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沐氏家族為何可以鎮守雲南近三個世紀?

釗君在此


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韋小寶的七個夫人中有一個叫沐劍屏的,她的身份是雲南沐王府的小郡主。在《鹿鼎記》中這個雲南沐王府還是頗有一番實力的:一度派人混進皇宮刺殺清朝的康熙皇帝,還和天地會的總舵主陳近南討論過明朝皇室的正統問題。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很多幫派都是歷史上曾真實存在過的——天地會就是歷史上曾真實存在過,陳近南也是實有其人的。至於這個雲南沐王府其實也是存在於真實的歷史之中的,那麼這個沐王府究竟是何來歷呢?

沐王府的開山鼻祖是沐英。元至正四年(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定遠縣,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同鄉,與此同時他和朱元璋也有著相似的早年經歷——他們都出生於貧寒之家。在沐英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後來這對母子為了躲避戰亂、饑荒只得四處流浪,沐英的母親就在逃難的路上死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歲的沐英一路流浪到濠州城,這時已起兵的朱元璋在偶然間遇到了流浪至此的沐英,也許是相似的出身經歷使朱元璋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就把小沐英養在自己身邊,從此以後沐英就認朱元璋為義父,認朱元璋的妻子馬氏(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為義母,他的名字也一度改為朱英。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這年十二歲的朱英第一次隨軍出征,不過此戰他並未立下戰功,更多的時候是隨侍在朱元璋身邊。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十八歲的朱英開始獨當一面擔當軍事要職:朱元璋任命他為帳前都尉,負責鎮守鎮江(今江蘇省鎮江市),後來又被提拔為鎮守江西廣信(今江西上饒)的指揮使。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取福建的戰役中朱英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分水關,佔領崇安(屬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閔溪十八寨,俘虜陳友定部將馮谷保。此戰之後朱元璋命朱英恢復沐姓,移師建寧(今福建三明建寧縣),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併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這一時期的北元政權不僅控制著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肅的擴廓帖木兒;遼東的納哈出;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仍奉大元正朔,與此同時北元同高麗、畏兀兒等藩屬仍保持著政治、經濟上的聯繫。1369年徐達在沈兒峪大破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逃奔和林,明軍平定陝甘地區。隨後朱元璋的目光開始轉向雲南地區,事實上這一地區的情況比陝甘要更為複雜:在秦漢之前雲南屬於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漢武帝時期將西南夷納入到版圖之中,然而這一地區地形崎嶇複雜、民族眾多,長期以來一直叛服不定。蜀漢丞相諸葛亮對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採取恩威並施、攻心為上的策略才暫時將這一地區平定下來。到了唐代在雲南的洱海地區出現了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部族,合稱六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開創了統一的南詔政權。南詔統一之後和唐朝的關係幾度出現反覆波折:公元830年1月2日南詔軍隊攻破成都,擄掠了五萬人。然而這僅僅只是開始,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南詔把戰火燃遍唐朝的西南國土,一度成為除吐蕃之外令唐朝頭疼的又一大邊患。天覆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929年“大長和”國被大天興國取代,次年大天興國又被大義寧國所取代,直到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才使雲南地區重新恢復相對安定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滅後蜀後大理入貢宋朝,宋與大理以大渡河劃界而治。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10萬大軍分兵三路征服了雲南的大理政權。

蒙古人征服雲南後對這裡的治理模式與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儘管元朝設置了雲南行省,但相比其他行省而言:雲南行省幾乎沒下設府縣,也就是說雲南行省幾乎沒有深入地方的下級行政機構,那麼雲南行省是如何進行地方治理的呢?原來元朝中央政府幾乎不向雲南地區委派地方行政官吏,而是任命雲南地區原來的地方部族首領治理當地,這種治理模式被稱為土司制度。與此同時元朝冊封藩王率軍鎮守雲南,以保持對地方土司的威懾。朱元璋驅逐元順帝時鎮守雲南的蒙古藩王就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蒙古在征服大理後並沒消滅大理段氏家族,而是封其為世襲大理總管,從而利用段氏的餘威治理雲南。朱元璋要平定雲南就必須打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以及臣服於他的段氏家族、地方土司等勢力。洪武十四年(1381年)農曆九月朱元璋終於開始了平定雲南的軍事行動:以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征討雲南。明軍在白石江大破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的軍隊,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明軍一鼓作氣趁勢消滅了段氏割據政權,一時間雲南土司競相歸附,雲南得以平定。

儘管雲南得以平定,但朱元璋很快又思考起另一個問題來:雲南扼守西南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然而距離內地太過遙遠,當地地形複雜、民族眾多,開發程度較低。雲南當地的土司政權儘管臣服於明朝,然而在天高皇帝遠的狀態下實際成為了半割據政權,鑑於這一地區複雜的局勢有必要委派一位皇帝信得過的重臣鎮守於此。朱元璋思前想後覺得沐英是最合適的人選:如果委派其他大臣前去不免使朱元璋擔心他們與當地土司勾結漸成割據勢力;如果委派自己的子侄的話,試問這些養尊處優的龍子龍孫們誰願去當時基本還屬於蠻荒之地的雲南受苦呢?沐英在名分上是朱元璋的義子,但在血緣上與朱氏皇族畢竟不同,由他以藩王之名代天子鎮守雲南最為合適。沐英為人不苟言笑,但卻禮賢下士、待人謙和,與此同時他始終盡忠職守為大明王朝駐邊,對朝中事務幾乎從不參與,以免觸犯忌諱、招人忌憚。

事實上在明軍平定雲南後當地土司的勢力仍很強大,沐英及其後人一直作為明王朝經略雲南的干城,每當有土司叛亂之時沐氏家族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早在1312年傣族先民就在今天的雲南西南部、緬甸中北部建立了麓川國。1382年明朝平定雲南後麓川首領思倫法將元朝所賜印信交於明朝,於是明朝冊封思倫法為麓川平緬宣慰使司世襲宣慰使,麓川由此成為明朝治下的土司政權,但獨立性仍相當強。洪武二十一年(1388)雲南麓川宣慰司思倫發舉兵30萬(號稱)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鎮守雲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選3萬精騎前往平叛。明軍的戰馬一見到思倫發的象兵就嚇得四處打轉。在這樣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軍的火器優勢,不過此時明軍的火器有一個缺陷:打一發之後需要花相對較長的時間填充火藥,還沒等彈藥裝填完畢也許敵人就已衝到眼前了。沐英針對這一缺陷命令部隊將火銃、神機箭分置三行,第一行發射完畢就自動退下裝填彈藥,第二行則前進射擊,第二行射擊完畢再退下裝填彈藥,第三行前進射擊,等第三行設計完畢時之前的第一行已裝填好彈藥,如此循環往復。此戰沐英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戰象。

沐英不僅以武力為明王朝鎮守雲南,同時也為明王朝治理經略雲南:沐英招引外省百姓來雲南屯田,一時間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穫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沐英治理雲南期間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沐英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大滇池,興修水利;招引商人來雲南,運進米穀、布匹和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沐英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農商都有發展。沐英增設府學、州學、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每個月賜給飲食,每年賜給衣服。他本人也經常讀書,手不釋卷,工作閒暇之餘就找儒生講說經史。1392年沐英在皇太子朱標死後不久也身故了,然而正是沐英的身故使沐氏家族得以避開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與各位叔父之間的矛盾。沐英為沐氏家族留下一條祖訓:“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 整個有明一代沐氏家族的子孫中儘管才幹良莠不齊,但都能秉承這一祖訓——竭忠盡智為大明王朝守邊,與此同時竭力使自己置身於朝中政務之外。甚至直到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之後沐家還在西南地區堅持了十餘年的抗清鬥爭,1658年沐王府最後一代主人沐天波讓沐家的男丁全部入贅當地土司家族,以此為家族留下血脈香火,而他自己追隨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進入緬甸。1661年8月13日緬甸國王在吳三桂的軍事威脅下抓捕了永曆帝君臣,沐天波在奪刀自衛並殺死九名緬甸士兵後被害。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明朝近300年的歷史進程中,有一個家族非常顯赫,他不但躲過了朱元璋血洗功臣的腥風血雨,而且在整個明朝時期,地位都非常顯赫,這就是沐氏家族。

沐氏家族鎮守雲南,近300年時間成為明朝在雲南邊陲的重要支撐點,那麼為什麼沐氏家族可以鎮守雲南300年而不受明朝統治者的猜忌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雲南需要藩王常年駐守

雲南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雖然自漢武帝時期以來就將西南夷納入了中央版圖,但是由於雲南地區山脈廣佈,地形崎嶇,民族眾多,因此中原王朝一直無法實際統治這裡。

唐朝時期,雲南地區的蒙舍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南詔政權,後來南詔政權被段氏大理所取代。

等到中原王朝想要再一次統治雲南地區時,已經是北宋時期,不過趙匡胤在平定南方諸國後,選擇了止步大渡河,放過了大理政權。

雲南第一次納入中原版圖是在蒙古時期,1253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南下大理,消滅大理政權,將雲南納入蒙古版圖。

不過此時的雲南距離蒙古本部太遠,因此蒙古採取了分封藩王鎮守雲南的政策,梁王作為蒙古的藩王世代鎮守雲南,為了加強中央對雲南的統治,忽必烈將大量蒙古人遷入雲南地區。

不過雖然進行了一系列加強統治的措施,雲南地區距離中原核心區域還是太過遙遠。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不得不在分封梁王的同時,強化地方土司制度,即任命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作為地方長官,中央政權不再委派流官進行管理。

明朝初期,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甚至包括沐英等人率領明軍平定雲南,都是千里迢迢孤軍深入。這時的明朝如果想要保持對雲南的統治,就必須要延續元朝的藩王鎮守政策,加強對雲南的管理。

所以朱元璋派出了自己最心愛的養子沐英鎮守雲南。

2、沐氏和明朝皇室的特殊關係

之所以是沐氏鎮守雲南而不是其他藩王,歸根結底是因為沐英和朱元璋的特殊關係。

沐英和朱元璋是安徽同鄉,在八歲時沐英被朱元璋夫婦收養。因為朱元璋對馬皇后情深意重,這使得他們撫養的孩子沐英也成為朱元璋最寵愛的孩子。

雖然沐英不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朱元璋在立太子前,也刻意的將沐英排除在外,但是作為父親,朱元璋對木英的寵愛是無以復加的。

而沐英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從來沒有居功自傲,相反對朱元璋夫婦,以及對弟弟朱標,沐英都擺正位置,盡職盡責,對朱元璋忠心耿耿。

另外作為朱元璋的養子,沐英還是一員虎將,在南征北戰中為明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因為這樣的特殊身份,使得沐英不受多疑的朱元璋猜忌。而因為沐英不可多得的能力,使得沐英能夠成為鎮守雲南的得力人選。

因此在平定雲南後,沐英才能夠作為藩王鎮守雲南。

3、明朝最雲南的統治始終鞭長莫及

沐氏家族之所以能夠在沐英之後仍然數代鎮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在西南地區的擴張推進得非常緩慢。

明朝時期的雲南孤懸西南,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陸上孤島。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繼位後設置了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此舉標誌著明朝的中央勢力,開始向西南地區逐步延伸,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立,使得雲南和內地徹底連為一體。

不過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立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整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盛行的局面。

雖然明朝在朱棣之後開始逐步推行改土歸流,即撤銷土司派駐流官進行管理,設置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但是因為山高路遠且地方土司勢力龐大,拒不服從中央的管理,使得明朝在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地區的行政改革推進得非常緩慢,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沒有完成。

歷史上雲南的改土歸流是在清朝時期完成的,此時的清朝平定了吳三桂的三藩之亂,以追擊流寇的名義,派大軍大舉進入雲南,壓制了土司勢力,才最終完成了對雲南的改土歸流。

而直到清朝,雲南才建立了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藩王鎮守才真正成為歷史。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沐氏家族能鎮守雲南近三百年,有其地域、文化、民族的特殊性。

大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令付友德、藍玉還有自己的義子沐英領軍三十萬出征雲南平亂,平亂區域不但包括現在的雲南地區,也涉及安南(現在的越南)和緬甸地區,地域廣,民族多,情況很複雜。但是對於付友德、藍玉、沐英這種打了一二十年仗的老兵油子來說,幾乎就不算個什麼事兒了。

雲南平亂三下兩下就搞定了,三十萬大軍準備班師回朝,朱元璋很遠見的下旨留下了沐英及部分人馬永世駐守雲南,以防南邊再起動亂,這一駐守就讓沐英及其子孫再也沒有離開過雲南,甚至明朝滅亡了,雲南沐氏都還在恪守自己的職責。

雲南沐氏能鎮守雲南這麼長時間,有非常特殊的原因,甚至有點現代西方政治講究的軍隊國家化的理念。其具體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沐氏與大明皇室朱氏的關係

沐英從12歲就跟隨朱元璋,此時的朱元璋都還光棍一條呢,被朱元璋收為義子,並且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和信任,朱元璋娶了馬姑娘後,朱元璋兩口同樣示沐英為己出。沐英對待朱元璋和馬皇后無論何時都是執兒子禮,對待朱元璋夫妻恭敬、孝順,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出生後,沐英更是對自己的這個乾弟弟照顧有加,保護備至。

朱元璋對此沐英不但從小知曉,而且對沐英的言行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沐英隨付友德出征雲南平定南方後,朱元璋能留下鎮守雲南地區的唯一的最可靠的人選就只能是沐英。沐英對待的大明和朱元璋的忠誠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以至於聽聞馬皇后病故後,沐英既悲痛咳血而死,朱元璋更是悲痛萬分,才令沐家後人送沐英歸葬南京。

二、沐氏的政治地位和理念與其他封疆大吏和藩王不同

雲南沐氏在大明的政治地位很獨特,比一般的封疆大吏要高得多,由於雲南地處複雜的民族地區,周邊不但有少數民族的部落和族群,更有安南、緬甸等外藩,這裡的鎮守官員朝廷一般不會輕易的動彈,如大清康熙年間削藩吳三桂,後引發了吳三桂的造反。

由於政治、軍事、地域的特殊性,鎮守雲南的沐氏的地位就遠高於一般的封疆大吏,但同時由於沐氏只是朱元璋的義子一支,在血緣關係上就遠遠不如朱元璋的親兒子,這又恰恰保護了沐氏,因為沒有血緣的關係,沐氏沒有任何爭奪皇權的野心,但又讓朱姓皇帝很放心,雖然沒有血緣,但有親緣!

三、沐氏在當地與各部落和族群的關係錯綜複雜

沐英鎮守雲南起,沐氏家族就世代經營雲南,他們前期在武力威懾之下,大力幫助當地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推廣農耕,廣為教化,經過幾代沐氏人的建設,雲南地區逐步穩定,經濟有所發展,人民文明程度提高。但是同時,沐氏更是通過與當地的土司、首領、頭領等部落貴族通婚的方式,加強了當地的統治。

沐氏逐步的融入了當地的土司文化中後,不但代表了中央政權對雲南的統領,更是當地各個部落的最大影響者和決策人,於是,這樣的沐氏家族對於大明朝廷也好,對於當地少數民族族群也好,都已經是根深蒂固,動搖不得的了。


沉墨I方之城


我是歷史旅者,現在開始我們的歷史旅程吧!

朱元璋登基後可是殺了不少功臣,可是也有不少有功之臣得以善終,而且還有一戶人家不僅活了下來,還延續了300年,地位顯赫,那就是沐氏,鎮守雲南300年屹立不倒。


為什麼沐氏家族這麼厲害呢?理由有二:

與朱元璋關係匪淺

沐英與朱元璋都是安徽鳳陽人,他在八歲的時候被朱元璋夫婦收養,成為朱元璋的養子,雖然無法讓他當太子,但畢竟也是自己帶大的孩子,所以寵愛有加。

有能力

沐英在起初跟隨朱元璋滅元,征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又是攻下雲南,而當時雲南局勢不穩定,朱元璋就派文韜武略的沐英先去雲南穩定局勢。

爾其留鎮,撫綏平定,當召爾還

結果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沐英實在太優秀了,不但穩定雲南局勢,而且還得到雲南各族人的擁戴,一次沐英回京面見朱元璋,結果雲南各族人都聚集在一起向東眺望,深怕沐英不回來。就這樣朱元璋也不得不讓沐英鎮守雲南。

後面朱元璋也曾派自己的兒子是牽制沐氏,然而沐氏一族忠心耿耿鎮守雲南,朱棣最終也下了決心,讓沐氏一族永駐雲南,召回了親王。

尊重歷史,方能以史為鑑,我是歷史微旅者,歡迎關注點贊留言,一起討論學習進步!


歷史微旅者


明代沐氏家族為何可以鎮守雲南近三個世紀?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成這4個方面:

第一,沐氏家族的雙重身份:既是藩王,又是流官。

一方面,沐氏經由明朝中央政府任命、代表行政權向帝國邊陲的延伸;另一方面,沐氏雖然實際是黔國公,但威福自專,尊重擬於親王(雲南百姓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第二,沐氏家族的獨特身份:尊尊而親親和舉賢而上功的統一。

從朱元璋的養子沐英開始,沐氏家族和明朝皇室之間有著擬製血親般的親密關係,能夠得到明朝皇室的信任和偏袒,而作為回報,沐氏家族成員也一直忠心耿耿,盡心竭力。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相比於真正的血親藩王,沐氏家族不可能在法統上對皇位構成覬覦和挑戰,可謂有血親藩王之利而無其弊。

(沐英死後被明朝廷追封為“黔寧王”,系明朝開國元勳之一)

(南京沐英墓出土梅瓶)

第三,沐氏家族起到的作為明朝政府代表和與雲南及周邊國家政治勢力之間橋樑紐帶的作用。

沐氏家族極力周旋於雲南地方勢力,以及後世的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和地方政權之間,一方面,憑藉著這種強大政治影響力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偶爾也不乏養寇自重的成分。

到永曆帝逃難入緬的時候,緬甸國王還以永曆帝的玉璽和之前明朝詔書大小不相符為理由質疑永曆帝,直到沐天波拿出沐氏家族的印章才使得緬甸國王認可——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很多地國內外地方政權和沐氏家族建立了一種準封建關係(Feudalism)也不為過。

第四,沐氏家族高超的為官做人技巧。

前面說到沐氏家族偶爾也不乏養寇自重的成分,可見忠心耿耿之外,他們也不是純粹的善男信女,他們通過聯姻、進貢、賄賂、和皇室本身以及權貴要員們勾兌。在雲南,朝廷本身也安排了鎮守太監、督撫巡按、三司官員、參贊軍務等等制衡沐氏家族的權力,沐氏家族也必須和他們平衡協調好關係。

事實上,世鎮雲南的沐氏家族,遇到過許多的彈劾抨擊,也很多次從抄家滅族的邊緣滑過,明朝的皇帝始終控制著他們從婚喪嫁娶到死後歸葬,從富貴榮辱到人身自由的一切。

他們就像明朝中央嵌入雲南的一個楔子,掌控著局勢,也被掌握著。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第一次聽說明朝的沐氏家族是看《鹿鼎記》的時候,裡面的雲南沐王府是反清復明勢力之一。其實沐氏是明代世襲黔國公,只不過因為世代鎮守雲南,威權日盛猶如皇族親王,因此百姓尊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咱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對開國功臣相當嚴苛的人,用殺戮嚴防權臣的出現,那麼像沐王府這種權勢家族是怎麼來的?這裡面就不得不提沐王府的開創者沐英,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就是沐英打下的基業。

沐英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鳳陽老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沐英的父母都死於戰亂,當時還是一個孩子的沐英四處流浪,1352年,8歲的沐英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朱元璋。當時朱元璋和馬皇后剛剛結婚沒有孩子,因此收養沐英為養子,讓沐英改姓朱當成親生兒子一樣撫養教育,從此沐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戰功無數,成為明朝的開國功臣。要說朱元璋養子不少,大都被他誅殺,為什麼獨獨厚待沐英呢?

1、沐英是朱元璋夫妻第一個養育的孩子,相識於微末,感情深厚。沐英和朱元璋其他的養子不同,兩人相識的時候一方面沐英才8歲,心思單純;另一方面朱元璋當時只是一個紅巾軍小頭目,遠沒有後來的權勢,因此這對父子相認的目的很單純。另外朱元璋夫妻一直到1355年才有了親生兒子朱標,在這之間的3年沐英受到了這對夫妻的所有關愛,這種感情基礎是其他養子甚至於朱元璋的親兒子比不了的。

2、沐英擺的正自己的位置,知道感恩。1367年時天下形勢已經明朗,朱元璋稱帝在即,這個時候立誰為太子就提上了日程。朱元璋為了給親兒子朱標鋪路,就讓名義上的長子、養子朱英改回叫沐英,實際上就是將沐英排除在了皇族之外。沐英沒有任何怨言,任勞任怨,依然將朱元璋和馬皇后當成親生父母一樣尊敬,將朱標等人當成弟弟一樣愛護,但是在外人面前沐英從不炫耀和朱元璋的關係。後來沐英年僅48歲就病逝,主要就是因為馬皇后和朱標先後去世,悲傷過度所致。

3、沐英確實功勳卓著。在明朝的開國將領中,沐英是和藍玉齊名的後起之秀,18歲就已經成為坐鎮一方的將軍,在平定江西、福建、關陝、甘肅、青藏等地的戰鬥中屢建奇功;1381年,沐英隨大將軍徐達北征蒙元,獨當一面,可以說論戰功沐英是徐達、常遇春之下有數的幾人之一了。

4、明朝雲南特殊的形勢需要有能做主的人坐鎮。明朝初年雲南地區蒙元殘餘、大理段氏、番王土司等各方勢力錯綜複雜,叛亂時有發生。而云南遠離當時的明朝統治中心,等出事再派人鎮壓就全晚了,必須有能鎮得住的人在此地掌控軍政大權,和朱元璋關係親密的沐英就成了最好的人選。從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五年,沐英鎮守雲南期間先後平定安撫威服曲靖、廣南兩府之亂,浪穹等地變亂,土著首領思倫發叛亂,東川土酋之亂,貴州普安、雲南臨安之變等等,幾乎是一年一場大戰,沐英都完美的解決了。

1382年,沐英因為養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吐血傷了身體;1392年,又因為好兄弟太子朱標去世,沐英身體徹底垮了,不久病逝。當沐英的遺體運到南京後,朱元璋親自出城迎接,追封沐英為黔寧王、配享太廟,從此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


當狗容易做人難


談到沐氏家族駐守雲南,這就要追溯到洪武皇帝朱元璋時期的那些事了。公元前1381年,朱元璋命藍玉、沐英、傅友德率領明軍收復雲南,這場戰爭最終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但問題來了,雲南位處大明邊疆而且局勢複雜,必須要一位既有能力又信得過的人來駐守,那麼誰可堪大任呢?


沐英!朱元璋毫不猶豫的想到了他。沐英是何許人呢?為何朱元璋放心讓他留守雲南呢?沐英還真有點背景,他是朱元璋的兒子,但不是親兒子是養子。當年沐英流離失所,很小的時候爹媽就離開了人世,八歲時那年朱元璋看他可憐,有點像小時候的自己,於是就把他帶在身邊培養,沐英從小在朱元璋的教導下成長起來,並且功勳卓著而且人品不錯,對朱元璋是絕對的忠誠,畢竟朱元璋一直拿他當親兒子一樣對待,如此看來,沐英留守雲南也合情合理。

沐氏家族永鎮雲南世襲當然是朱元璋的意思了,一方面是對沐家的恩賜,另一方面也找不出比沐家更合適的人了。沐家也沒讓老朱失望,一直忠心耿耿的為大明駐守邊疆,當明朝走下坡路的時候,西南少數民族及外國勢力襲擾雲南,是沐家一直穩定西南局勢,保證了邊境安寧與雲南的良好發展。
沐氏家族在明朝的地位有些特殊,沐家的執政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諸侯、藩王、土司或流官,卻同時兼有諸侯、藩王、士司和流官的某些特點和權益。但儘管如此,沐家還是與大明王朝榮辱與共二百餘年,南明滅亡後,沐家隨明朝一道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可敬!可嘆!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明氏沐氏家族在雲南的情況非常特殊,他們世代鎮守雲南,但是並沒有“制度”上的保障,他們不是“雲南王”,雲南也不是他們家的封地,他們家的有世襲的爵位(黔國公),但明朝的爵位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並不是土地和人民的實封,大多數的公爵、侯爵都不到封國就任的,沐氏家族的“家長”雖然世代承襲黔國公的爵位,但是他們在雲南的實力和地位,來源於每代人都可以成為明朝在雲南的武裝部隊總司令——“鎮守雲南總兵官”。但是注意,雲南總兵並不是世襲的職務,當時雲南有大量的世襲職位(各地的土司),但云南總兵不是世襲的,而是朝廷從中央委派的流官。

明成祖時代的雲南軍政區劃地圖


那麼明代的沐氏家族在雲南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體制,擁公爵之虛名,處藩封之實地,以總兵流官之名,負世鎮土司之實。這麼一個奇怪的體制,當然有他奇怪的原因。沐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源自沐英,可是沐英在雲南幹了一輩子,純屬偶然。明軍打下雲南後不久,就班師回朝,朱元璋鑑於雲南的局面還不是太穩定,於是讓跟隨大軍在雲南的沐英留下來穩定局面,這只是一種臨時安排,在給沐英的詔書裡,朱元璋還說“爾其留鎮,撫綏平定,當召爾還”。意思是你先在這裡安定一下局面,事情搞定了我還是會讓你回來的。

顯然,朱元璋最開始只是想讓沐英在雲南弄一段時間,局勢穩定了就讓他回朝的,但是沐英在雲南幹得太好了,不但把局勢穩定下來了,而且還得到當地的各族首領的擁護,成了雲南安定團結的支柱,後來沐英到南京朝見朱元璋,結果雲南的蠻夷土司、各地百姓,“無老幼,惟恐其不來也,鹹戚然東向”,生怕沐英不能再回雲南,等到沐英返回雲南時,“蠻夷酋長,越境款迎,軍民室家相慶”,顯然雲南對沐氏已經形成了“依賴”,這讓朱元璋不得不讓沐英繼承鎮守雲南。

不過,朱元璋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普通人要是在地方上位高權重,還深得民心,估計死期就到了!可是沐英跟朱元璋關係不一般,沐英八歲就跟了朱元璋,收為義子,小時候跟他姓朱,後來才恢復沐姓,從小在朱元璋身邊長大,跟親兒子一樣親,明初兵權大多掌握在軍中的元老功臣手上,這些人輩份跟朱元璋一樣,他當然不放心,但沐英是養子,有感情,又是他的晚輩,自己在沐英那裡是有絕對的權威的,所以沐英掌兵朱元璋是放心的。沐英的兒子沐春成年後按例去軍中任職,本來是要先做試職(實習),但朱元璋卻說:“是兒也,我家人,非他比,畀實授”。

但是既便如此吧,朱元璋讓沐英鎮守雲南,仍然是臨時措施,他把沐英當乾兒子,雖然比對一般功臣要放心一些,但乾兒子,畢竟還不是親兒了,可是他的兒子們那時還小,擔不起這個擔子,只得讓沐英先在雲南弄著,等到時機成熟,自己的兒子長大可用了,再去雲南取代沐英。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居然英年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沐英一死,雲南對沐英的依賴就出問題了,局面開始再次不穩定,各族首領對“沐氏”信服、懷念,讓朱元璋不得不讓沐英的兒子沐春去雲南做雲南總兵,這樣本來不是世襲職位的雲南總兵,成了父子相承了。

對此朱元璋是很警惕的,他還是怕雲南最終成了沐家的天下,於是洪武二十六年他把自己比較小的兒子(第十八子)岷王改封到雲南,岷王的封地本來在甘肅,讓岷王去雲南,顯然是要化解沐家在雲南的權勢,朱元璋還特別說了一句“雲南土曠人悍,必親王往鎮之”。可見朱元璋還是覺得親兒子可靠些,洪武二十八年,岷王到達雲南,以親王之尊鎮守雲南,對沐家來說是個很大麻煩和威脅,本來沐家在雲南的天下,到這個時候就該差不多了。

可是這個岷王運氣不好啊,他到雲南沒兩年,朱元璋就掛了,這時沐春已死,弟弟沐晟接了棒,沐晟看到建文帝一心要對付自己的那幫叔叔們,要削藩,於是抓住機會,告發岷王謀反等各種罪狀,建文帝順勢就把岷王給廢了,廢為庶人,流放到福建去了,這下雲南基本上就是沐家的天下沒問題了,可是又是天有不測風雲,建文帝沒幾年居然被朱棣幹掉了。

朱棣上臺,立即宣佈給自己的兄弟岷王平反,恢復封爵不說,還繼續回雲南鎮守,岷王回雲南後,當然跟沐家勢同水火,搞得很不像樣子,朱棣自己以藩王起家造反成功當上皇帝,對各地的藩王其實也是不放心的,岷王做大,對朱棣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沐家堅決反對岷王,且在雲南已經父子相繼了三任(沐英、沐春、沐晟),已經樹大深根,岷王如果要真能扳倒沐家,那時勢力一大,也未必肯聽他這個造反成功才當上皇帝的燕王,更重要的是,朱棣發動交趾戰爭後,雲南成為戰爭第一線,不能沒有真能打仗的人主持大局,就算把雲南交給岷王,他也撐不住,所以永樂六年,朱棣最終下定決心把雲南徹底交給沐家,宣佈把岷王召回京城,後來把他放到湖南的武岡去了。

考古出土的黔國公金冠(昆明呈貢王家營)


岷王走的當年,朱棣正式封沐晟為“黔國公”,本來沐家的爵位是西平侯,西平是為表彰沐英在青海的戰績,西平的地理位置也是指的青海一帶,這次升級為黔國公,並且以“黔”作為封號,把地域的象徵符事情從西北的青海轉到西南地區,表明朱棣徹底承認了沐家在雲南的實際地位,從此明朝中央再也沒有想過要改變這一局面,沐家世鎮雲南算是穩定下來了。

明代後期的黔國公金牌(南京博物院藏)

只愛潘多拉



第一,雲南需要有大人物鎮守。雲南加入中原版圖的時間比較晚,在宋代以及更早的的唐代,雲南都不屬於中央政權管轄,雲南加入中原版圖是蒙古人的功勞,是蒙古人將雲南納入了中央政權的正式管轄範圍。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派出藍玉、養子沐英等將領西征雲南,取得成功。但是雲南作為元朝的版圖,當時情況十分複雜,動盪,征服不易,要想管理好,更不容易,山高皇帝遠,人心不穩,的確需要有人鎮守。沐英是第一批入雲南的高級將領,是鎮守雲南的好人選。但是沐英是養子,朱元璋親兒子那麼多,所以後來朱元璋想封個親王鎮守雲南,後來朱元璋的兒子岷王朱楩封到雲南,但是朱楩不是這方面的人才,搞得當地怨聲載道,和沐英也沒有搞好關係;再後來朱棣想把能征善戰的兒子漢王朱高煦封到雲南,但是朱高煦死活不去。朱家幾代親王都與雲南無緣,確實是因為太遠了,後乾脆就不從皇子裡面考慮。



第二,沐英具有鎮守西南的才能。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身份上有優勢。沐英自從進駐雲南以來,就不斷地平定雲南各地的叛亂,有時甚至是疲於奔命。但是,沐英絕非窮兵黷武之人,他一方面通過武力平息各地叛亂、加強軍事佈防來鞏固明王朝及沐家在雲南的統治權威,一方面恢復和發展雲南的社會經濟、文教事業。經營雲南前後不過十年多,但云南從此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難怪朱元璋幾乎對所有功臣都滿腹疑慮,卻獨對沐英說,“自汝在鎮,吾無西南之憂!”無論這種信任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出於政治需要,出於鞏固明王朝西南邊陲的重要性和沐英的個人才能考慮,沐英地位應當特殊,沐英在雲南的開局,有目共睹。  


第三,沐英小心謹慎。當明政府在雲南設立了府州等行政機構後,沐氏依然保留著西平侯的世襲爵位和西南軍權。皇帝甚至多次下旨,要求雲南地方官員,在處理重大政務時務必徵求沐府的意見。沐英的第十世孫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塊類似“長命鎖”一樣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寫著“黔寧王遺記”五個空心大字,右邊刻“此牌須用”等字;背面寫著:“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這是沐英對後代的諄諄教誨。


沐英之死——公元1382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病逝,入葬孝陵。馬皇后遠在雲南的義子沐英聽聞這一噩耗,不禁傷心痛哭,竟因悲傷過度而咳出血來。公元1392年4月,38歲的太子朱標染疾,不治身亡。沐英再次遭受打擊而患病,於太子死後的兩個月,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48歲。

正是因為沐英開局良好,一直獲得中央的信任,家風傳承好,在雲南樹立了很高的威望,為朝廷分憂,為雲南造福,所以朝廷也投桃報李,沐英家得以一直鎮守雲南。一直堅持到南明滅亡,末代黔國公沐天波戰死,沐家對得起大明朝。


坐看東南了


因為沐氏家族的老祖宗沐英是朱元璋的乾兒子,不過僅憑這點還不能完全讓朱元璋放心。

沐英是朱元璋在路邊撿回來的,當時他與夫人看到沐英挺可憐,膝下又無子女,就把沐英認作乾兒子,起名為朱英,沐姓是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改的。

這個沐英的功績什麼的就不多說了,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功勞肯定是非常大的,我就不做敘述,我們來探討為什麼沐英能深得朱元璋信任。


感恩之心人人都會有的,更何況當年沐英還是個小孩子,為了報答朱元璋的養育之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十幾年,每次殺敵都是衝在前面,最危險最困難的事他都要去做,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忠義,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裡,對沐英也非常肯定。

沐英平定雲南之後,就留在了雲南,但是有一個問題,朱元璋疑心很重,當年的開國功臣都差不多被殺光了,沐英在雲南那麼遠的地方,他相當於雲南地區的土皇帝,要是沐英養兵造反,那自己這江山豈不是沒了,但沐英是自己的乾兒子,十幾年走過來,朱元璋對他的品性很瞭解,認為沐英不是這樣的人,但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於是朱元璋做了最後一次試探。



那一次沐英到京城述職,朱元璋留下來請他吃飯,吃飯的時候朱元璋嘀咕到: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誰的孩子呢?

其實朱元璋這就開始試探了。

朱英一個勁兒的回答:我只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深沐陛下的養育之恩。

朱元璋似乎還是不滿意,一次不夠又反覆問了好多遍,朱英就始終磕著頭重複那句話,最後朱元璋一下子笑出聲來。

對沐英說:你是朕的養子,你不能再隨朕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唸深沐之恩,就賜你沐姓吧。

通過朱元璋這句話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重點在於沐英知道感恩,給他賜沐姓更是完全肯定了沐英,所以朱元璋對沐英放心,讓他鎮守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