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80年日本军官房,烟囱带铁梯,俩炉子,有换鞋专区,下水道


在家乡鸡西市留存很多日伪时期的建筑文物,这些是当年日军侵占我们这座老煤矿的铁证,是当年日本开拓团军官及士兵,还有他们的家属的居所,小日本撤退后,被老百姓当做住房使用至今,算来,已经历经风雨八十余载。图为一所尚住人的小院前脸儿……


这些日本大房子很好认,通常是灰墙、灰瓦、大烟囱、前后门楼、前后雨搭、大窗户、大门一大一小两扇……图为一座日本房的大烟囱。
拉近看,这些粗大的烟囱上安装了钢筋梯子,因为东北烧煤,煤燃积灰,所以不定时要掏烟囱,将所积灰尘掏净,不然炉子不好烧,冒烟,炕也不热乎。这么看,这个粗大的烟囱比较人性化,一来抽风能力强,炉子旺,二来掏灰上下方便,抛开民族仇恨不说,这些细节着实令人钦佩。
因为这片日本房绝大多数搬空了,我只能从外围拍一些资料照,索性碰见一户已经搬走的人家敞开门窗,于是我跳进去,拍一些细节,我出来后隔壁刘大爷跟我说,这户人家比他们一般房子都大,因为这是之前军官和家属住的,一进门就是两个炉子,一个单灶,一个双灶。
炉灶的对面是一个带大宽窗台的窗户,采光很不错,因为除了这个大窗户外,大门上方以及靠墙角的地方还有三个采光的小窗。
大窗旁边即将进入卧室的玄关处,有一个凹进去的平台,这是换鞋的地方,这些房子比当时日本人给中国劳工建的宿舍高级多了,都是按照日本人生活方式设计建造的,比如进屋换鞋,再比如日本人喜欢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
近距离看一下这个大黑炉子,当年在水泥里掺入了乌黑的墨汁抹出来的,水泥号比较高,所以油光黑亮,虽废弃有一段时间了,但依然泛着淡淡的光泽,在炉子旁边设有装煤的煤槽子,炉坑比较深,在炉子旁设有下水道。
图为下水道,使用了八十多年,从未堵过,这也成为当地人的一个谜题,有人说当年埋水管子时挖得格外深,往下水道倒水时,能听见水落深处的声音,但从没有人发现这些污水到底排去了哪儿,可见当初小日本是下了功夫,打算在东北长住,从设计到施工都很讲究。
这是小卧室,平房不足10平米,但有三个长方形小窗户来采光,呈倒品字型,炕是半截小炕,能睡两个人,一面墙是火墙子,烧火可热。
从窗户的窗台可见墙的厚度,至少五十多公分,窗台可放杂物,刘大爷说他听老一辈人讲,小日本当年住的时候,在这些窗台上放鲜花和野花。
大卧室的飘窗,长有一米五,宽50多公分,也是半截炕,能睡四五个人,军官的住所是士兵面积的两倍大,大概50平左右,普通一居的面积25-30平左右,这片区域有七八趟房都是日本房,军官住所一趟房四家,士兵房一趟八家。
图为房屋的正面入户大门,有两道,头道门和二道门,大小两扇,平日小扇不开只走大门,运货拉大件儿时就打开,东北的夏天早晚温差大,正午特别热时可以将两道门大开通风,加上加厚的墙壁,这些老房子虽然年久失修了,但依然能做到冬暖夏凉。
在个别人家的房间里还设有地窖,但不是每家都有,这也是为了适应东北的冬储文化专门设计的,冬天没啥新鲜菜,放菜窖里能储存一个冬天没问题,而且设置在室内,下去掏菜也比较方便。图为房屋后脸的雨搭,比前院的稍窄一些,很多都被当地居民封死了,大概怕漏风。

刘大爷说:“听说以前小日本子在后院子爱种花草,他们只留一小块种地,主要种花,整得后院跟花园一样,咱中国人不的,种菜多实惠,一家人都够吃了,省得出去买……”一个讲究情趣,一个讲究实惠,没对错高低。这些快倒塌的房子是日军侵华的罪证,真应该好好保护起来,有人说这是耻辱,但不知耻何来勇呢,人家好的地方我们也该虚心学习,并不是捂住眼睛不看,这些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