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皇帝御駕親征,10多萬精銳軍隊,為何沒有徹底消滅西夏?

強強--我們90後-


遼國皇帝御駕親征,是因西夏李元昊勸誘遼國的,党項族、呆兒族、山西五部叛遼歸夏,這還不算,遼党項叛亂,遼派兵平叛,党項向西夏求援,西夏助戰,擊殺了遼國招討使“蕭普達”四捷軍詳穩“張佛奴”等。

這一下可把遼國皇帝給氣壞了,決定以騎兵10萬,出“金肅城”御駕親征。

一路由遼興宗的皇太弟重元為馬步軍大元帥,將騎兵七千出南路。

一路由“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惠,率將兵六萬人馬出北路。還有就是趙王蕭孝友留守以為援兵。

西夏和遼國只隔著一條河,無城堡可守,沒有駐軍,遼軍入西夏,長驅四百里無人跡。然後在得勝寺抓獲了西夏的探子,射殺。

西夏在賀蘭山北設下伏兵,遼蕭惠派遣殿前副檢點“蕭迭裡得”縱兵搏殺。西夏元昊親自率軍掩擊,將遼軍圍之數重。

遼“迭裡得”奮用力鬥,左右馳射,躍馬直擊中堅,夏眾不能擋,大潰而退。

西夏兵敗,退守賀蘭,見遼軍日盛。西夏元昊就遣使奉表謝罪請降。遼主也遣“蕭滴冽”去西夏營試探西夏是真降還是假降。

西夏王表示誠意,願退師十里,獻叛黨,進貢方物為條件。

然後西夏元昊親率党項諸部到遼待罪,遼主看到西夏主真的有誠意,就只是責備了一番,然後賜酒讓其改過自新。

這時“蕭惠”進言遼主,“今車駕親臨,大軍並集,天與不圖,後悔何及”西夏元昊知道謝罪請和不成,言願退軍三十里。

西夏元昊回營,使了退避三舍,每退必燒其地。這樣讓遼馬無草可吃,加上之前許和又拖延了數日,知道遼軍是馬飢士疲,然後西夏派數千軍對遼軍實施了突然襲擊,遼蕭惠督數路兵掩擊,西夏元昊敗走,蕭惠指揮左右翼追殺,忽大風起,飛沙眯眼,遼軍陣亂,西夏縱兵急攻,遼蕭惠敗,復攻南壁,遼主亦敗退入“蕭孝友”寨。

遼駙馬“蕭胡都”及遼主近臣數十人被俘,盡獲遼主器服車輦。然後西夏遣使請和,願歸俘虜。

遼主以十萬之眾,直逼賀蘭,志吞西夏。西夏乞降,以驕其師,退兵以示之弱。直待遼軍兵困馬疲,誘敵一戰功成,請和。

所以遼皇帝御駕親征也沒能消滅西夏。


夏有涼風61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第一次遼夏之戰。

第一次遼夏之戰發生在賀蘭山。

一、基本戰況

1044年九月,遼興宗“會大軍於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惠將先鋒兵西征。”十月初,遼興宗親率騎兵10萬渡過黃河,第一次遼夏之戰正式開始。

遼興宗做了周密部署,兵分三路進攻西夏:

北路6萬主力由南院樞密使蕭惠率領,進兵賀蘭山。

南路由皇太弟耶律重元率兵七千策應。

中路由東京留守蕭孝友統領,護衛遼興宗行營。

遼興宗大軍壓境,西夏李元昊不敢硬抗,採取以逸待勞策略。

遼軍殺入西夏國境四百餘里,都未遇到夏軍的有效抵抗。

李元昊將主力部隊左廂軍秘密部署在賀蘭山北麓,遇到了蕭惠率領的遼軍主力前鋒,雙方一戰,西夏被打的大敗,李元昊便退到賀蘭山中不出。

李元昊又主動示弱求和,遣使向遼興宗謝罪請降,示弱。

遼興宗覺得留著李元昊總是禍患,而且興師動眾而來豈能輕易回去,拒絕了西夏的請降。

請降不過是李元昊的緩兵之計,他趁請降之機向後撤軍,遼軍再度殺來時,他仍不斷撤退,“每退必赭其地”,實行堅壁清野政策。

西夏的堅壁清野非常有效,使得遼軍以戰養戰的策略失效。時日一久,戰線拉長,遼軍人糧馬料都成了大問題,人馬皆乏,士氣不振。

李元昊又再度請降,很快遼興宗同意請和。

但李元昊又故意拖延議和具體時間,使得遼軍飢困不堪。

李元昊則趁機發起猛攻,直奔遼軍大營。

遼軍倒也厲害,蕭惠率軍擊退了李元昊並率軍追擊。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遼軍快要追上李元昊之際,突然天起大風,風沙撲向遼軍。遼軍沒遇到沙塵暴天氣,西夏人卻習以為常,立刻抓住機會反攻,遼軍大潰。

最終遼興宗僅率數騎逃出。

第一次遼夏賀蘭山之戰以遼國慘敗告終。西夏也因此戰徹底奠定了遼宋夏三國分立局面。

二、此戰遼軍失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遼軍深入敵境,糧草補給缺乏保障

雖然遼軍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寄往掠奪西夏糧草來支撐戰爭,但是李元昊實行堅壁清野政策,燒燬了沿途的房屋糧草,使得遼軍補給成為大問題。

2、西夏以逸待勞,避開遼軍鋒芒

十萬遼軍來勢洶洶,李元昊知道不敵,直接放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想法,將西夏精銳藏於賀蘭山,遼軍深入西夏境內四百里都沒有遇到有效抵抗,也使得遼軍疲乏且滋生輕敵思想。

3、李元昊的詐降請和運用得當

李元昊兩次請和,一是拖延時間疲憊遼軍,而是使得遼軍放鬆警惕,尤其是第二次趁遼軍疲憊鬆懈直衝遼興宗大營,手段靈活多變,著實是位出色的軍事家。

4、意外的沙塵天氣

戰場往往充滿不可預料的因素,這場沙塵暴來得恰到好處,幫了西夏大忙。

後來遼興宗吸取了戰備的教訓,1048年趁李元昊被太子殺死之際,再次伐夏,最終取得了遼夏第二次賀蘭山戰役的勝利。


微史春秋


雖然這是一次以多打少的戰役,西夏參戰人員僅為一五五千人,本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攻取西夏,然而最終遼興宗卻慘敗而回!雖然結果出人意料但又是必然之勢!


說原因之前,先給大家講下遼軍為何攻夏。其實遼國國君遼興宗和西夏國君本事親家,本來也是一直友好相處,西夏國力弱小,也一直以遼國馬首是瞻,是一個小弟的身份。公元1042年西夏喊著大哥遼國一起發兵攻打宋朝,遼軍進到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天津,便寸步不前了,西夏這時便已心生暗恨。而來年八月份,遼國讓小弟西夏出兵幫助其平叛,大哥發話小弟不敢不從。但是平叛之後,遼軍竟然沒有分給西夏一點戰利品,使得西夏人極其不滿。西夏人唆使叛軍投夏,這時引起了遼人反感,這才引起了遼軍徵夏。在宋朝五倍於敵就可強行攻城,為何遼軍八倍於敵功虧一簣?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原因。


一:西夏皇帝元昊計策好,善於示敵以弱,麻痺對手。見興宗大批人馬殺過來,便採用緩兵之計,我錯了,我投降,我賠禮道歉請求和解!這個計謀不得不說是一個高招。這個計策一出,導致遼國將士無不是對西夏軍士非常小視。我等還沒有殺過去,敵國就怕了。使得遼國軍心膨脹,俗話說得好,驕兵必敗。

二:西夏皇帝元昊戰術好,元昊見求和計策行不通於是又心生一計,退兵百里,把遼兵引入國門,繼而再麻痺對手。每退三十里,把方圓數十里的草原全部燒乾淨,讓敵軍沒有水源,戰馬沒有糧食。


三:遼國初次征伐西夏經驗不足,沒有備足糧草,沒有明確計劃。而西夏前期採用避戰策略,你攻我退,你打我跑。遼國軍士好像揮舞一把鐵錘打在棉花之上,有力無處使。


四:地理原因,西夏為現如今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地貌高原與山地犬牙交錯,地理構造極其複雜。

五:遼國士兵長途跋涉,西夏士兵以逸待勞。遼國十多萬兵馬從金肅城,也就是現今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從準格爾旗到寧夏為五百三十九公里,在現在開車走高速最快也得七小時左右。而古代交通不便,只有將領才有馬騎,而士兵多為徒步行走。經過長途跋涉,士兵都累的不行,別提上陣殺敵了,兩條腿都快斷了。



六:第六點又有些巧合成分了,天公助夏不住遼。在兩軍交戰之時,遼軍眼看馬上就要追上元昊,此時竟然狂風大作,風沙漫天,使人不能睜眼。本地人習慣了,但是這可害苦了外地人。這時遼軍竟認為此次出征惹怒了上蒼,竟有跪地求饒的。三軍亂作一團,西夏人隨後追殺。正是此次惡劣天氣也給遼軍致命一擊。


正是這幾點因素導致,遼軍第一次徵夏失敗。究其原因,最主要因素還是西夏人有一個好的領導,有一個好的戰術,如果前期沒有采取求和戰術,麻痺對手,使遼軍疏忽大意,可能也就沒有以後的故事了。雖然此次征伐西夏失敗,但遼興宗也是吸取了經驗教訓,為以後第二次徵夏奠定了基礎。


小聰話歷史


公元1044年10月,遼興宗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之後,親率十萬大軍出遼國,深入西夏境內討伐西夏,初入夏境的遼兵一開始雖然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但是很快便被反應過來的夏軍打敗,最終狼狽逃回遼國。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的遼夏河曲之戰。這場實際上是由於遼、夏矛盾長期發展惡化而導致的戰爭最終以西夏勝利和遼國的慘敗給告終。遼國的失敗最主要是原因其實就是軍事指揮上的嚴重失誤以及西夏軍隊的訓練有素。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遼、夏戰爭的起因:

西夏和遼國的戰爭是遼夏矛盾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元昊時期遼夏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主要是由於以下幾種因素造成.

首先,元昊同興平公主的不睦引起遼國的不滿。元昊在被立為太子之時,其父李德明為了加快稱帝步伐,孤立宋朝,同時也為獲得遼國的支持並繼續同遼結盟,因此主動為元昊向遼聖宗提出求婚,遼聖宗欣然許諾。但不久,遼聖宗去世,遼夏聯姻之事被暫時擱置起來,後來遼興宗即位稱帝,將其姐姐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元昊因此成為夏國公、西夏王。但是元昊與興平公主婚後生活很不和睦,公主生病,元昊既不去看望,也不向遼興宗報告,最終興平公主因憂傷過度悶悶不樂而死。當遼興宗知道姐姐是因元昊的冷落憂憤而死後,十分惱怒,立即下旨責問元昊,表達了對元昊的極為不滿。

其次,在宋夏戰爭中,元昊懼怕遼興宗因興平公主之事棄夏聯宋,南北合兵,夾擊西夏。元昊為此曾極力討好遼國,元昊曾將一些俘虜的宋朝冬裝獻給遼國,以便繼續維持遼夏聯盟,同時元昊在攻宋時也曾請求遼興宗發兵相助,但是遼興宗出於本國利益考慮,並未發兵,元昊對此非常憤恨。

第三,元昊對於遼國違背遼夏盟約,單獨與宋朝修好,並接受宋朝每年的歲幣極為不滿。元昊因遼國未被盟約單獨與宋朝修好並得到好處而遷怒遼國。

第四,在遼夏關係出現裂痕並且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遼國為了在經濟上制裁元昊,曾下令,禁止夏國人在遼國境內私下買賣黃金和鐵器,甚至禁止夏國人購買馬匹,這些都惹惱了夏國統治者元昊。

其實,遼夏戰爭的實質在於爭奪對西北党項諸部落的統治權。

戰爭的結果是夏勝而遼敗,遼國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滅亡西夏,反而落得個丟盔卸甲,慘敗而歸,這其中有這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雙方指揮上的差異造成:

元昊在敵強我弱,遼兵勢不可擋的形勢下,首先求和以示弱,接著以退為進,實行清野焦土之策挫敗了遼國兵鋒,然後趁著遼國大軍人困馬乏、軍心渙散之際集中優勢兵力合力出擊,一戰而勝。這種胸有成竹、隨機應變調度有方的指揮藝術,與遼興宗的胸無成竹、優柔寡斷、調度無方一味只知硬打硬拼的打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西夏軍隊訓練有素,實踐經驗較為豐富:

與西夏軍隊訓練有素不同的是遼軍的缺乏經驗。元昊所統帥的夏軍經過了宋夏戰爭的鍛鍊和洗禮,不僅士氣旺盛,而且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這對於久未參加戰爭鍛鍊缺乏臨戰經驗的遼兵來說實在是強敵。同時由於遼軍指揮不當,所以最終的失敗實在是在劫難逃了。


歷史課課代表


遼興宗兵敗西陲


說起北宋的歷史,不少人的腦海中經常會浮現出這麼一幅畫面,宋朝的步兵被契丹和西夏的鐵騎追著砍,然後皇帝氣得直跺腳,恨恨的說道:“要不是幽雲十六州喪失,你們這幫騎馬的也就在長城底下吆喝幾下而已。”雖然略顯誇張,但事實也卻是如此。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的國祚裡,經常遭受著北方政權的壓迫。但是我們轉念一想,人們總是在討論北宋和契丹、北宋和西夏的恩恩怨怨,這個契丹和西夏好像倆人啥事沒有一樣,鐵哥們一對,現實裡真的如此和諧嗎?然而並沒有,早在西夏開國初年,兩國間就曾爆發了一次激烈的武裝衝突,以至於影響到後來的勢力格局......


在今天的甘肅青海一帶,在九百多年前曾存在過一個鼎盛的政權,它就是西夏國。西夏又名大夏,或稱邦泥定國、白高大夏國,是由党項族建立的王國。說起党項的歷史,可以說時間跨越非常之長。党項族的祖先曾經居住在青藏高原,他們是羌族的分支,《舊唐書》裡有這樣的記載:“党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 晉之後,西牆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而《隋書》中同樣以“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來描述党項族的起源。漢朝時,党項族大量遷移到河隴及關中一帶,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到了南北朝末期,在今天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帶,開始有了党項族活動的痕跡。此時的党項族“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牆”,過著原始遊牧漁獵的生活。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党項族酋領拓跋寧叢等人,率部族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文帝授予拓跋寧叢大將軍之職。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朝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党項內附者達34萬口,當時党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因與唐軍作戰失敗而投降,唐太宗安撫其心,封拓跋赤辭為平西公、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節制。唐貞元年間,党項族領袖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為朝廷世代鎮守領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的防務。此時的党項族在不斷地和中原王朝的接觸中,實力逐漸得到發展,而他們也因領袖官職的緣故在陝西甘肅一帶定居下來,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然而就像現代人常說的,躺著也能中槍,很快党項族的安穩生活就被無情的打破了。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党項族領袖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獻上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朝君臣欣喜萬分,覺得這是控制党項族的大好時機,於是大張旗鼓的冊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但沒有讓他回到駐地,而是將其軟禁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宋朝的所作所為令党項族內部產生了激烈的化學反應,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不滿哥哥的做法,在屬臣張浦的建議下,帶領一部分黨項貴族逃入距離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叛宋自立,並於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和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連續大敗宋朝大軍,宋太宗雖震怒卻又無可奈何。天聖十年(公元1032年),李元昊(李繼遷之孫、李德明之子)繼任夏國公之位,著手籌措開國事宜。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開國稱帝,建國大夏,正式走上歷史舞臺。西夏國的建立,在遼宋兩國都引起了地震式的效應,特別是宋朝上下對於李元昊的行為極為憤怒,宋仁宗直接下詔剝奪其官爵和國姓,停止宋夏邊境的貿易往來,並傳旨誅殺反賊,隨後雙方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大打出手。

可是反觀遼國(契丹)方面,雖然對李元昊的行為大感不滿,兩國貢使往來也漸漸冷落,但由於為了共同對抗宋朝,遼興宗也只能默許現實的存在,保持一種中立態勢。特別是遼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宋軍攻破西夏宥州界蕉蒿寨並新築數座軍砦,在元昊“以所掠緣邊人馬獻於契丹,請援”的哀求下,遼軍集結幽州城(今北京)以此聲援西夏。至少在這段時期,遼夏兩國間的關係還算是蠻不錯的。那麼為什麼最後會爆發戰爭了呢?在承旨看來,歸根結底是西夏君主李元昊的過錯。

遼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為了深化與黨項族的聯繫,遼興宗在即位之初就把自己的姐姐興平公主許配給了李元昊,可以說兩人結為了親家。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興平公主長得不好看,還是說李元昊不喜歡這場政治婚姻,婚後夫妻兩人的關係就一直不好,“素與元昊不睦”,元昊甚至在興平公主重病臥床的時候連看都不看一眼,反而公然和其他的女人來來往往。最後公主病逝,元昊才遲遲把消息報給遼興宗(元昊遣使貢於契丹,不以病告)。姐姐的死讓遼興宗大為光火,作為丈夫居然連自己的老婆都不關心,他當即派遣了北院承旨耶律庶成手持詔書到西夏切責李元昊,要他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當時西夏正在跟宋朝打得熱火朝天,為了避免惹毛遼國老大,李元昊選擇低頭裝孫子,口含迷糊地應付了庶成的問題,但遼夏兩國的蜜月期也因興平公主的死走到了盡頭。遼國為了防範西夏勢力的繼續壯大,便在西南邊境設立了西南面都招討司、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等機構,部署重兵防禦西夏可能的入侵(自河北至午臘篛山七萬人,以備契丹)。同時,遼興宗還下令“禁夏國使沿路私市金鐵”和“禁約諸蕃,令沿邊築障寨防遏之”,從經濟上對西夏進行制約。遼國的一些列措施在西夏朝廷看來無異於背後捅刀子,李元昊也不是軟骨頭,他一方面在遼宋談判時屢出難題讓遼國顏面掃地,另一方面誘使遼國境內的岱爾族和一部分黨項族背叛政府逃到西夏,“潛誘山南党項諸部及呆(岱)兒族八百戶,盡叛契丹,陰附於己”,嚴重影響了遼國的民族政策執行。陰謀詭計都做到這份上了,遼興宗非常憤怒,為了能夠建立同自己父親遼聖宗一樣的豐功偉業,興宗大量調集兵馬將帥,在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十月,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出金肅城,兵分三路殺入西夏境內,遼夏戰爭正式爆發,史稱“河曲之戰”。

三路遼軍渡過黃河,長驅直入西夏境內四百餘里未見任何抵抗,遼興宗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在得勝寺這個地方紮下大營,派出探騎搜尋夏軍主力的位置。很快探騎帶回情報,夏軍主力潛伏在賀蘭山北側一帶,遼興宗大喜,詔令北路軍統帥趁夏軍輕敵大意之際進行偷襲。李元昊識破了遼軍的陰謀,率領大軍將遼軍團團包圍起來。此時遼軍大將直古迭勇猛無比,“左右馳射,躍馬直擊中堅”,夏軍抵擋不住,隨即潰敗逃散。李元昊收攏殘軍退守賀蘭山,見遼軍人多勢眾,於是採取緩兵之計、以退為進的戰略,派出使者到遼興宗那裡請罪。面對元昊的請降,遼興宗有些動搖,畢竟現在已經讓西夏君臣領略到了遼國的實力,不如見好就收。但是隨軍大臣(韓國王)蕭惠不同意,他認為這是李元昊的緩兵之計,如果不趁熱打鐵一舉消滅西夏,那麼對於國家而言一定會留下後患。思來想去,遼興宗最後同意了蕭惠的主張,命令遼軍繼續猛攻賀蘭山,兵鋒直指興慶府。眼見和談不成,元昊一路撤退一路清堅避野。本來遼軍遠道而來所備糧草就不多,加上夏軍把能夠燒燬的東西全部清除,遼軍無法及時得到補給,又不能速戰速決,以至於大量戰馬缺乏草料而病亡,軍隊士氣低落。當行至河曲一帶,元昊再次派出使者請降,正當遼國君臣在爭執之時,夏軍突然發起猛攻,遼軍匆忙應戰,但還是在蕭惠的指揮下抵擋住了夏軍的攻勢。正當遼軍打算追擊的時候,四周風沙乍起,向來迷信鬼神的契丹將兵被嚇得膽戰心驚,見慣了自己地盤上自然現象的元昊不失時機地回頭猛攻遼軍。這一次遼軍徹底失去了戰鬥力,最終遼軍慘敗,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夏軍緊接著攻陷了遼軍在得勝寺的大本營,遼興宗“單騎突出,幾不能脫”,數十位契丹貴族和庭臣被夏軍俘虜,甲帳輜重丟棄無計。經此戰,遼國元氣大傷,不得不與西夏議和。

河曲之戰發生後的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七月二十六日,遼興宗在外出巡行時感染重病去世,享年四十歲,諡號神聖孝章皇帝,葬於慶陵,他身後即位耶律洪基(遼道宗)最終將遼國帶上了日暮西山的道路。而李元昊在戰後不久,被自己的兒子寧令哥所弒,享年四十五歲,諡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葬於泰陵,其幼子李諒祚(夏毅宗)繼位,西夏迎來了輝煌盛世。遼興宗與李元昊之間的一切功過是非,皆成過眼雲煙。


正二位都承旨


中國戰國時期的動員率是多少,孫子兵法已經給了答案:

(注)孫子兵法: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動員10萬軍隊,要影響70萬家,按每家(戶)4-5人計算,至少影響200萬人以上。換句話說,中國戰國時期的動員率就是在3-5%之間,超過5%,就屬於動員率紅線了。

古代斬首數字絕大部分為以1為10的誇大,甚至比例更大

再來看古代斬首數字的水分是如何記載的:

(注)三國志國淵傳: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

報捷文書都至少“以一為十”,把斬首數字誇大10倍以上,是給老百姓展示“大武功”的。那戰國有沒有石錘的證據嗎,看史記裡,戰國一場有趣的戰事,兵力和斬首的數字精分現場:

(注)史記秦本紀:七年(前330年),公子昂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注)史記魏世家:五年(前330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

秦魏雕陰之戰,雙方記載的人數卻有差異,魏世家記載魏軍才4萬5千人,而秦本紀卻是秦軍斬首8萬。

(注)史記張儀列傳:而張儀復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

顯然,魏軍兵力4萬5千人,來源於少見的魏國記載,而斬首8萬來源於秦國“以一為十”的宣傳。而魏軍總數,按照雕陰之戰的10多年後,張儀吹比是“卒不過三十萬”,按照這數字,魏國人口至少150萬,這動員率連3%都勉強。

古代斬首不容易,斬首數字≠陣亡數字≠傷亡數字≠兵力數字

除了古代斬首數字會“以一為十”的誇大外,還有更驚人的問題:

(注)史記白起列傳: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

例如白起在伊闕之戰,對韓、魏聯軍斬首24萬,這數字先不說是否“以一為十”,還有其它問題,因為古代斬首是非常不容易的:

(注)紀效新書卷三臨陣連坐軍法篇:凡臨陣的好漢,只有數人,每斬獲首級,常是數十百人叢來報功......況一個賊首,數十人報功,若斬數十賊首,就該數百人來報,不知這一陣上能有幾個數百人,反是自誤了性命......每顆首級以三十兩論之......

按照明朝戚繼光的經驗,斬首1級,賞銀30兩,結果數十人來報功。照這比例,白起在伊闕之戰斬首24萬,要幾百萬秦軍來報功,再擱明朝斬首24萬,1首級30兩銀子,明朝財政絕對要破產。更驚人的是:

斬首數字≠陣亡數字≠傷亡數字≠兵力數字

既然敵人的陣亡數字中,真正被斬首的比例並不大,那白起伊闕之戰的斬首24萬,韓、魏聯軍的陣亡數字就不止24萬,恐怕要超過50萬了。

一戰的凡爾登絞肉機,法德超過200萬大軍廝殺10個月,總共傷亡約100萬,死亡約30萬,要是按照這比例,伊闕之戰的韓、魏聯軍陣亡數字不止50萬,那傷亡數字要超過100萬了。

斬首24萬,相當於3顆廣島原子彈了,所以戰國的的那些動不動10萬的斬首數字,參照“以一為十”,天知道有多少水分了。

長平之戰,最後階段時間緊湊,軍隊動員時間不多

關於長平之戰的兵力水分問題,學術界和網絡上有無數的觀點,就說說我的看法:

(注)史記白起列傳:四月,齕因攻趙......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廉頗堅壁以待秦......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長平之戰從前260年4月,王齕攻趙,6月秦軍取得進展,7月,廉頗率領趙軍築壘防守。就是從趙軍開始防守的7月,到9月趙括之死,總共90天,發生了很多事情。

趙國方面:趙王不滿廉頗,讓趙括取代,而趙括改變戰術,積極出擊。

秦國方面:秦王讓白起取代王齕,並動員河內15歲以上男丁去長平。

才不到90天的時間,就決定了一場戰事的勝負,其中還有“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要知道:

(注)尉繚子:故凡集兵千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敵境。

理論上方圓1000裡,動員兵力要10天,趙國可不止方圓1000裡,留給趙括動員壯丁,帶領趙援軍趕到長平的時間並不多,難道廉頗一開始就帶著40多萬趙軍?

對秦軍來說,7月開始動員河內15歲以上男丁的時間也不多,畢竟沒有微信,挨家挨戶貼告示的時間,以及河內男丁需要準備至少10天份額的糧食,才能去長平,這段時間也很長。

換句話說,自7月-9月,留給秦趙兩國動員軍隊的時間都不多。而且很多人按照沈括的說法:

(注)夢溪筆談: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其間隊長不負,樵汲減半,所餘皆均在眾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負之米,又以均之,則人所負,常不啻六鬥矣。

如果趙軍40萬,那趙國民夫不下100萬人,所以很多人認為出趙軍40多萬,10萬是士卒,30萬是民夫,但民夫是來回運輸糧草,一部分民夫在前線送糧,另一部分民夫在中端運糧,最後一部分民夫在出發地,背起糧食,準備出發,其中更有民夫“死亡疾病者”。

難道秦軍抄後路,把趙軍,在前線的,在中端的,在後方出發地的,所有民夫全部俘虜了,才有40萬?還有趙軍前後打了約2年,斷糧46天,餓死+內陰相殺食,就死了5萬,居然還剩下40萬人?

(注)史記白起列傳: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注)史記趙世家: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趙世家裡,是“趙括以軍降”,而白起傳是趙括被射死,換句話說,趙括的結局有兩種情況,一是帶兵投降,二是被秦軍射死,估計是司馬遷找到兩種來源,分別記載在兩個傳裡。

所以我認為,長平之戰,兵力水分很大,估計是趙國在前後持續約2年的長平之戰中,前線和後方,士兵或民夫,以戰死、餓死、病死、逃亡,隱匿,導致趙國在籍戶口數,可能減少40萬人。

畢竟漢武帝打匈奴,導致“戶口減半”,不見得西漢至少死了1000萬人吧!

以古代的戰爭條件,因疾病而死的非常多,甚至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軍餓死和病死數量,也遠遠大於陣亡數,目前挖出的什麼長平屍骨坑的數量,也遠遠不及40萬,而秦軍也死人,也有大量民夫疾病而死。

前331年,亞歷山大的高加米拉之戰,史學界估計一下,就是波斯戰死30萬,被俘30萬。

漢末三國的動員率的極限,也在動員率3-5%之間

(注)資別傳曰: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

曹魏超過400萬人口,孫資認為動員15萬軍隊,就“天下騷動,費力廣大”。

(注)三國志曹爽傳: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

244年,曹爽伐蜀,才7萬人,就號稱“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曹魏極限用兵也就是256年,司馬昭平定淮南的26萬。

西晉滅蜀10多萬人,滅吳20多萬,要按照280年的西晉人口,推算曹魏後期人口近1000萬,曹魏後期出兵的動員率不會超過5%。

(注)晉書地理志:孫叔(權)赤烏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號封建諸王。其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

(注)三國志諸葛恪傳:恪遂有輕敵之心,以十二月戰克,明年春(253年),復欲出軍......於是違眾出軍,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百姓騷動,始失人心。

242年,東吳在籍人口約240萬,但253年,諸葛恪動員20萬人大舉進攻時,卻“百姓騷動,始失人心”,說明東吳約240萬百姓是無法承受20萬人,也就是約8%的動員率的。

(注)袁子曰: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

(注)東吳張儼: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

晉書裡,蜀漢諸葛亮北伐有“眾十餘萬”,這和王平傳裡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實際才不到7萬一樣,都是對手吹噓。蜀漢人口百萬,參照東吳方面的記載,諸葛亮北伐兵力也不到5萬,這與曹魏和東吳的比例大體相似。

可見這些兵力記載,說明三國整體動員率,也不超過5%。

宋遼夏時期,各國兵力總數,約400萬

不光戰國各種數十萬軍隊,哪怕東漢劉秀,在河北平定“眾合數百萬人”(光武帝紀)。

漢末有“眾至百萬,號曰黑山賊”,後來“多為袁紹所定”。

漢末還有名的,當屬百萬黃巾被曹操平定。

而前秦,呂光打西域,擊破西域聯軍“合七十餘萬以救之”。

這些數字,又要如何看待呢?

當然,宋遼夏時期,也是很刺激的:

(注)遼史卷三十六兵衛志:二帳、十二宮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萬二千八百。

(注)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兵一:慶曆之籍總一百二十五萬九千,而禁軍馬步八十二萬六千。

(注)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國:諸軍兵總計五十餘萬。別有擒生十萬。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號御圍內六班,分三番以宿衛。

遼國有164萬大軍,北宋有125萬,西夏約有70萬軍隊,加上越南李朝約30萬,和大理國約10萬,總計約400萬軍隊。


第一秒讀


孫子兵法: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動員10萬軍隊,要影響70萬家,按每家(戶)4-5人計算,至少影響200萬人以上。換句話說,中國戰國時期的動員率就是在3-5%之間,超過5%,就屬於動員率紅線了。

古代斬首數字絕大部分為以1為10的誇大,甚至比例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