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

易紅青


引導學生對所學的舊知識遷移到新的知識上去,這就是數學的轉化思想,將未知的,不熟悉的,複雜的題型通過自己的演繹歸納轉化為已學的,熟悉的,簡單的問題,本身就是數學的一種解題策略。我是王老師,專注於小學數學!所有具有系統性,連續性特點的知識體系,轉化都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在數學上的體現尤其明顯。比如複雜問題簡單化,數形轉化,聯想轉化,類比轉化等等,其實也體現數學的一些本質。以下是我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案列分享,供您參考!

轉化的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利用掌握的舊知識去理解新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當新的知識掌握後,再用它來學習更新的知識,是不斷地化歸轉化,不斷地繼承和發展更新舊知識的過程。

① 面積

小學階段從三年級開始認識面積概念,並會計算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三角形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圓的面積這些新的知識點都是可以通過割補轉化為已學圖形的面積去理解內化。上一張思維導圖更能佐證,面積不只是記住公式,轉化的思索過程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啟迪,這對於後續小升初複雜求陰影面積題型都是同樣的轉化過程。

平行四邊形 → 長方形

三角形 → 平行四邊形 → 長方形

梯形 → 平行四邊形 → 長方形

求圓的面積還是可以轉化為長方形。

教學過程中多讓孩子去實際操作這個過程,更容易讓它們理解幾何中這個轉化的思想運用,把不規則的轉化為規則的,把新的知識轉化為舊的已學知識上去。讓學生更紮實地構架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和方法多運用就能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也就是建立自己面對問題的數學思考思維方式,其實也就是數學思想的一部分。不在於學生刷多少題,而在於思考的方式和過程的累積。

比如下面一道求陰影部分面積題目,實際也是運用割補的操作,使其變為規則的圖形。大家可以嘗試下,歡迎評論區留下您的答案。

② 應用題

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很神奇,而現在很多老師直接跳過過程,讓學生記一些公式,沒有思考轉化過程的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去真正理解一類問題的數量關係本質。比如低年級的和差倍問題,有兩個未知的量,一開始接觸往往無從下手,怎麼轉化為已學知識呢?拿和差問題舉例如下:

和差問題

兩個數的和是50,差是10,求這兩個數。

已學的:兩個同樣大小的數和是50,每個數就是和的一半即25,這個孩子學過除法的含義都能聽懂,平均分配。

轉化:當我們把大數剪掉兩者的差,兩個數都變成了小數,其實就轉化為了已學的知識。當然也可以都變成大數。過程中注意和也要相應的改變。

還有幾倍多幾的和倍問題。

和倍問題是已學知識,把多餘的去掉,把少的補上就轉化成了整倍數的和倍問題了。這不正是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運用嗎?數學上講叫“舉一反三”。首先舊知識要掌握了,有比如畫線段圖這樣的解題策略,才會去觀察轉化。

結語

其實數學中無不滲透著轉化的思想運用,方式也多種多樣。老師的作用是授之以漁,真正內化吸收運用還是需要每個孩子自己去經歷思考的過程。數學思想體系越完善,積累的應用案例越多,越接近對於本質的思考,而思考內化的過程是不可以偷懶的!最好多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嘗試解決問題。以上!


一學堂王老師


學習遷移也叫訓練遷移,就學校範圍而言,通俗地說,學習遷移就是將自己所學知識加以運用,我們常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都可以用遷移解釋。我校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特別把這一點作重點強調。那麼老師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何方面:1,精選教輔,試題等。老師應選擇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內容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是指使得教學內容達到結構化,一體化化,網絡化。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體現知識遷移規律。4,幫助學生提高遷移意識。比如,老師要引導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幫助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關係。


黃岡老師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遷移廣泛存在於各種知識、技能與社會規範的學習中。由於學習活動總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的,這種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地獲得新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可以認為是廣義的學習遷移; 而新知識技能的獲得也不斷地使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擴充和豐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個過程也屬於廣義的學習遷移。教育心理學所研究的學習遷移是狹義的遷移,特指前一種學習對後一種學習的影響或者後一種學習對前一種學習的影響。

合理利用遷移要注意從兩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是發現前後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似之出,進而溫故知新。二是把已學的知識高度概括化和結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