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未来,“工匠”“大师”或等同硕士博士

比如,未来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大师”可能在人才评价上等同于普通教育的硕士、博士,享有对等的待遇和地位。

(原标题:“工匠”“大师”等于硕士博士?职业教育变革启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入任务的第一条“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并进行部署,全年计划拿出237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比增长26.6%。两会过后,国家又连续召开会议,将扶持职业教育的举措不断落实。

职业教育正在被重新定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人数占高中阶段总人数的比例,与国内生产总值“同频共振”,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在2019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这意味着国家将建构一套新的体系支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关人士指出,这套体系的核心内容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纲领,其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围绕职业教育的新定位,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7年12月即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路径性指引。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深化校企合作明确操作性办法。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规划任务书,未来还要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推动这些顶层设计落地落实。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是对上述顶层设计的落实举措。

职业教育深度转型

职业教育横跨企业和学校、工作和学习、职业与教育,与普通教育单纯基于学校进行学习和教育不同,职业教育需要进行校企、产教、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和制度重构,相关的跨界举措、整合政策和重构制度都在“职教20条”中有所体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正是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转变的重要一步。

“未来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将更加多元,学习时间更加灵活,任何有提升职业技能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到职业学校深造,并获得相关技能认证。”职业学校将根据不同群体提供更多“套餐式”的教育和培训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选择,还将采取以学分制取代学年制、宽进严出的管理制度,保证职业教育质量。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师资要熟悉企业工作和企业需求,要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因此未来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和育人模式也有显著不同。

人才不再唯“大学学历”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建构一条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它更注重以能力而非学历来评价人才。

“学历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技能水平。”当大学文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专文凭已变得不难获取时,学历证书的含金量已大幅缩水,加上学历导向下人才培养弊端日益凸显,与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和质量不匹配,亟待重构一套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开发的评价体系。

今年3月在职业院校启动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其实是在重构一套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能力为导向,而非唯学历是举。”

国家资历框架是用以整理和编排、规范和认可整个国家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类型资历(如学历、学位、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等)的结构或体系。它将使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关联。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将被逐步认定、积累和转化,职业教育也会获得等同于普通教育硕士、博士的晋升通道和社会待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