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地铁、城际、铁路、公交“四网连通”

从近日召开的2019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全市发改系统将围绕着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等八个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提升全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今年,全市发改系统将从着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重点发力。会议提出,将扎实做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和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的配套衔接,谋划开展“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战略研究和郑州沿黄发展总体战略设计,配合编制郑州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五网融合、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同时,围绕“一中枢一门户三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十四五”重大问题研究。其中,加快建设大都市区“3+3+4”快速交通系统,要推进地铁、城际、铁路、公交“四网连通”,构建大都市区半小时高铁交通圈、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加快建设郑开双创走廊和开港、许港、郑新、郑焦产业带和沿黄生态经济带,推动信息、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共享。

▲郑州大都市区轨道交通规划示意

与此同时,在着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新一轮“畅通郑州”建设,加快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推进落实,开工建设6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等6条线路,加快3号线一期、4号线建设,5号线5月份通车运营,力争市民文化服务区地下交通市政工程、2号线二期、城郊线二期等线路年底前竣工投用,轨道交通在建与通车总里程突破200公里。

此外,在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方面,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实施郑州市营商便利度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开展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贸易便利化等10个对标提升专项行动,力争营商环境排名全省第一、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

延伸阅读:

实事之一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

建成保障性住房5万套,完成安置房网签9万套,回迁安置群众15万人,分配公租房7500套。

实事之二 加快普惠教育发展

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100所,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投入使用中小学20所。

实事之三 优化卫生健康服务

免费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适龄(30-64岁)妇女进行“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各10万人;

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孕妇进行一次唐氏筛查和产前超声筛查;

为新生儿进行听力障碍初筛及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35种遗传代谢病和耳聋基因筛查;

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适龄(40岁以上)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5万人。

实事之四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演出1200场。引进文化部“大地情深”精选剧目10台和省外精品剧目(节目)10台,组织郑州市精品剧目(节目)5台。建成1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实事之五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新建、提升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20家。免费为主城区132个农贸市场统一更换“放心”电子计价秤。

新创建100家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单位、100家餐饮示范店,开展百家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农贸市场)信息化建设。

在全市幼儿园推行明厨亮灶行动,建成1200家。

实事之六 改善城乡服务条件

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000台,建成充电站28座。

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

建成新能源汽车各类充电桩5000个。

新改建“四好”农村公路130公里。

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0万户。

实事之七 关心爱护特殊群体

对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30元通讯信息消费补贴。

新增50个、提升100个“绿城妈妈”社区环保服务项目;

新增50个、提升50个“儿童之家”项目。

将儿童免费乘坐公交的身高标准由1.2米提高到1.3米。

实事之八 积极推动全民健身

新建改建城镇社区多功能运动场30个、社区健身活动中心30个、农民体育健身升级工程240个,新增健身路径300条。

开展全民健身百项赛事活动、千村百镇农民体育活动、“快乐家庭”体育活动。

实事之九 提升便民生活水平

建成公园、游园、微公园400个,连通提升生态廊道400公里,市区新增绿地面积1000万平方米。建成投用便民服务中心50个。

▲郑州东部新城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