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安慰都无效,只因你总爱说这3句话

事实有对错

但情绪没有对错

大家好,我是躺糖。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老生常谈,但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的话题——如何安慰别人?

恕我直言,很多人根本不懂怎么安慰别人,他们总会习惯性地犯三个错误,最后往往不仅没安慰到别人,还给对方心口补了一刀。

如果你不服气,不妨回忆一下,最近一次有朋友找你倾诉,你是如何安慰别人的,然后对照一下,你到底有没有说这三句话?

第一句:

“你想多了,事情没那么糟糕!”

要论安慰别人最常见的一句话:

“你想得太消极了,这样想是不对的!”

“你应该开心点,事情并没有这么糟”

“开心点啊,不要哭啦”

这三句话一定能排在前三名,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通过否定对方的消极情绪,达到安慰对方的目的。

但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些话不仅没用,反而会对对方造成巨大的杀伤。

原因很简单,你凭什么说别人的情绪“不对”?

在心理学上,我们从来不评价一个人的情绪是否“正确”,因为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哪怕在你看来,令对方不开心的事情再莫名其妙,但都真真切切地作用在他的身上。

如果他为一点小事发脾气,你可以说他处理情绪的方式不对,但他所受到的影响,却是千真万确的。

小时候,我很喜欢玩《游戏王》的纸牌,自己收藏了一大箱,里面有不少是自己攒下零用钱买下的珍贵卡片,有事没事就翻出来看看,心里就特别满足。

有一次,我把自己最珍贵的一盒卡片装进一个小袋子里,带回学校给同学们看,后来回家的时候,我把那个袋子落在了公交车上。

我现在依然记得,当时下车之后,发现自己两手空空,转身一看,那辆公交车已经远远开走,心里顿时明白过来,后背直冒冷汗的感觉。

我撒腿就跑,不顾自己背着笨重的书包,使尽全力往公交车的方向跑。但十岁出头的小孩,怎么可能跑得过公交车,我只能慢慢停下来,眼睁睁地看着公交车走远。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摆摊的大妈问我:“小朋友,你到底在跑什么啊?”

我一下子哭出声来,一边哭一边结结巴巴地解释,过了好一会才解释清楚,我说我的宝贝卡片都落在公交上了。

大妈一下子笑出声了:“不就是玩具吗?没了就让家人再买,别追了,很危险的。”

“不是这样的!”我很认真地反驳:“他们都是特别难买到的卡,都是我攒了很久才攒到的。”

大妈还是摇摇头,一边摇一边笑着说:“小孩子就是可爱,几张卡牌有什么好惦记的呢?”

对成年人来说,这只是几张卡片,但对一个小朋友来说,这就是他的全部。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大妈解释这一切,只能茫然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一步一步往家里走。

回到我们的主题,哪怕你再不理解对方的情绪,但一定要相信,对方所面临的痛苦、不甘、失落是真切无疑的。

不要去否认他的情绪,也不要反驳他说的所有话,静静地听就好了。

因为,事实是有对错的,但情绪是没有对错的,他来找你,说明他需要你,需要你的支持,需要你的认可,在他最脆弱的时候,请务必站在他的身边,坚定不移。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那样:

“若要在高耸的坚墙与以卵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永远会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

是的。不管那高墙多么的正当,那鸡蛋多么的咎由自取,我总是会站在鸡蛋那一边。就让其他人来决定是非,或许时间或是历史会下判断。”

第二句:

“别哭了好不好?”

这个错误,其实是上一个错误的细化,我们貌似很不能忍受对方悲伤,因此每次安慰别人,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说——“别哭了”、“开心一点吧”。

但问题是,为什么人家就不能哭了?

喜怒哀乐,悲伤本来就是情绪的一种,哪怕再令人痛苦,它也不是病理状态,而是人们在挫折面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反应。

难过就哭,开心就笑,愤怒就怒吼,这本来就是人的本能,正如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否定它,其实就是否定人类的天性。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在失去后,没有经历过哀伤,就会进入抑郁。”

如果能够体验悲伤,那过一段时间之后,人自然就会走出来。

在这个时候,悲伤反倒是宣泄情绪、抚平内心的一个办法,你不允许对方悲伤,就是不允许对方复原。

我们都说自己长大了,别动不动就哭鼻子。可我们都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第三句:

“我比你惨多了!”

曾经有一次,我在公司被人欺负了,一时想不开(对的,我为啥这么想不开?),就找了一位朋友吐槽,谁知我还没说几句,她就一脸哀伤地说:

“其实你很好了,我比你更惨!”

然后,她就开始不管不顾地说自己的事情,什么被领导为难、客户难伺候,平时上班经常加班还没加班费...

她那边越说越伤心,眼看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一下子慌了,赶紧安慰她:“对对对,这领导太操蛋了...你那同事太不地道了...”

好一阵哄,她的心情终于平复下来,但我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了,妈的明明是我不开心,为什么变成了我安慰你?

当别人找你倾诉,是希望你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关注他的情感

。你可以分享类似的经历,表达你感同身受,但千万不要把话题的中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用比惨来安慰对方,这是最蠢的行为。

一言蔽之

不要太自恋

讲完“不能做什么”,自然就该说“应该做什么”,很简单,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

在别人倾诉的时候,尽可能地询问更多的细节:

“告诉我发生什么了?”

“说说什么事这么困扰你?”

“说说你的顾虑。”

“说说看,这事怎么会这样呢?”

“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

......

但这些所谓的技巧,只在“术”的层面进行解释,根本治标不治本,从“道”的层面来解释,最本质的做法就是——不要太自恋。

不少人面对来求救的朋友,总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觉得朋友找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自己必须想尽办法让对方开心起来,不然就辜负了对方的一番期待。

因此,我们最爱做的,就是唠唠叨叨,长篇大论,希望自己能够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对方就能开心起来。

这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如果不做点什么,他们就觉得自己根本没在安慰对方,或者会觉得非常尴尬。

其实,真的没必要这样。

对方找你倾诉,诚然是信任你,但并不代表你一定就要做点什么,因为找你倾诉,并不代表对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大部分情况下,对方心里对自己该怎么做一清二楚,只是心里过不了这个坎,所以才想找人发泄发泄情绪;或者说心里就是不痛快,就是想找个地方说出来。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一个垃圾桶,静静地听他说话,把对方的情绪照单全收。

然而,这样的安慰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绝大部分人,也没法忍受对方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只把自己当做一个工具,一味地往自己身上倾卸负面情绪。

即便能忍受,你能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吗?

大多数人安慰别人,总会说“没什么事的,我知道你很难过,开心一点吧”。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心里想的恐怕是:

“你够了没有,你什么时候可以闭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