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农业”提升国土资源复合利用率

4月11日,以“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光伏+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国家能源局,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浙江省发改委,江苏省能源局,上海市、天津市等地方政府的官员学者以及400余位企业代表,围绕“‘光伏+’如何助力行业跑好马拉松”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开发总监李毅在开幕式感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当前装机容量独占全球鳌头,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光伏发电产业体系,在成本、规模、技术上不断创新,不断提质增效。李毅表示,农业与光伏两大产业的渗透和嫁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威作为国家农业和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精耕细作,创新出了“渔光一体”的“光伏+”模式。

农业+新能源双主业驱动

随着光伏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由于光伏和农业在土地使用上的共性及互补,为提升国土资源复合利用率、创造更多的单位综合利用价值,大量“光伏+农业”的结合模式层出不穷,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通威集团创立至今37年,作为以农业、新能源为双主业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企业,通威集团具备发展“渔光一体”得天独厚的优势。通威集团是我国重要的动物饲料生产企业,水产饲料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超过20%,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通威集团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检测中心等10余个研发机构,拥有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17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逾3万人。

垂直一体化布局引领发展

作为新能源龙头企业之一,通威已成为国内少数拥有从上游多晶硅生产、中游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已形成我国最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在产业链上游,通威旗下永祥股份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祥法”多晶硅技术,在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的同时,生产成本继续领先行业并实现历史新低。随着在包头的一期2.5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建成投产,在乐山建设的一期2.5万吨高纯晶硅也已投产,通威多晶硅产能已达到8万吨。

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游,通威太阳能深度切入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及产品的研发、制造与推广,将智能制造引入光伏产业。目前,通威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达13GW。随着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四期项目及眉山10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正式开工,未来2年~3年内将形成30GW电池产能规模,进一步夯实全球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企业地位。

“渔光一体”定义绿色生态农业综合体

在新能源产业终端方面,通威结合双主业的雄厚实力和积累,提出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绿色清洁能源加绿色安全水产的“渔光一体”绿色创想。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看起来相去甚远的两个产业,通过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渔业养殖,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而光伏发电恰巧能够分摊这一部分成本,利用渔业养殖的水面空间进行光伏发电,极大地提高了国土资源的立体开发和高效利用。引入智能化养殖的“渔光一体”,消除了传统“渔光互补”重光轻渔造成的面源污染和低产出等弊端,不仅能实现我国清洁能源与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跨界融合,还大幅提升了单位面积国土的价值输出。而在“渔光一体”基础上规划休闲观光、饲料苗种等产业,将产业丰富扩充到“新能源、新渔业、新农村、新经济”的“四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园区的附加价值。

目前,通威新能源已在包括江苏如东、江苏扬中、江西南昌、广西钦州、湖北天门、广东台山、内蒙古土左旗、安徽怀宁、安徽和县等全国多个省市区开发建设了“渔光一体”基地,在建和已建成的“渔光一体”项目数量超过40个,项目规模超过1.2GW,项目储备量超过2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