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不及格?豆瓣,你才不及格!”

今儿,聊聊一些最近《流浪地球》所引发的风波。

事情大体上是这样子的:

一部分豆瓣大V在流浪地球放映后给予了一星的低分评价(网传是收了费后改的一星),紧接着一篇爽文刷爆全网,即左丘失明的《流浪地球:不及格》,之后,众多的反对派去各大应用商店给豆瓣APP恶意刷差评,报复性地打一星。

后来我回过神来有思考了一下,我要谢谢以上所有参与到这场纯粹“吃饱了没事”的网络斗争中的人。

是的,没听错,我真心实意地谢谢他们,为什么?我是替中国科幻电影,乃至中国电影事业感谢他们。

你们这一吵吵,无论是把这部电影黑到体无完肤的,还是把这部电影吹上天的,无论怎么样,话题性上来了,热度仿佛做了火箭,票房一路高歌,吴京也马上要成为仅凭借两部电影就成为百亿先生的人。

关键点来了,资本向来只认流量不认观点,黑猫白猫,能挣钱的就是好电影,这下子科幻片类型片市场肯定一时间涌进好大一笔热钱涌进去,势必助力了科幻类型片市场的发展。

《流浪地球》在拍摄时期其实早就步履维艰。

为什么?

没人能相信中国能够拍得好科幻,网传原本万达的投资没能够谈拢,最后万达拿原本投资《流浪地球》的资金转投吴秀波主演的《情圣2》,没想到遇上了黑天鹅(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资本情愿投资《情圣2》这样的电影,也不愿投资小破球。你让中国的投资方在春节档去投资一部国产科幻,其中艰难,可想而知。

投资!别走!

而科幻类型片更不比其他,每一个特效,每一帧都可以说是用钱砸出来的。

在《流浪地球》中戏份重要的吴京,实际上是零片酬客串出演,最后剧组资金吃紧,吴京自掏腰包参与了《流浪地球》项目。

据网络上的说法,吴京的投资额达到6000万元,算是带资进组倒贴钱,吴京到底演技如何先表下不谈,两次电影投资真的是押对宝了,绝对是演员里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了。

说回那些刷差评,在网络上进行不友善互动的人,我想对他们说一句话:牛逼的人都在创造,装逼的人还在比较。

我来妄加揣测一下网络上那些戾气很重的评论背后的心理:

第一种可能就是所谓的战狼PTSD患者,关于什么是战狼PTSD:

具体症状如图所示:

对于这类人,我想说的是:

喜欢流浪地球的当然要去流浪地球,因为真的很好看,不喜欢吴京的那更要去看流浪地球了,因为吴京最后爆炸了!

我明白他们的心理:厌恶影视娱乐活动与爱国教育捆绑在一起,但这部电影里面,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到任何煽动民粹的做法与举动。

第二种人,非专业装专业的影评人,“众人皆醉我独醒”派。

此派人士常年横行于知乎豆瓣,祸害众多论坛风评,言必蒙太奇,文必新浪潮,时不时抛出来一大堆意义不明的专业词汇和佶屈聱牙的导演或者艺术流派,干货没有,牛逼一堆。

对他们我想说:

可以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其结果必然是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这种人你要是对他提个什么反对意见,必然会被回应不过是酸其学识,无其经历,算不上什么文人却犯了“文人相轻”之病。

正好我搁这一边码字一边听相声呢,是郭德纲的《你要高雅》:

郭:有人说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说听交响乐高雅,听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

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嘴儿吧。

相声里面还提到了所谓的咖啡大蒜论:

起源于深受上海人欢迎的周立波说拒绝和郭德纲同台,说是地域文化有“大蒜”和“咖啡”之别。

“吃大蒜只管自己吃得香,不管别人闻得臭;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吞下,把芳香洒向人间”,以此讽刺郭德纲。

想必这帮子高雅人士是“只许自个儿喝咖啡,不许百姓嚼大蒜”,我当然我所批评的是那帮子虚伪的文艺青年,所谓文艺青年,本来挺美好的一词汇,就被这帮子家伙给污名化了。

我们看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其所代表的的逼格。

当然看过好的电影并且能够欣赏那些优秀的作品,证明审美水平在那,但千万别舍本逐末,为了高雅而高雅,不要去参加那些“竞相瞧不起人,占领逼格制高点”的比赛,因为作品的牛逼和你其实没多少关系。

以我为数不多的人生经验看,一个人越不了解什么东西越喜欢拿它逞一时口快遮掩自己的无知,越是厉害的人物往往越谦逊。

我一直以来特别喜欢和菜头一句话:即便今天喝上了勃垦地的酒,也没必要为当年喝流水线上的可乐而羞愧吧。

第三种人,所谓硬核科幻迷和原著党。

我高中的时候是很喜欢刘慈欣的,把当时能在书店里面买到的刘慈欣的作品都看完了。当然也包括《流浪地球》,中篇小说,不算长,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半个小时准读完了。

首先我得承认,电影和小说的区别真的很大,但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改动。

因为看过原著的话你就会知道原著的世界观是非常宏大的,时间线跨度是非常长的,很难在大荧幕上进行完全展现,所以我对于导演郭帆着重展现逃离木心引力的安排还是很满意的,而且,上面写的监制刘慈欣,人刘慈欣都同意了轮得到你来反对么。

还有一些民科(民间科学家)说设定不合理,地球早爆炸,一点不硬核。

你行你上,说什么人诺兰拍《星际穿越》的时候找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过来。其实我们也不差,请了中科院的教授讨论了影片中的科学设定的合理性。

所谓科幻,就是科学幻想,在已知的科学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对未来进行预测和想象,对大众来说也能够起到科普作用。

我二刷的时候带了个小孩子一起去的,对她来说,知道个“引力弹弓”、“木星大气绝大多数由氢气构成”这种简单的科普,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说不定在她心中就埋下了科学的种子,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一味追求硬核,太多的作品可以供你去探索,我们公众号就写过好几篇科幻佳作。

其实说到底,我作为一个科幻迷,加上一个电影爱好者,当然希望科幻电影类型片能够在中国土壤茁壮成长起来。

如今我们拥有了刘慈欣,韩松等等一批世界级的科幻作家,也有了郭帆导演这样踏踏实实拍电影,愿意去拍科幻片的好导演,我希望大家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鼓励支持。

二刷的我,当然也看见了很多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去讨论的是电影本身,或者是里面的科学名词,或者是原著与小说的对比,或者是一些趣味的科普,而不是动不动就拉帮结派,上纲上线,划清界限,制造对立。

每一部电影,只要有较高的完成度我都是怀揣些许敬畏之心去看的。

因为我不是内容的创造者——从未参与任何影视创作,我只是万千内容的享受者之一,好好地看看电影,品品生活,对我而言只是生活中比较轻松自在的事情,至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观点各异,我是管不大着的。

以往的文章都是去介绍电影,这次单独聊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难免有所偏见还请各位多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