卫生机构集体参观了展览,很多单位是把参观作为党建活动的。展览期间,龙美术馆里红旗招展...)

(某日,长征医院政委带领60名军官参观本次大展。当这些军官突然出现、并精神抖擞地列队进入龙美术馆的时候,把检票的保安小哥吓了一大跳。保安小哥没见过这阵势,他第一反应大概是想逃跑,被我一把拉住:兄弟莫怕,这是我党的人民军队...)

(这是本次大展11个展区的名称)

那么,这样一次医学历史大展,观众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还是来给大家讲讲其中一些展品的故事吧。

记忆

历史唤起家国记忆。

(第11展区中的一张照片。这是四十年代后期南京的国立中央助产学校毕业照。我曾经在公众号上发布过这张照片,结果没多久,就收到一封台湾网友的邮件,说照片中有他的母亲,他母亲还健在。我把照片的扫描件发给了他。后来,这位网友回信说:他93岁高龄的母亲,看到照片十分激动,含着泪指着照片说出了每一位同学的名字。)

(第2展区中的1936年北平协和医学院总第166号毕业证书。我们在旁边配了幅1940年协和医学院林俊卿绘制的漫画《1940内科G-3病房大巡诊》。其中标号为5的女医生,就是这张毕业证书的主人,郁采蘩是协和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内科总住院医师,1947年赴美工作,长期从事痛风的研究,在秋水仙碱等诸多方面研究开创了痛风治疗的里程碑,差点拿了诺贝尔奖。)

(第4展区中的一封信。在抗战最艰难的1941年,重庆中央医院贵阳分院负责人钟世藩写给重庆中央医院总院院长吴绍青的一份信。这两人在建国后都是一级教授。钟世藩就是钟南山院士的父亲。钟南山院士写邮件告诉我说:这封信让他回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

(第4展区的抗战时期重庆中央医院贵阳分院员工名册。这家医院多次遭受日军轰炸,很多医护人员壮烈牺牲。但剩余的医护人员,只要炸不死,都继续积极抗战。这家医院的员工中,在建国之后,出了三位院士和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传承

血脉传承刻进我们的基因。

(第4展区中的一张清朝时期的明信片。这是一张1908年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寄出的实寄明信片,“大英广济院施医戒烟并授徒肄业西医图说”。画面很漂亮。这家地处杭州的广济医院,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浙医二院。他们家以前是教会创办的戒烟(戒大烟)医院。这张明信片就是他们家清朝时期的样子。)

(第4 展区的一份碑拓。1918年1月,倾注了伍连德等人巨大心血的北京中央医院落成,该院即是今日的北大人民医院。这是中国人创办的医院。当年建院时,该院立有“创建中央医院记”之碑。碑文中“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之语句,已成为今日北大人民医院的院训。可惜文革中此碑被毁。这是民国时期的碑拓,我们才得以看到碑文全貌,非常珍贵。今年该院正好建院一百周年。)

(第2展区有三本金光闪闪的约翰年刊。这些二十年代的约翰年刊非常精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医大)的前身有三家: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私立同德医学院。圣约翰大学每年都会出一本《约翰年刊》。)

(第2展区中有1923年上海私立同德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上海二医的人可以在此叩拜磕头了。)

(第2展区一本1934年国立上海医学院第四届毕业特刊。这本书原属于教育家黄炎培,国立上海医学院的院歌是黄炎培写的。黄在此书上封面记录下应邀写歌的事情:“嘱撰院謌,期以八月”。)

(第6展区中1913年的《看护要义》。这本中国最早的护理教程,由北洋女医学堂钟茂芳编译。序中说:“国家之强盛在乎人民之健康,人民之健康在乎医学之精良,医学之精良尤需看护之襄助”。1914年,此书作者钟茂芳第一次提出把英文“nurse”翻译为“护士”。从此,中文里有了“护士”这个光辉名词。)

(第8展区的太岳军区卫生学校毕业证。1947年,一位18岁的护士从“太岳军区卫生学校”毕业。后来,这所位于解放区的护士学校,历经变迁,成为了一所医科大学。就是如今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

(第4展区一张1936年上海宝隆医院的门诊挂号券。清末德国人宝隆在上海创办的这家医院,身世比较复杂。目前武汉同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多家医院都认为与宝隆医院有血脉关系。多家医院争认一个老祖宗,在我看来,这是好事儿,起码如今的中国医学界重视传承了。)

智慧

我们是否了解前人的智慧?

(第4展区中的一张30年代处方。这位医师不但是当时上海同仁医院的肠胃科主任,自己还有诊所,是谓“多点执业”。当时病人拿了处方,一般不在医院里配药,而从大药房配药,是谓“医药分家”。当时医师的处方大多是大药房赠印的,印有大药房的联系方式,而30年代上海滩的大药房普遍设有“接方送药部”,无需病人到店,只要一个电话,立马派外卖小哥上门收取处方和药费,再用最快速度配药送药,是谓“医疗互联网+”...我觉得,医改专家们可以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前人的经验...)

(第4展区的一份血液检验报告单。40年代,中山医院第六任院长、内科学泰斗林兆耆,开个小医院。这个医院实在太小了,没有自己的检验科。但不要紧,那个时候有很多“第三方检验”和“第三方医学影像”机构...这就是当时上海滩很有名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私立程慕颐医学化验所的化验单。)

(第8展区的一张1946年的股票。这是一张解放区医疗合作社的股票。其实早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时候,我党就在积极尝试建立医疗合作社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这算是如今新农合的爷爷...)

精神

精神赐予我们力量。

(第5展区的一枚徽章。1920年10月22日,海拉尔铁路俄籍守兵塔雷金的太太与儿子同时发病不治身亡,东三省第二次鼠疫大流行(1920年-1921年)由此拉开序幕。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由伍连德建立起的东三省防疫总处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最后,他们艰难的赢了:死了9300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了6万)。有32名中国防疫人员殉职。这枚徽章绶带上有红黄蓝白黑五色,是当时中国国旗五色旗的颜色。不管什么时候,防疫都是为国而战。)

(第10展区的一张节目单,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简陋粗糙的节目单。抗战最艰苦的时期,1942年5月,四川成都的公立医院社会服务部,为了募集贫寒病人救济金,组织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表演的,都是民国时期声乐界的大腕。虽然条件极为艰苦,可那时的人们都表现出了可贵的精神,这些精神来源于他们内心的信仰。而社会服务部的工作,正是医学和医院的信仰表现。)

(第10展区中的中国红十字会战地写真。这本1911年的《中国红十字会战地写真》,里面有很多很多照片,记录了中国红十字会在清末混战中的慈善救护活动。说是救护,其实大部分工作是冒着枪林弹雨收殓掩埋尸体。看了此书,很感动,中国红十字会的声誉是靠前人一具一具地掩埋尸体,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当下的人,要守住前人的精神遗产,不要败家啊。)

(第10展区的展品。我们谈论中国医学人文精神,最终还是要谈白求恩精神的。那么该如何展示白求恩精神,我们费尽心思。我们决定展示这本民国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小学国语课本。其中有篇课文《白求恩》:“白求恩是加拿大三大名医之一,他是共产党员。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战争,民国二十六年从三万里外的家乡,来我边区工作。他为了救护伤员,不怕牺牲自己…后来,不幸因治病中毒,民国二十八年死在边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把边区卫生学校改为白求恩学校。”很淳朴的课文。大展期间,我义务导览了30多次。为观众高声诵读这篇课文,是我每次导览的“保留节目”。每每诵读,都非常感动。)

这,就是我们的大展。

(展览结束了,很多朋友问我们之后有何计划?我们准备进行全国巡展。有意向合作的朋友,可以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