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癌症晚期患者來說,很多治療方法包括靶向治療只能延長几個月的生命,卻可能帶來很多痛苦,花費也極高。治還是不治,到底該如何選擇?

燕北閒人



通經助陽


我夫人2016年查出肺腺癌晚期,轉移至脊柱,動了脊柱置換固定手術。至今32個月,我們一直是靶向治療,中間局部進行了胸椎、肺部、腦部放射治療,另外就是中醫中藥輔助。傳統化療目前一次都沒有做過,計劃在靶向藥都起不到作用的時候用化療作為救火隊長。另外免疫治療在實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時候,也計劃考慮試一試;也或者免疫+化療………目前我夫人除了靶向藥副作用有點反胃想吐、甲溝炎、有點咳嗽(有可能是前期肺部放射以及靶向藥的綜合作用導致的輕微的肺炎)外,其餘狀態還好:她每天可以公園散步走接近一萬步;做幾遍八段錦等等。

至於花費,目前一代靶向藥很便宜了,只要基因符合可以用,對肺癌晚期效果很好,應該絕大多數家庭都可以而且應該能夠承擔;二三代靶向藥業已進入醫保,費用大幅度降低;但治療期間輔助費用:如petct、基因檢測均不報銷;放療也只報銷一部分;另外一些精準治療手段:如射波刀、射頻消融等也不報銷;另外還有一部分費用是:如果去求名醫會診,車旅住宿等等費用遠遠超過看名醫的掛號費和藥費。

陪老婆看病兩年多,總體感覺,國家想方設法減輕百姓負擔,出了不少好政策。可是下面執行慢、執行難。各式各樣的人面對癌症患者以及家屬,沒有一顆憐憫的心。相反,在某些人眼裡,病人是搖錢樹;在另外一些人眼裡可能又是燙手的山芋。人與人之間高度缺乏信任,病人除了要治病吃藥,還得經歷種種莫名的懷疑和重複的審查,自己也得提防各式各樣的坑。

個人覺得:隨著科學的進步,癌症哪怕是晚期,最起碼在一定階段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病人也能生活的很好。為病人爭取時間、與癌共存、等待科技的進步帶來新的生存希望是目前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治療的總的戰略方針!


王炳中



小梅醫生養生堂


作為一名醫生,我想說的是,對於晚期癌症,腫瘤終末期的患者,現在的治療辦法確實不多,無論是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生物治療,還是化療等治療手段,對於終末期的癌症,治療效果都是非常差的。對於預期壽命少於半年或者三個月的患者,花費高昂的費用來治療癌症,到底值不值,這不僅是擺在患者和醫生面前的難題,也是一個社會經濟學,倫理學方面的難題。

對於腫瘤終末期的患者,花費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只能勉強的延長几個月的壽命,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當然是值得的,而且,前提是患者要活得有質量,儘可能的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治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活得有尊嚴。

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很一般,花費十幾萬,可能會讓全家舉債,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就需要慎重考慮了,當然,親情愛情是無價的,能讓患者多活一天,一小時,一分鐘那些也是好的。但是,我們往往只是在乎生命的長度,往往忽略了生命的質量。與其讓患者在痛苦,絕望,疼痛中死去,不如讓患者自己選擇離去,在自己能夠做出決定的時候,勇敢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現在很多醫院成立了安寧病房,就是專門收治腫瘤終末期的患者,讓他們能夠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能夠走的安詳,走的沒有痛苦。

在我國,安樂死還是非法的,我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對安樂死立法,讓安樂死合法化。經過醫生系統的評估,如果患者已經“無藥可救”,整天處於無盡的痛苦,疼痛,無法進食等情況下,患者可以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死亡。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請給我們選擇死亡的權利。


普外科曾醫生


我堅決反對對晚期腫瘤患者的過度治療,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術後病理報告寫的是高級別低分化往往惡性程度較高,儘管化療可能反應較大,哪是一時的,確實有部分患者術後再化療6個療程後終身不再發病,是值得一試的。靶向治療基因檢察敏感者更應試試。不治療病情肯定會發展下去,可能以後的路越是越難走,苦海無邊。如果剛發現時因為實體腫瘤較大,要不要先做放療化療待病灶縮小後再手術,那得根據每個人疾病發展的結果,有無轉移、轉移部位等通過B超、CT、MRI、PET 一CT僅限於決定治療方案前排除有無轉移或發現轉移灶而找不到原發灶時考慮,如沒有多處轉移那怕同半側甚至手術時發現有癌栓,至少試著做一個療程化療。但醫生必須更看重的是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真實的、可能預期的遠期療效應高於一切甚至當前的指南。

至於癌症發現時已是III期以上,且有遠端轉移堅持不治療我個人認為是明智的選擇。化療、靶向治療不甚敏感、放療等遠期效果絕大部分不好。化錢、吃苦頭、拖時間。前期還抱有一線希望,能堅持,中後期生活質量:包括心理和身體甚差真是度日如年。

堅持治療是患者的強烈求生慾望和家屬不捨之情,但是雙方倍受心理和身體痛苦的煎熬中渡過每一天。有人說癌症1/3是病死的,1/3是嚇死的,1/3是治死的,不能說沒道理。且不說前列腺癌,我遇到因腸梗阻做腸鏡只能進20CM發現腸癌,且無法進一步查下去,我們根據患者自身條件並和其極其恩愛的老伴作了多次充分的溝通後決定除了支持療法外什麼都不做(78歲心肺功能差無手術條件)本人求生欲極強,哄他說糞塊引起腸梗阻,他妻子每天像上下班樣陪伴他活了三年半,不能不說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其實對這部分患者完全可以進行中醫治療,首先要建立醫生的權威性,以調理為主,對臨床非特異性症狀改善,那怕有安慰劑效應對晚期腫瘤患者也會有極大的幫助。

另一個76歲胃鏡及病理證實低分化印戒細胞胃癌(惡性程度極高),他是個樂天派老頭,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早幾年已喪偶)本人堅持拒絕一切治療至今五年了,這種患者即使手術、化療活五年以上,因為發現時已經轉移了。盡情體質消瘦但意識清晰生活半自理。當然這是少數惡性腫瘤的部分的個案,但現代醫學上解釋不清楚。得了癌症,不同的人自身角色轉化極重要,凡是把悲傷留給自已的人往往活得更長,生活質量更好些。要“作”要折騰的人反而會“作“死自己。

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應加上生活質量一心理和生理的質量。幾十年行醫中我發現一條書本、指南都沒有的絕對真理一一癌症患者發病前數年肯定有著不能擺脫的煩腦、焦慮、鬱悶、擔心、恐懼,不良情緒會影響T淋巴細胞的活力,於是癌症來了。防癌的藥世界上沒有,只要開心就不易患癌症。其實開心、不開心都是自我的,你說環境汙染、抽菸、致癌物攝入、遺傳因素不能說無關,但為什麼同樣環境、同一家庭、同是嗜煙、都愛吃焼烤有人患癌、有人卻不會。世界上第一致癌的危險因素應該是:情緒。

對於放棄早期癌症治療你太糊塗、太不明智。晚期腫瘤隨本人心願,生活有一定質量、開心就行。人總要死的,活著就要活得開心,重要的是是患者的心願而不是家屬的心願。我是堅決提倡安樂死的,一個明知無法換回自己生命、在全身插滿了管子甚至靠呼吸機、多巴胺升壓苦苦地與在死亡前掙扎,周圍的親人眼噙涙水沒日沒夜絕望地煎熬著等待那一刻的來臨,這樣活著還有什麼尊嚴和意義?希望安樂死在我國也能早日列入法規,當然要完善整個機制和過程,不讓別有用心的人鉆孔子。

2019.4.15



我想說點真話


我父親

2017年8月3日檢查出肺腺癌已經是四期,遠端淋巴轉移。

做了血液基因檢測和細胞組織基因檢測,均無突變。

但他老人家一直堅持配合治療,一直樂觀心態面對這個事。

到現在他老人家還在活著而且生活能完全自理。

目前已經用上K藥,希望能起到更好的療效

所以,活著就有希望。


熱愛籃球的大哥哥


題主可能對於癌症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就目前醫學的發展來講,癌症並不是絕症,並且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癌症很有可能正在成為一種慢性疾病。

因此,癌症經過治療,只能延長几個月的生命的說法是極不正確的,有一些癌症是完全可以治癒的,比如淋巴瘤,白血病,甲狀腺癌、乳腺癌等,只要早發現,通過綜合治療是可以治癒的。還有一些通過藥物是可以控制維持的。

當然大部分癌症尤其是晚期,癌症無法治癒,也無法獲得緩解,生存期非常短,而且對人體造成的痛苦非常大。那麼,究竟要不要進行治療呢?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1、看癌症的種類和類型。

有一些癌症雖然晚期,但是還是有治療價值,而且治癒率又相對比較高。像李開復所患的淋巴瘤已經屬於三期,通過綜合治療之後,現在生存的很好,與正常人無異。而像肺癌,胃癌、肝癌,這些惡性程度非常高的癌症,晚期治療起來效果十分差,並不一定能夠延長生存期。

2、看腫瘤對藥物的反應。

腫瘤對藥物反應敏感的話,治療效果一般比較好,相反的對藥物敏感性差,治療效果就差;包括一些靶向藥物在內,也是類似的情況。有研究表明,靶向藥物使用時發生的副作用越大,治療效果越好。

而且目前很多癌症的治療已經進入了分子治療階段,並不像以前治療那麼盲目了,在使用藥物前都可以進行相應的分子基因檢測,瞭解腫瘤的生物學行為(轉移的概率和惡性程度的大小),以判斷藥物的敏感性和預期效果。

3、看病人的身體條件。

一般專業的醫生都要看病人的身體條件來決定是否進行相應的腫瘤治療,那種盲目說大話,盲目用藥的,基本上屬於江湖遊醫。

判斷標準有:功能狀態評分標準,也就是卡氏評分(KPS)和體力狀況評分標準(PS)。如果卡氏評分小於70,PS評分>2,那麼進行化療和放療的風險性就非常高。換用我們普通百姓的話來講,一個體質衰竭的病人不適宜進行這些帶有打擊性的治療。

4、看家庭的經濟條件。

這一條,可能很多人都會比較有異樣的看法。但在現實就是看病確實要根據經濟條件,因為腫瘤治療花費比較巨大,像一些晚期腫瘤的藥物都很貴,特別是沒有進入醫保,普通家庭負擔不起。因此很多病人以及家屬就會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做出人與醫學願景相背的選擇。

綜上所述,癌症患者究竟需不需要治療?要不要治療?能不能治療?這都是一個多方面的現實考量,具體到某一個個體,情況都非常複雜,並不能一言蔽之和決之。


呼吸科筆墨醫生


首先我們要明確,晚期癌症的治療目的。

晚期癌症的治療目的不是治癒,而是在於最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控制疾病進展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腫瘤的化療,是隨著對腫瘤本質認識不斷深入的情況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近代化療的最早嘗試是1865年Lissaner應用Fowler溶液治療白血病。

化療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對晚期腫瘤束手無策的局面。

隨後,靶向藥物的出現,使腫瘤進入精準治療階段,以肺癌為例,靶向治療使驅動基因型肺癌逐漸成為臨床可控的疾病。

相比化療時代,提升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5年生存率可達14.6%。

而近年來,如火如荼的免疫治療,則可能使晚期腫瘤的治療變為慢性病

科學發展進步,將使我們在面對晚期腫瘤時有更多的手段。

我們決不能“談癌色變”,只要一聽說是癌症就放棄所有治療。

同時,我國腫瘤治療存在隨意性和不規範性。

目前,腫瘤治療已經摒棄單一治療,進入多學科綜合治療時代。

綜合內科、外科、腫瘤科、放療科、病理科以及影像科醫生的意見;
具體分析患者的全身情況;
根據腫瘤分期、有無基因突變、癌腫是否已有轉移擴散、如何預防控制可能發生轉移復發等問題;
綜合考慮家屬和患者本人的治療意願、經濟條件;

制定妥善的綜合治療方案,

儘可能減輕患者痛苦,讓患者獲益。

對於晚期腫瘤的治療,既要避免“治療不足”,由於對腫瘤治療的排斥心態,使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

也要避免“過度治療”,不能因為對疾病的不瞭解、以及追求“治癒”的心態,而使患者家庭揹負沉重的負擔。

湖南醫聊問答特約專家:湖南省人民醫院 呼吸二科 張衛東主任醫師;譚建龍 主治醫師

湖南醫聊


這個問題有幾個需要科普的知識點:


1、對癌症晚期患者來說,很多治療方法包括靶向治療只能延長几個月的生命。癌症晚期並不是都只能延長几個月的生命,只能說有的癌症晚期通過治療只能延長几個月,甚至不能延長,有的可以延長一年兩年,有的可以延長好些年。甚至七八十來年,比如,某些乳腺癌晚期通過綜合治療,生存時間有可能達到七八十來年甚至更長時間。比如,由於有了越來越多的抗癌藥(包括化療,靶向藥,免疫治療藥等),某些晚期肺腺癌患者,有可能生存五年以上,這在以前是幾乎不可能的。少數癌症晚期,甚至有長期生存或治癒可能,比如某些淋巴瘤,生殖細胞腫瘤,甲狀腺癌等,伴可切除的肝或肺轉移的結直腸癌,晚期也有的可以長期生存甚至治癒可能。


2、很多治療方法包括靶向治療可能帶來很多痛苦,花費也極高。癌症晚期有很多治療方法,總體上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化療,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內分泌治療等,但有的晚期也是要手術的,比如伴肝或肺轉移的結直腸癌,如果可手術,手術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治療手段,確實會有風險,或副作用,但關鍵是權衡獲益與風險,哪頭更重要?獲益大於風險,就值得做。這世界上少有隻收穫不付出的事。至於花費極高,這個要看情況,並不是所有治療花費都極高,越是新藥,價格就越貴,要根據病情而定。


治還是不治,到底該如何選擇?根據病情,病人的體能狀況,結合經濟情況綜合決定,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一概而論。


腫瘤專科醫生


癌症晚期只能延長几個月生命?可能帶來很多痛苦?這類信息不能道聽途說,也不能老抓著很多年前的觀點。

科技改變生活,也改善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生存狀態。

15年前

那時候腫瘤病人沒有這麼多。很多從農村上來的病人都是一拖再拖,症狀很明顯的時候才來醫院,所以有很多癌症病人,檢查出來就是晚期。

1.進展快的晚期癌症,比如肝癌晚期大量腹水、肺癌晚期大量胸水,最多住幾天院,抽抽水,糾正一下肝性腦病和電解質紊亂,就動員病人出院回家了。實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2.姑息性手術。

比如晚期的胃竇癌、十二指腸癌,腫瘤堵住腸道引起梗阻,吃的飯無法通過腸道,但全身狀態還挺好,可以選擇胃腸吻合,繞過腫瘤打通胃腸道,解決吃飯問題。很多病人可以再堅持一兩年。

現在

地球一直在轉,科技一直在進步!

晚期癌症的生存期也有了飛躍式進步。

舉例1.這位老婦人肺癌晚期,廣泛胸膜轉移,胸腔積液:

靶向治療26個月複查時,明顯好轉,症狀減輕:

舉例2.這是一位粘液腺癌的女性病人,首次確診時就多發肺內轉移,胸悶憋氣很厲害。

做過兩輪化療,先後吃過兩種靶向藥物,這是在北京學習時遇到的病人,最後一次複查的時候已經快5年了。

癌症晚期病人,經過綜合治療,最長有生存7年以上的。

少部分對治療敏感的晚期癌症,甚至可以治癒!比如某些淋巴瘤、白血病、絨毛膜上皮癌等。

還有少部分病例,懷疑晚期癌症並轉移,其實不是癌症!

比如下圖這一位病人,其實是一位肺結核患者:

這類病人沒有取得病理診斷就出院,有些放棄治療後仍舊多年生存。

這種病人不是醫生誤診,只是病人家屬不願意再花錢做支氣管鏡、肺穿刺、病理活檢等進一步檢查,不應該讓醫生背上誤診的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