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剧本去过你的人生

以终为始是什么?

以终为始这个概念是出自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其意思就是在做事之前先好好想想做了这件事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再根据这个终点来来思考起点。

做任何事情都是由两步组成的,第一构想,第二实践。

以建房子为例,在用砖瓦去砌墙的时候,必须先有详细的设计图纸。也就是说在先建房子(实践)之前,必须先有设计图纸(构想)。有了设计图纸,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照计划的步骤来,才能建好房子。要是设计图纸里有缺陷,那么在施工的时候才发现,那么修补起来可能就事倍功半了。

同理学习和工作也是如此。在具体做事情之前,必须先得明确目标,即做这件事我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你就该知道你要做什么。

以终为始的适用范围极广。把制定目标看得与实践同样重要。



为什么要以终为始


《礼记·中庸》里曾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意思就是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该有个计划,这样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计划来做。有了计划就相当于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路,起码知道往哪儿走。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课堂上,老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窜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许多时候都像故事里的情景一样,“土拨鼠”原本是最初的目标,但因为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跳出来的“兔子”,竟然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土拨鼠”。因此,要想忙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在忙碌的过程中始终紧盯目标,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坚持不懈。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更改目标而找到无数条理由,如果我们任由这些理由来干扰自己,那么没有什么目标是可以被坚持的。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每天所忙碌的是否仍然是为了最初的那只“土拨鼠”?



带着剧本去过你的人生


想象一下自己未来一段时间后的样子。

假设你是一名大学生,就想象下自己毕业时的样子。当毕业的时候,我应该收获到什么,怎样才能让我过上精彩的大学生活,当我未来回忆起大学的这一段时光时,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我回忆的等等。

假设你是一名已经踏入职场的社会人,尝试了解下你的现在的这个职业的天花板是什么,这是不是你想要的工作。想了解天花板的话,可以去了解你这个行业的顶尖人士的日常工作。

我们都知道,在拍戏时,每个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本。而正是这剧本,决定了你是个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

自己撰写自己的剧本,过自己想要过的人生。

尝试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是怎样的,越详细越好,花半小时描绘下十年后的自己。当然也不一定是十年,你也可以选择一年,三年,五年的自己。大至你的职业,你的家庭,小至你的身材,甚至你的衣着。

记录下来,而这个就是你未来的样子。

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为真正意义上你想要的生活做最足的努力。做事情永远都不会嫌太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想好之后,就照着这个剧本去过你的人生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