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四個鎖定”抓實苗族群眾整族幫扶

“現在,我們苗族同胞的住房問題解決了,長短結合的產業結構也形成了,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心氣也更足了。”陽春三月,昌寧縣勐統鎮長山村的苗族村寨子,已經很難再看到提著鳥籠閒逛的人,大家都在忙著抓生產。看著村子裡的變化,長山村委會副主任王興祥由衷地說。

由於自然和歷史等原因,長期以來,昌寧縣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苗族群眾生產生活遠遠低於全縣平均水平。為從根本上改變苗族群眾貧窮落後面貌,昌寧縣鎖定公共設施、住房保障、收入保障、素質提升“四個關鍵”,推動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提升。

昌寧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剛性任務來抓,編制《昌寧縣苗族地區脫貧攻堅規劃》(2015年—2020年),投入資金2.4億元,實施公路通暢工程、農村電網提升改造工程、人畜飲水安全工程等“八大工程”,實現了整村路網、水網、電網、通信網、服務網“五網”全覆蓋。原來房屋破敗、道路泥濘、垃圾成堆的苗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乾淨整潔、住房穩固,小路變坦途、取水不出門,手機、電視戶戶有,灌溉溝渠修到田間地頭,到處呈現欣欣向榮的新面貌。

該縣堅持把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作為首要任務來抓,精準識別321戶苗族搬遷貧困戶,按照“就市、就路、就眾、就便”的原則,高標準規劃建設陀螺坪等11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建立“一戶搬遷戶、一名幹部、一套方案、一包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確保苗族群眾搬得出。堅持一戶一策實施產業配套,實行居住、種養分區,按每戶不少於10平方米圈舍統一規劃建設集中養殖小區,確保搬遷苗族群眾能致富。

該縣堅持把發展支柱產業作為核心任務來抓,制定出臺產業扶貧政策,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苗族群眾“造血”功能,實現千畝甘蔗變桑園,萬畝荒地栽堅果,萬畝良田種蔬菜,核桃樹下藥材飄香,苗族群眾已經不再“提著鳥籠遍山跑,刀耕火種討生活”,家家戶戶產業興旺、穩定增收。在產業發展中,注重“長短結合”。其中,近期產業建設蔬菜、蠶桑、中藥材等示範基地16萬畝,年人均增收3600元;中期產業成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5個、入社社員182戶,養殖肉牛2200餘頭,完成2個肉牛養殖示範點建設,年人均增收2300元;遠期產業重點發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澳洲堅果產業,著力打造“澳洲堅果萬畝示範基地”,預計從2019年起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該縣堅持把提素質樹新風作為根本任務來抓,重點實施專項行動,全面轉變苗族群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營造出了人人能守法、個個爭致富的良好氛圍,文盲、懶漢、捕鳥人的“苗寨老三樣”,變成了能人、大戶、好榜樣的“苗寨新三樣”。實施法治建設專項行動,堅決打擊搶婚早婚、近親結婚等不良習俗和其他違法行為,積極推動移風易俗。實施強制義務教育專項行動,徹底扭轉讀書無用和“棄學早婚”等不良現象,全面提升苗族群眾教育質量。實施生產技能幫扶專項行動,確保每戶貧困戶至少有一人熟練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能,實現全縣苗族群眾轉移就業6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