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開封——禹王臺

開封的名勝古蹟大多集中在老城區的北部,只有“禹王臺”孤零零地靜默在城市的東南角,任憑歲月逐漸將自己忘記。因為知道禹王臺所在的“禹王臺公園”有400多畝,所以在開封的最後一天特意安排出半天時間去遊覽禹王臺。8路公交車有“禹王臺西”和“禹王臺公園”兩個站點,我自以為是地選擇在“禹王臺西”下了車。走過一個涵洞和一段非常僻靜的小路,雖然找到了禹王臺的西門,卻發現這裡破敗不堪,這個門應該許久不用了。原路返回,走了差不多1公里,終於找到了“禹王臺公園”的東大門。售票處有兩個售票窗口,一個窗口排滿了攜帶著游泳用具的孩子,另一個窗口空無一人。我買票的時候,售票的工作人員很嚴肅地問我:你確認是買公園的票啊?我心裡話:廢話!我要遊覽公園,不買公園票難道要買游泳票不成?進了公園我才明白,工作人員的質疑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公園裡如我一樣的遊客好像只有我一個人。

因為時間充裕,我打算把整個“禹王臺公園”仔細轉一轉。公園迎門是一面大照壁,上書四個隸書大字“千古名園”。禹王臺號稱“千古名園”,此言不虛。相傳,春秋時,晉國大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地的一座土丘上築臺吹奏樂曲,這座土丘因此被後人稱為“吹臺”。漢文帝時,梁孝王在吹臺興建殿字樓閣,種植名貴花木,使吹臺周邊漸成一座園林,時稱“梁園”。梁園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千古”之譽名副其實。

公園確實很大,走進去挺遠,都遇不上一個人。公園有些破敗,仿古建設的亭臺樓閣年久失修,一些建築已經被挪作他用。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有點年頭、四面已經被磚石封堵的四角攢尖頂小亭,上面的“開封市不可移動文物”銘牌讓我眼前一亮。但定睛細看下面的文字“禹王臺公園建築群·機井房”,沒把我鼻子氣歪了。機井房會是文物嗎?咋不往前追溯一下呢?這個亭子最早出現的時候會是機井房嗎?

越走越失望,無意中發現路邊有一個“汴梁婚俗文證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開封市電業局一位退休職工個人創辦的,主要收藏不同時代的結婚證書。

禹王臺公園內林木參天。

從博物館往回折,終於發現一處“有名有姓”的古蹟,一座八字牆門。牆門由青磚砌築,門為拱形,拱門上方有與門等寬的匾額磚框,兩側八字牆上隱約可見白灰塗成的壁心。由於年代比較久遠,門額和壁心的字跡已不可見。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得知這座八字牆門是解放前一座在當時非常先進的玻璃花房的大門。

好歹看到一座有點來歷的老建築,興致大增,旋即被一座身形單薄的單拱石橋引向林木茂密的對岸。

先是看到一座四角單簷攢尖頂小亭,再行,一座四柱三門三樓的木牌坊赫然矗立,坊額“古吹臺”三個字讓我眼前一亮,終於找到古吹臺了!

眼前的這座牌坊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 )重建,坊額由時任河南巡撫何煟書寫。古吹臺所在的土丘呈南北長、東西短的橢圓形,極似一隻龜殼;環丘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人工開鑿的河道,只是眼下並沒有水。從史書中透露的信息猜測,由於黃河多次氾濫,泥沙淤積,曾經很高的古吹臺到明代只剩10餘米,到現在更是僅僅高出地面7米多。在這條姑且稱之為“護丘河”的正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五個方向上,建有五座小橋,就像烏龜的四隻腳和一條尾巴。對照手裡的導覽圖,方知自己剛才走過的石拱橋是古吹臺周邊五座小橋中位於東南方向的一座。

古吹臺牌坊前的石獅

斑駁的匾額

從牌坊後面拾階而上,石階中間由四塊巨石雕成的丹陛石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塊丹陛石用料、雕工都很一般,但其上所雕的不同形態的四條龍卻是象徵皇權的五爪龍。

石階盡處平臺之上,是一座二層硬山頂樓閣,因樓上所懸“功存河洛”匾額為清康熙帝御題,故該樓被稱作“御書樓”。如果把御書樓與丹陛石上的五爪龍聯繫起來,一切似乎就順理成章了。

康熙御題的匾額

樓內東壁上鑲嵌著1923年康有為遊歷古吹臺時所作的《遊古吹臺詩》碑。這組詩碑共10通,篆、隸、行、草俱全,筆法跳躍,結構天成,堪稱康南海晚年的得意之作。

西壁上的四塊刻石以工整的楷書寫成,是曾在清朝末年任長春府知府的張鳳台為康有為遊古吹臺而作的《過古吹臺記》。

御書樓後一進院東西配房裡分別陳列有“師曠撫琴”和“晉君聽琴”彩塑。《史記·樂書》中記載,師曠給晉平公彈琴,曾引來玄鶴起舞,使天地動容。但師曠和晉平公君臣之間的音樂故事除了“玄鶴起舞”這樣的美妙,也有晉平公不自量力,擅聽“清角”之音,導致晉國大旱三年、民不聊生的尷尬。後世以“晉君聽琴”這個典故形容音樂驚天動地,或君主貪圖享樂,招致災禍。

一進院和二進院之間由一座門額為“禹王廟”的月亮門連接,門東側是掩映在翠竹叢中的漢白玉師曠撫琴像。

師曠撫琴像

穿過月亮門即進入禹王廟所在的二進院。禹王廟始是屢遭黃河水患的開封人民為紀念善於治水的大禹,根據大禹治水時曾經在吹臺附近住過的傳說而於明嘉靖二年( 1523年 )興建的,“禹王臺”也由此得名。

禹王廟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正壁為大禹立姿彩塑。史載,明代殿中原有高達八尺的大禹銅像;1927年馮玉祥主政河南時,大禹銅像被馮軍熔化用於製造槍彈。現在殿內的彩塑大禹像重塑於1981年7月,由浙江美術學院的藝術家按照紹興大禹陵的大禹塑像塑造而成。

現在殿內的彩塑大禹像重塑於1981年7月,由浙江美術學院的藝術家按照紹興大禹陵的大禹塑像塑造而成。

殿內東西兩山鑲嵌有兩幅模仿漢代畫像磚的磚雕壁畫,內容分別為“治水圖”和“慶功圖”。

慶功圖

東配殿內的彩塑是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場景。

西配殿內陳列有古代治水工具,後壁為清光緒年間(1871年-1908年)河南巡撫劉樹棠摹刻的“岣嶁碑”。

岣嶁碑,即禹王碑,原刻於衡山岣嶁峰,曾消失千年,2007年7月被重新發現。岣嶁碑碑文共77字,關於這77個字的辨識歷代均有不同解讀,且大相徑庭。據說,當年郭沫若苦研三年,也只勉強識別出三個證據不甚有力的字。

正殿前的樹蔭裡半睡半醒著一位工作人員模樣的人,對我這個稀客表現出了絕對的信任,任憑我在幾座殿堂裡進進出出,好像一點也不擔心我會順走什麼寶貝。正殿前有一圓形須彌座,應為前朝禹王廟的遺物,其上玻璃罩內的石塊叫“鳥眼石”,相傳為大禹治水時從水底挖出的石頭。本想向那位工作人員請教這塊石頭的來龍去脈,看他睡的正香,只好作罷。

二進院東西兩側各有一個不大的跨院,東側的叫“三賢祠”,西側叫“水德祠”。

三賢祠的前身為建成於明成化十八年( 1482 年)的碧霞元君祠。明正德十二年( 1517 ),巡按御史毛伯溫為了改變迷信的民風,毀掉碧霞元君塑像,將碧霞元君祠改建為三賢祠,以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和高適。

當年建此祠的依據是歐陽修在《新唐書·杜甫傳》中的一段記述“(甫)嘗從(李)白及高適過汴梁,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說的是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適在古吹臺相會,留下《梁園吟》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但細讀《梁園吟》的相關考證,我們會發現,詩中的“平臺”在今河南商丘,故址在古“梁園”東,由春秋時期宋平公所建造,與開封的古吹臺毫無關係。

李白塑像

高適塑像

杜甫塑像

從中我們還發現,有關梁孝王在古吹臺周邊建梁園的說法也是存疑的,因為種種證據表明,梁園應該在今天的商丘,而非開封。以訛傳訛,應該是歷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訛”傳的久了,也就成為了歷史,只要它是無害的、無傷大雅的。

水德祠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5年-1521年),奉祀的是戰國至清代的38位治水功臣。

主殿內塑有三尊塑像,中間為史起,東側為賈魯,西側為林則徐。

史起,戰國時人,魏襄王時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在西門豹興修的水利設施基礎上,增修水利工程,引漳水溉田,使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當地人民贊其為"賢令"。賈魯,元代人,曾任行都水監、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為黃河治理做出重要貢獻。說起林則徐,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虎門銷煙”。而實際上,在林則徐40餘年的為官經歷中,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參本治水不利的庸官,是其政治生涯中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開封段決口,正在遣戍途中的林則徐經總辦河務大學士王鼎推薦,臨危受命,辦理決口河務,迅速堵住了決口。林則徐率領開封人民修築的這段護城堤壩,被後人稱為“林公堤”。

東西兩壁供奉著38位歷代治水功臣的牌位,除史起、賈魯、林則徐外,還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王景、司馬光、郭守敬、于謙和脫脫。

水德祠的建立,表達了飽經水患的開封人民對治水有功者的由衷敬仰和感念。

水德祠院內一處牆壁內嵌有兩通石碑,分書“樹木樹人”和“澤溥山林”。這兩通石碑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其背面分別是“河南農林實驗總場紀念碑”和“河南農林實驗總場記略碑”,屬非常少見的雙面碑。

環繞一進院和二進院的圍牆外側建有半壁廊,廊內牆壁上鑲嵌有數十塊歷代碑刻,各種書體齊備,精彩紛呈,為禹王臺一大盛景。

“重修禹王臺碑記”

鑲嵌在牆壁裡的碑刻

禹王廟北牆外,有一座八角攢尖頂碑亭。

裡面碑石上刻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南巡到開封,在禹王臺題寫的一首詩。

從碑亭沿石階下行,即進入一個建於1997年的四合院落。

從四合院望向御碑亭

正房及東西配房內分別佈置有“三賢相聚”、“吹臺賦詩”、“借詩抒懷”、“千金買壁”和“十載客梁園”五組雕塑,講述了李白、杜甫、高適在吹臺相會,賦詩題壁,汴州名門之後、才女宗氏千金買下李白題詩牆壁,並最終與李白結為伉儷,在梁園共同度過十年美好時光的動人故事。

三賢相聚

借詩抒懷

吹臺賦詩

千金買壁

十載客梁園

從四合院北面的月亮門出來,可以看到一座不長卻非常漂亮的亭橋。

這座三拱石橋因在主拱兩側分別建有兩個四角攢尖頂小亭,而被稱為“四亭橋”。一些資料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此地南北兩岸建有水榭,1958年在兩座水榭之間建起四亭橋,把兩者連接起來。但我們現在好像只看到了四亭橋,兩座水榭不知道在哪裡。

四亭橋北堍的“碧霞元君祠”,面闊三楹,硬山頂樣式,裡面供奉的是傳說在泰山修煉成仙的天仙玉女碧霞護世玄濟真人。

與開封城內龍亭公園、天波楊府、鐵塔公園的一派嶄新氣象相比,禹王臺給人的印象則是破敗和零落。開封在打造宋文化名片的同時,是不是也不應該忘記開封歷史上的另幾次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