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人人都是孤獨症患者

如果你偶爾覺得自己格外孤獨,別害怕,其實每個人都一樣的。

堅強,且堅定的按照本心走下去吧,大膽的找尋自己的“朝聖路”,只要你願意繼續,就終可抵達遠方!

近年《孤獨經濟》報告顯示,61.47%的人平時會感覺孤獨;偶爾孤獨的人佔51.77%;經常孤獨的人佔27.22%;每天都會孤獨的人佔21.01%。

經濟高速發展背後,平凡生活的人似乎變得越來越孤獨,我們沒有多餘的表情和慾望,日復一日幹著相同的工作,不愛出門也不愛社交。“空巢青年”這個詞確實反映了當今社會年輕人的孤獨現狀——水果按個買,快遞寄公司,回家反鎖門,吃飯玩手機。

《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63.6%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的苦悶並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理解。除此之外,社會上對於他們的刻板成見也常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甚至,經《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調查顯示,73%的青年人通常每隔15分鐘至少看一次社交軟件,人們埋頭於手機裡的虛擬世界,而對真實的社會不聞不問。

大多數人通過靠網路“排解”孤獨的手段,讓自己暫時的脫離開現實的慘狀。這往往只能做到緩解的作用,就如同宿醉,一覺醒來問題還是要解決。

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驚慌,因為孤獨本身並沒有那麼可怕。

當別人忽略你時,不要傷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誰都不可能一直陪你。當你看到別人在笑,

不要以為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傷心,其實別人只是比你會掩飾。

不管如何否認,我們都沒有辦法逃避孤獨。孤獨是“個人與任何其他生命之間存在著的無法跨越的鴻溝”,它始終與我們同在。

與其躲避排斥,不如放開心情接受它,在外社交,和他人玩笑開心的時候盡情肆意。偶爾心裡冷清,獨自一個人感受孤獨時,也學會安排時間好好享受自我。

它不是你的敵人,一定情況下,反而是你艱苦奮鬥時的夥伴,能陪你找到更好的自己。

周國平先生的《論孤獨》節選:

1

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獨中成長和衰老的,你的每一個生命年代僅僅屬於你,你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你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2

孤獨和喧囂都難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

3

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4

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 當然前提是:如果孤獨是可以學會的話。

5

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有越強烈的孤獨感。在內在豐盈的襯照下,方見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諳孤獨也許正意味著內在的貧乏。

6

孤獨與創造,孰為因果?也許是互為因果。一個疏於交往的人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人專注於創造也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遠。

7

一般而論,人的天性是不願忍受長期的孤獨的,長期的孤獨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獨中,例如牢獄和疾病之災,有的人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強制的孤獨不只是造成了一種必要,迫使人把被壓抑的精力投於創作,而且我相信,由於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的,而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條件。

不過,對於大多數天才來說,他們之陷於孤獨不是因為外在的強制,而是由於自身的氣質。

8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面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

9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們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無人理解,因為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於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著時就成了被人群遺棄的孤魂。

10

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無聊是喜劇性的,孤獨是悲劇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無聊屬於生物性的人,寂寞屬於社會性的人,孤獨屬於形而上的人。

11

孤獨者必不合時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為時髦,包括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