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馍,思念亲人

随着零零碎碎的鞭炮声,年已悄无声息得近了,过了腊月二十三,到了每年蒸年馍的日子。 早上起来匆匆洗漱完毕,回到老城上的家,帮母亲蒸年馍。

轻轻推开虚掩的大门,偌大的屋里只有母亲忙前忙后的身影,看着冷凄凄的家,不由我泪眼朦胧,背过母亲稳定了情绪,擦干眼泪,忙大声问母亲需要我做什么?根据母亲的吩咐,我急忙动手拿碱绪面,母亲则一人去拌包子馅,不争气的我又黯然神伤,眼泪叭嗒叭嗒掉进自花花的面粉里,思绪也回到前些年蒸年馍的情景。

那时奶奶和父亲健在,母亲总是在前一天和好几盆面放在奶奶的热炕头等待第二天发好,父亲帮忙洗菜,剁肉馅,奶奶则给灶火添柴加碳。家里几个小不点们时不时在脚下绊绊,时不时的丢几个摔炮,放几个炮仗,开心地满院疯跑。奶奶时不时的叱喝着他们,又爱怜地掏出几个糖哄哄他们,整个屋里充满了满满的爱和浓浓的年味。

可是如今奶奶和父亲已离我们而去,孩子们上学的、上班的都还在回家的路上。蒸年馍所有的工绪只有我和母亲来完成。

发面,拿碱,揉面,擀包子皮,包包子,我一个人独挡一面,母亲则擦笼,加水,烧火,完全充当了奶奶当时的角色。

随着袅袅炊烟,我的思绪飞扬,记得当时包子种类蛮丰富,圆圆的豆沙馅包子,小巧玲珑的大肉馅包子和羊肉包子,吊形的萝卜素包子,又大又薄皮的韭菜馅包子,第一锅蒸出来,打开锅盖,又白又虚泛。母亲乐呵呵地在蒸气缭绕中端出包子,香气四溢,充满整个院子。闻到香味的孩子们迅速地围到灶房,拿着各自爱吃的包子狼吞虎咽起来。

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一笼包子一扫而光。父亲则给左邻右舍这家送几个那家送几个,第一锅包子基本解决完了。奶奶,父亲,母亲便抽空歇歇,泡一壶浓茶,提一提精神,又开始蒸第二锅馍。

奶奶的火烧得极好,第一锅馍蒸完,奶奶已从灶火里启出圆圆的一个碳渣。又重新加柴生火,记得奶奶边看着火还不忘对我的说教‘这火心要空,人心要实’,至今我仍然牢记在心。

第二锅基本是给灯客做的可爱的碱娃娃,奶奶说碱娃娃肚子不能空,否则小娃娃爱说谎,往往是包上豆沙馅。再用闲时收拾的红酸枣点两颗小眼睛,最后用拢梳拢出尾巴和头。接着还有花卷、油角角。花卷是奶奶的最爱,一个冷花卷,一壶茶就解决了早餐。第三锅馍蒸的是年上待客的花花馍。待凉后统一收拾进铺着干净包布的翁里,慢慢吃。一天的忙碌到下午基本完毕。

如今一锅包子蒸好给姊妹们送点,花花馍,碱娃娃也买现成的了,包子也吃着没有了滋味,年味也淡了许多,只是越发地想念远在天堂的奶奶和父亲。

奶奶,父亲,年馍蒸好了,你们有没有闻到咱家包子的香味…

作者简介:刘喜云,富平莲湖村人,爱好运动、写作、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