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散文家」西府春联琐记~陈湖

●陈湖 宝鸡散文家

西府春联琐记

文|陈湖

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发展传承,生生不息。春联是对联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联,俗称“对子”,雅称为“楹联”。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長。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

据《论衡》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座山名叫度阴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桃树,树的东北方枝间有个供万鬼出入之门,门由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人把守,如有鬼来作恶就用草绳将其捆绑喂老虎。于是,黄帝便将桃木制的神荼和郁垒像立于门旁,以驱鬼辟邪,后来又把神像改作长方形桃木板,在上面写上神荼和郁垒的字样或画二神图像,名曰:桃符。到每逢过年时,人们要用新做的桃符把旧的换下来,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说的就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喜迎新年,把旧的桃符取掉换上新的桃符。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何人之手,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传统的说法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孟昶所作。其主要依据是《宋史·蜀世家》里的一段文字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長春”。这两句桃符诗,便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宋代时,过年时门户立“桃符”的习俗依然沿袭,不过这“桃符”已变成了桃符诗句。到明朝的开国初年,有“对联天子”之号称的朱元璋在一年春节时曾下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自此开始,过年张贴春联取代了“桃符”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寻常百姓的门户。由此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在我国楹联发展史上的贡献当首屈一指。此后,到清代的康乾盛世,春联的发展其艺术水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仅内容涉猎面广,笔题口对,俯拾皆是,且名流荟萃,高手云集。时至今日,春联这一优秀独特的传统文化,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和魅力,受到城乡群众的喜爱。

在我们西府地区,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是最具文化底蕴的一大习俗。每年春节期间,除夕之日,无论城市大街小巷的商家店铺,还是农村的街门房门上,都会贴上用红纸书写的春联,目之所及,红彤彤的一片,满目吉庆,满眼祥和。春联要用红纸黑墨或金粉书写,内容无论选择报刊书籍之中,还是自编自拟,都要喜庆、祥和及吉利,且讲究对仗、平仄和文采。它以极强的概括能力,以简炼的形式,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使人深思、品味,受到丰富的启迪。它还有雅俗共赏的优点,因而多年以来,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既受到雅士名流的青睐,也受到农村父老的喜爱。

我们西府地区过年时张贴春联,在城里比较随便和简单,在农村可有一套讲究。在城里春联一般贴在商铺和单位临街的大门上,住户则贴在最外面的门上。而农村,就不同了,家里的大门小门,前门后门都要贴,除此之外,厨房的灶神爷、院子里的土地爷、院墙上、卧室、牛圈、鸡舍、羊棚、井房、水泉、家里的面柜、梯子等都要贴上喜贴,绝大以彰显过年时的庄重。这几年有些细致讲究的人家,过年时也在拖拉机、摩托车、汽车上贴春联,以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安全行驶,幸福多多。

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选择上因人而宜,因兴趣和爱好而宜,字数有多有少,长短不一,对联和字体的大小因门庭大小而宜,没有统一的规格。春联中最为常见的是七字联,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者多,匠心独到艰涩难解者少。绝大多数的春联词句都通俗易懂,读之朗朗上口。譬如最常见的春联“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灶神联“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土爷联“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院墙上贴子“出门见喜,举步生风”,卧室内联“人寿年丰”,“卧听春雷”,井、泉旁小贴子则写“清冽甘甜”之类,总之,无论大春联还是小贴子,人们所写的内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期望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康。

另外,说起春联,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春联的上下联一定要和横批搭配,因为横批是对联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上下联组成一个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因而在选择横批时,必须注意和对联内容的相辅相成,不能不看内容,不假思索,随意而为之。

在此,还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春节前夕,有关报刊和各地的一些楹联协会,举办春联征集活动,是我们中华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更进一步地得到了弘扬,更加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购春联时大多都选用成套的印刷品春联,彩色的图案配以红底金字,既美观大方又贴起来省事,但我觉得这种千篇一律花花绿绿的印刷品春联,缺少文化韵味,没有个性风采,和红纸墨字的春联相比,提不起人们欣赏品评的雅兴。

作者简介:陈湖,男,退休教师;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有300多篇(首)各类体裁的作品见诸《教师报》《各界导报》《宝鸡日报》《秦岭文学》及省内外电台、报刊,部分作品获奖。

(转自宝鸡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