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又多一处老重庆地标 “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昨开门迎客


图书馆里的抗战丛书。

图书馆馆藏的徽章及印章。

游客在图书馆里看书。

1月22日,重庆图书馆两江国际影视城分馆(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正式开门迎客。 上游新闻记者 高科 摄

1937年就落成、上演过《保卫卢沟桥》等无数抗战剧目的国泰大戏院,原《中央日报》旧址,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民权路……几乎复刻出了一个老重庆的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的街头又多了一个战时首都的地标:“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昨日下午,重庆图书馆两江国际影视城分馆(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正式开门迎客。

占地面积逾1100平方米,超过2000册、近半为民国历史题材的图书,即日起前往两江国际影视城游玩的游客和两江新区龙兴片区的居民均可免费借阅。“我们希望通过它让市民了解更多重庆图书馆的前世今生,同时也更好地推广全民阅读。”开馆仪式上,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这样说道。

藏书偏向民国、抗战文化

22日下午正式开馆迎客的重庆图书馆两江国际影视城分馆(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位置并不难找——进入两江国际影视城后,沿着正对“解放碑”的主街一直往前走,看到“庆祝同盟国胜利”牌坊时就到了。

白色的楼体上几个黑色大字“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显得格外醒目。正对大门的左侧贴着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内密密麻麻藏书的实景海报,右侧则是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旧址的简介和馆藏的民国知名期刊《良友》杂志的介绍。

在馆内,记者看到,除了可供游客、市民借阅的固定藏书,满满一壁的书架中还通过海报等展示了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馆藏的部分珍贵文献等。在海报上记者就看到,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珍藏的古籍:明万历刻本《华阳国志十二卷》、明嘉靖28年(1549年)刻本《后汉书九十卷》等。

据介绍,两江国际影视城内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去年6月就开始筹划,8月下旬开始试运营。“我们设立这个分馆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图书馆开进景区,实现文化、旅游的融合。”在开馆仪式上,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告诉记者,分馆复原了部分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的场景,这一方面是为了配合两江国际影视城战时首都重庆的风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文化资源、符号能借旅游的载体进行宣传。

在馆内,记者发现,民国题材、尤其是讲述抗战大后方文化的图书的确在书架上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任竞表示,该分馆也弥补了两江新区龙兴周边居民借阅图书不便的缺憾。“这对推广全民阅读意义重大。”

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是重图的根

为何将重庆图书馆两江国际影视城分馆命名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任竞解释,这除了有配合两江国际影视城复刻老重庆景区打造的需要,也因为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和现在的重庆图书馆关系密切,“可以说,它是现在重图的‘根’。”

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的历史要追溯到1946年。为纪念去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筹设罗斯福图书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蒋介石明令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设于战时首都重庆。具体馆址就在两路口,现在的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处。

据介绍,“国立罗斯福图书馆”1947年5月1日对重庆市民试开放。至1947年底,该馆累计接待阅读人数多达176462人。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更名为“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1955年5月,原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原重庆市人民图书馆和原重庆市北碚区图书馆合并,组成了“重庆市图书馆”。

“其实直到现在重庆图书馆都是国家特批的有两块牌子的图书馆:一是重庆图书馆,还有就是罗斯福图书馆。”任竞介绍,两路口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旧址细心的市民应该也不陌生,过去它已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此外,任竞还透露,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旧址目前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开建,完成搬迁后,旧址也将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规格重新整修,变成向市民开放的集阅览、参观、文保为一体的文化设施。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