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昆明的"城中村"叫子君彝族社区,生活的比你幸福!

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哪个城市,总会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存在,那就是城中村改造。

就城市发展而言,城中村的地位无疑是尴尬的:一方面它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影响市容;另一方面,它却是无数打工族栖息的场所,承载着年轻人的梦想和期望!

刚到昆明不久,我便开始寻找昆明的城中村。对于城中村而言,我有着特殊的好感。或许是曾经在城中村生活了好久,喜欢这样的市井小民生活。

原本想探访云南最大的购物市场—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不巧的是,在我过去的时候商城已经关门了,只能改天再去探访了。于是改变行程,去周边逛逛。

就这样一路走走看看,无意中走入一个城中村。村头的牌匾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子君彝族社区。

后来我才了解到,子君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云南本就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而彝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以及广西的西北部。生活在这的本地人也算是昆明地区历史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

进入子君彝族社区后,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一下子让我回忆起曾经在城中村生活的岁月。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开始以外地人的视角打量着这里的一切。

子君彝族社区除本地人还居住的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相比临近的小区,这里的房租要便宜的多。"一室一厅"的房子也不过五六百块钱。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务工人员,这里的房租勉强承受的起。

走在子君的街道上,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街道要干净很多。以往我看到的城中村里总是脏乱不堪,混杂着各种难闻的气味。这里,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别小看街边摆摊的大叔大婶们,他们比我们有钱的多。一个个的都是低调的包租公,包租婆。要是哪天村子拆迁了,分分钟身价数百万。

我继续朝前走着。临近饭点时间,有些饿了,寻摸着找个吃饭的地。在子君彝族社区的街上可以看到云南的各类小吃。像卷粉、小锅米线、炸洋芋等很受当地人的喜欢,非常美味。

一家笼仔饭提起了我的食欲,广东地区的传统名小吃想不到在这里也可以看到。走进店里我点了一份排骨滑鸡蒸饭。当蒸饭端上来的时候,我就后悔了。单看蒸饭的品相顿时让我丧失了食欲。

无奈,肚子饿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刚开始吃的时候,感觉并怎么好吃。看着旁边人往蒸饭里放了辣椒酱吃的津津有味的。我也忍不住放了一勺,谁知,像是换了一个饭似的,异常美味。看来万事都逃不过"真香定律"。

从村头到村尾我差不多走了半个小时。在快出村子的时候,一个小摊前我停了下来。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卖着云南的特色小吃—卷粉,但似乎同我之前吃的不太一样,姑且称它为伤心小卷粉。

出了村子,不远处便是一幢幢小区房子,与村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临近村子的街道两旁像是一个菜市场。有很多的当地人拿着自己种的蔬菜贩卖。有很多是我这个北方人没有见过的蔬菜,忍不住东问西问的,长见识了。

除了菜市场,还有一些卖水果的,琳琅满目。比较出名的是云南红河州一带的石榴、柑橘,昆明呈贡区的梨,滇南的香蕉和芒果以及一些我从未见到的不知名水果。

离子君社区不远的地方有个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云南斗南花卉市场。据说全国八十多个大中城市的花都来自这里,还出口周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爱花的朋友不妨到这里逛逛。

像我们这些刚来到昆明的外地人,不能说都会在城中村落脚,但城中村或许会有一种忘不掉的情怀。这里曾是我们在昆明的第一个"家",陪我们度过最开始的艰苦岁月。

这里有小白领、打工仔、服务员、小贩还有社区的本地人,一起构筑了城中小村的生活画面。虽说是市井小民生活,但生活的很幸福。

或许有天,这些小村将被高楼大厦取代,但是曾经在你最艰难的时候给你一个栖息之地的地方,始终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