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取益州,龐統提出上中下三計,為何劉備要用中計呢?

sofersong


其實,並不是劉備要用龐統的中策,而是龐統故意要劉備選中策。三國時期的謀士都是心理學大師,善於捕捉他人的人性弱點。劉備取益州時,龐統沒有直接給他獻中策,而是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這就是因為龐統估計劉備必然會選中策。而上、下策只是為了襯托中策,讓劉備下定決心的陪襯而已。

先說龐統為劉備獻了哪三策。



上策相對最冒險,下策最消極。都沒有可操作性。

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年)十二月,劉備率三萬荊州兵在劉璋地盤上屯駐了一年,一切糧草軍需都要靠劉璋供應。龐統認為不能再猶豫不決了,否則荊州一旦有失,而劉璋又乘機卡斷我們的退路,那麼就危險了。於是龐統對劉備說,我現在有三策,主公你看著選擇。

上策是挑選精兵星夜偷襲成都,乘劉璋還沒有什麼防備,我們一舉奪取益州。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三國志·龐統傳》



下策是別冒險,直接回荊州,以後再找機會緩圖益州。

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三國志·龐統傳》

龐統的上、下計,雖然他說一個叫上計,一個叫下計,但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隻說了一句話,沒有任何可操作性。

比如說上計,他說偷襲成都。可是他又說了兩個前提:“璋既不武”和“素無預備”。這兩個前提本身就非常的扯蛋。

後來劉備在實圍攻成都時,發現劉璋並非不武之人,成都也並非素無預備。劉備和劉璋的戰爭打了一年多,劉璋在連吃敗仗,兵源後勤消耗不少後,成都城中仍然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足以支以一年。因此也就可想而知,如果劉備當時選了不靠譜上策,必然是個大坑,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再比如說下計,龐統讓劉備先回荊州,以後再緩圖益州。可啥時候再來,龐統沒說。這等於就是讓劉備放棄奪益州,讓劉備白白的浪費在益州的這一年的所有努力。

因此,這種所謂的上、下計,說了就跟沒說一樣,劉備必然不會選。



中策——有實際的操作建議,也最符合劉備當時的心裡預期。

相比於上、下兩計,中策實際上是最有可操作性的計策。

龐統對劉備說,楊懷和高沛是蜀中名將,他們兩人各仗強兵,據守關頭,是我們奪取益州的絆腳石。如果我們要跟劉璋翻臉,必須要先除掉他們兩個。首先主公你寫一封信給劉璋,就說荊州有難,要回荊州。劉璋看了信後,必然會讓沿途的官員送別我們。然後我們路過楊懷和高沛的轄區時,乘機將兩人拿下,接著吞併他們的部隊。到那時,我們再圍攻成都,益州必然可得。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三國志·龐統傳》

龐統的上、下兩策都只是一句話,沒有什麼具體的操作意見。而中策最為詳細,有具體的操作建議。

所以從這個中策可以看出,龐統本人其實也是最青睞於中策。並且他早就料定劉備也必然會選中策。

龐統為何不直接向劉備建議中策,而是先說三策,讓劉備做選擇呢?

其實龐統的這個獻計的技巧,就涉及到心理學的範疇了。我們仔細的想想,可以發現這個上中下三策,實際上就是一個從急到緩取益州的變化。

上策最著急——恨不得馬上取益州。

下策最不急——幾乎是不取益州了。

中策最合理——有具體的操作意見。

劉備在聽了這三計後,也隱隱約約的察覺到龐統的真正意思:要麼就取益州,要麼就趕緊回去,磨磨蹭蹭的,必然會死在這裡!趕緊拿主意吧。

劉備不是冒進之人,所以他不會選上策。同時劉備也已經五十多歲了,沒有時間再搞什麼緩緩圖之了,所以劉備也不會選下策。最終劉備選了中策,後來也成功的拿下了益州。

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三國志·龐統傳》



總結:劉備剛進入益州時,龐統就勸他儘快殺掉劉璋,奪取益州。但是劉備顧及名聲一直不敢下手,最後拖了一年時間,早已經錯過了謀取益州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龐統對他獻計獻策,其實就是催促劉備,不要磨磨蹭蹭了,趕緊拿主意。而上計和下計又都沒有可行性,唯獨中計有具體的建議。

龐統的這一獻計獻策,其實就是典型的心理學理論。他抓住了劉備想奪益州,但又怕別人罵他的心理弱點。所以給出三計,讓劉備有一個心理接受過程。

這就好比咱們去街上買東西,一千塊錢覺得太貴了,一百塊錢又覺得太次了,五百塊錢的不高不低,最符合心理預期。但是如果直接買五百塊錢,又有點下不起手。只有通過和一千塊錢和一百塊錢的對比之後,才覺得五百塊錢是最有性價比的。


同理,龐統提三個的三計,其實就是想讓劉備接受中策。可直接提,劉備就會猶豫,有沒有更好的?要不要考慮一下?龐統提了三個,劉備馬上就覺得上策太急,下策又太緩了。中策太棒了!最終選中策,也就順理成章了。


Mer86


龐統獻上中下三計這件事,演義和史書都存在。211年,劉璋張魯因繼位之事反目,益州內亂不止,劉璋派人到朝廷進貢也受到曹操怠慢,並得知曹操有進川之心,張惶失措的劉璋聽從張松的建議,向剛打敗曹操取得荊南的劉備求助,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對付張魯兼防曹操,在內應法正謀士諸葛亮龐統的籌劃下,劉備留下諸葛亮和關羽等守荊州,自己帶領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二劉涪城相會,都是久仰大名,又同是劉氏宗親,聚會歡談一見如故。鳳雛龐統這時便向劉備獻計了,要當機立斷,就在宴席上拿下殺死劉璋,不傷兵卒,一舉可定益州。(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龐統第一計就和劉備的理念衝突,劉備當然不同意,說剛來到人家的國家,無恩義無信用就殺人,不可。龐統擅用奇計,有時操之過急,沒有實行過,很難說此計成功率有多高。而演義就把它推進了一步,仿劉項鴻門宴故事,在宴席上,龐統叫來魏延讓他筵前舞劍,尋機席上殺死劉璋,這就有點失計了,然後引出蜀將對峙。

劉璋見到劉備後非常滿意,給獻帝上表推薦劉備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既然請人做事,自己得給點報酬,就配給劉備一些士兵,總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劉備率軍來到葭萌關,就在此駐紮下來,名為戰爭前期準備並尋找機會,其實以葭萌為據點,禮賢下士,大施仁政,廣收蜀人之心,以劉備的個人魅力,不久遠近知名,聲望卓著,張魯也不敢輕易動兵。


經營了近一年,眼見人心漸附,曹操又有虎視荊州之心,劉備與龐統相議怎麼辦,龐統獻出上中下三計,上計是挑選精兵良將,星夜兼程直襲成都,擒賊先擒王,乘劉璋無防備容易得手,一舉佔領益州。中計是誘殺白水軍將領楊懷高沛,佔據涪水關,再取成都。第三計是退回白帝城,駐在荊州蜀地交界,再圖良策。劉備認為中計不疾不徐,適合,行計之前,給劉璋寫了一封信,就說荊州危急,需要臨時回去處理,請相助點糧草軍士。由此引出張松事發被殺,劉璋戒備,只發給老殘弱兵,劉備發怒,二劉翻臉。(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龐統是合格的謀士,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主要尋求穩準快解決問題,而劉備是君主,既要看到現在得益,也要看到以後的發展,擒賊先擒王雖見效快,但後果嚴重,而穩紮穩打的好處,是以優勢實力吞食對方,把對手逼入死局。所謂的上計,放在弱勢取強勢時可行,而其時,劉備已收益州人心,優勢在他這邊,不必行險,上計縱然成功,以後益州不服的人依然不少,後續必須有政治大清洗,若如此,不如用中計,在戰爭中清掉反對者又扎穩基本盤。


南方鵬


因為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根本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入川稱王,劉備的關注點始終在中原和北方,因為這裡才是東漢的統治中心。但是,劉備在中原是一路被攆著走的,最後被趕入荊州,曹操也隨之統一了中原。此時,劉備已經不知道何去何從了,直到遇到諸葛亮,才明白過來,荊州和益州都可以作為根據地。但是,此時劉備駐守在新野,和益州距離有點遠,就算要謀取,也是荊州先呀。



赤壁之戰後,就是劉備借荊州了,忙著爭奪荊州的控制權和名義權,哪裡有空顧得上入主益州之事。甚至,孫權方面對益州劉璋的關注度都超過劉備,比如周瑜在奪取了江陵後,下一步就是謀取益州了。於是,周瑜親自到京口見孫權,說讓他和魯肅殺入蜀中,並了張魯,然後再留魯肅治理,周瑜回防荊州之策。周瑜的計劃,前提就是早知道劉璋闇弱無能,不能馭下,可以圖之,這可是發生在劉璋請劉備入蜀之前。孫權也同意了周瑜的計劃,可惜,臨出發時,周瑜病發而亡。周瑜一死,不代表孫權就放棄染指巴蜀。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孫權派使者來告訴劉備,打算一起謀取巴蜀。荊州從事殷觀勸劉備,吳終不可能越荊州而取蜀,不如藉口新郡未平,拒絕孫權。而《三國志》注引《魏晉春秋》記載更激烈,孫權告訴劉備說張魯米賊,劉璋不武,益州落入曹操之手,荊州危險呀。所以,孫權要取蜀討璋,於是派孫瑜率領進入夏口,做出了入蜀的姿態。劉備方面,讓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守南郡,劉備自駐孱陵,扼守了從荊州入蜀之路。孫權雖然是想奪取益州,但是人家說的話並沒錯,曹操果然先劉備一步奪取漢中,讓劉備軍事被動。




造成這種結果,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劉備先前對益州關注不夠,直到張松送上益州地圖,法正,孟達聯謀,劉璋請劉備,劉備才慢吞吞的入蜀。說難聽點,就差劉璋沒親自把劉備扶上益州之主的寶座了。所以,劉備不敢選上策,怕益州人民反對,結果呢?看看李嚴,吳懿等人,以及劉璋等人就知道了。第二,劉備是皇室之後,凡事又講仁義,前不敢攻劉琮於襄陽,後自然更不敢偷襲劉璋之成都。大飛熊在別篇分析過,蜀漢早一日奪取漢中,大概率不會出現因人才磨合問題,導致關羽北伐無援的失敗。所以,劉備白白浪費了時機,讓未來的蜀漢徹底陷入一連串被動的境地。


大飛熊騎士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而三國又是如此的亂,所以湧現出來的各方英雄,也是不計其數。在這個群雄並起的舞臺上,劉備最終能夠脫穎而出,離不開他手下的能人將士,劉備武有關張趙,全部都是萬人敵的猛將;文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被人尊稱為三國第一謀士,而龐統又與之齊名,足以見得龐統的才能。


龐統在成為劉備麾下的謀士之後,享受著和諸葛亮相同的待遇,同拜為軍事中郎將。後來,龐統追隨劉備入川,在劉備與劉璋決裂的時候,龐統為劉備獻上了三條計策,分別為上計、中計、下計。按理說上計最為精妙,但是劉備為什麼退而求其次,最後選擇了中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也揭示了劉備的野心。

劉備當時一直寄人籬下,更是被曹操多次洗刷,想要成大業的劉備只能廣納賢士,來輔佐自己共同創業。在獲得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舉薦之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就提出一系列的戰略構想和戰略目標,其中益州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時劉備的實力最為弱小,因為南邊有孫權虎視眈眈,北邊有曹操伺機而動,當時的劉備無力與之抗衡,只能需選擇相對較弱的劉璋。

劉璋的勢力相比較而言很弱,而且巴蜀是天府之國,並且易守難攻,如果能夠得到巴蜀的話,可以和荊州襄州遙相呼應,所以劉備與劉璋決裂是必然的。在與劉璋決裂之後,劉備的境地非常的尷尬,因為他南下就要面對劉璋,北上則要面對張魯,而且距離荊州又很遠,調兵遣將根本就來不及。就在這種時候,龐統發揮了他的作用,他向劉備貢獻了上中下三計。

上計就是選擇一些精兵,然後快馬加鞭的連夜趕路,去偷襲劉璋。劉璋向來沒有什麼真才學,而且這樣的突襲他是沒有什麼準備的,所以一旦大軍到達之後,就可以一舉獲得勝利。中計就是先擒拿楊懷和高沛兩人,奪取軍權並且拿下城池,然後正面南下再去攻打成都。下計就是劉備先退守到白帝城,然後連接荊州,慢慢的拿下劉璋。

那麼劉備為何會選擇中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上計看上去效果最好,但是對於劉備來說這太急了,有著很大的冒險成分。而下計有過於緩慢,劉備想要拿下益州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所以也被劉備排除了。而中計不僅速度適中,而且也滿足劉備從政治角度的做法,楊懷和高沛是益州集團的頑固分子,把他們除掉的話既可以免除後患,又可以威懾別人。除此之外,還能夠達到兼併其他部隊,壯大自己實力的目的,並且為自己調兵遣將爭取了時間。

所以無論是從戰略角度,還是穩妥程度來說,中計才是最適合劉備的,而這一點也揭示了劉備的野心。劉備雖然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但是他最終的目的就是稱王稱帝,他此時是急不得也慢不得,因為太急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太慢可能錯失了良機,所以只能選擇不急不緩的中計了。


佑子侃史


公元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對付張魯,結果劉備入川后在漢中前線修整了半年多時間,一直沒有進攻過張魯。

直到有一天,曹操大舉進攻淮南,孫權請求劉備援助。劉備終於發現,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了。因為,曹操和孫權現在開戰,意味著劉備奪取益州時,曹操和孫權趁火打劫的可能性會非常小。在這種背景下,劉備決定出兵奪取益州。

當時軍師龐統就告訴劉備有上中下三策。總而言之,你看哪種選擇比較合適,咱們就按哪種選擇展開行動。

龐統的上策,是假借回師援助孫權的機會,直奔成都,一舉把成都攻破。

中策,就是劉備把自己節制的益州高級將領擊殺,接管相關軍隊,然後開始穩紮穩打奪取益州。

下策,則是率軍退出益州,然後從長計議,總而言之,繼續想辦法收攏益州實力派的人心。反正張魯還沒有消滅,只要益州實力派願意和劉備合作,劉備再次入川,也不是什麼難事。



對於龐統的這三條計策,劉備覺得上策太冒險。因為,率領一支孤軍直奔成都,能不能攻克成都,顯然是個未知數。更重要的是,這種打法太過孤注一擲,稍微有點意外發生,很容易進退失據而全軍覆沒。

至於下策,自然又太過保守。因為,這樣拖延下去,等曹操、孫權緩過勁來,劉備再想去奪取益州,就是來自曹操和孫權方面的壓力,就足以讓劉備縮手縮腳。

所以,劉備選擇了中策。總而言之,先把眼前的實惠撈到手再說,換句話說,趁大家對劉備還沒有防備的時候,先用詐殺掉前來協助自己的益州將領,把他們的軍隊收編過來,再穩紮穩打奪取益州。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就告訴劉璋自己要先率軍回荊州策應孫權,否則等曹操打敗孫權,就有可能席捲整個南方。當然,為讓大家都相信他是真的要回荊州,劉備又做了很多迷惑大家的計策。

從結果來看,這些計策顯然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張松是劉備的盟友,而且以智謀見長,按理說,他並不是一個容易被騙的人。但是,張松竟然也相信劉備要撤軍,並且一時急得要死要活,以至於被殺害。

既然如此,劉璋和他的高級將領因此受騙,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所以,當劉備召見楊懷、高沛等益州高級將領,宣佈自己要離開益州時,楊懷、高沛聽到這個消息,那是驚又喜。因為,總算把劉備這個瘟神要送走了。

但是,他們見到劉備後,劉備一通斥責之後,直接把他們全殺了。然後,宣佈接管他們麾下的益州軍隊。 自此,劉備奪取益州的戰爭,終於拉開序幕。而此時,距劉備進入益州,已整整一年時間。


我是趙帥鍋


劉備取益州,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構想和戰略目標。劉備的發展空間是極其狹小的,北有曹操,南據孫權,都無力與之抗衡,只有巴蜀劉璋闇弱,並有天府之國,山川險峻,圖之則可以進可攻,退可守,並於荊襄互為呼應。所以益州對劉備的完成大業是重之又重。

劉備在與劉璋正式翻臉後,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北上是張魯,南下要面對劉璋集團。調兵遣將又和荊州相距太遠,劉備夾在中間,很難受。

此時,龐統獻出了三策。上策,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中策,將軍擒拿楊懷,高沛,奪取軍權,徑取城池,正面南下攻打成都。下策,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

此三策,對劉來說,上策太急,冒險成分太大。下策又太緩,對急於拿下益州,成鼎足之勢的劉備來說也不可取。而且這三策也是在軍事角度的排序。劉備最終選擇中策則也有政治角度的考慮,中策不急不緩,而且楊懷,高沛屬於益州集團的死硬分子,除之,既可以消除隱患,且可以對其他強硬派造成心裡震懾。還能兼併各地的部隊,削弱劉璋的力量,壯大他的實力,並且給自己調遣諸葛亮,張飛 ,趙雲入川,穩固荊州的佈防,爭取了時間。

所以最終才三分天下,終有其一。


包裝領頭羊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率軍進攻漢中張魯。這個消息傳到益州(今四川)後,州牧劉璋部下別駕張松對他說:“漢中是西川門戶。倘若曹操佔據了漢中,取西川就猶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了 。況且蜀中諸將並不完全聽您轄制,像龐羲、李異等人,都是靠不住的。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您的同宗 ,善於用兵,又和曹操是冤家對頭,不如招他來,讓他去攻取漢中,如此,有他在前面擋著,曹操就不足慮了”。劉璋聽後頗以為然,就派屬吏法正帶四千兵去迎接劉備。

彼時,漢中張魯不聽劉璋的號令,還與其為敵。劉璋的意思,大概是要把漢中送給劉備,讓他在那裡替自己抵禦曹操,劉備與曹操矛盾頗深,他是不會輕易投降的,有他替自己把著北大門,西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如此看來,劉璋如意算盤打得很精。

然而“洪洞縣裡無好人”,深諳權謀的梟雄劉備進益州後能否完全聽命於自己呢?劉璋卻沒有考慮得那麼周全。

張松、法正在劉璋手下均不得意,對其怨氣沖天,都是些不惜賣主求榮的人,法正到荊州後,就極力攛掇劉備謀奪益州。劉備聽後,正中下懷,便跟著法正沿江西上,準備入川。

行到涪州(今四川綿陽),劉璋已經在此恭候。還借給他許多兵馬,贈予其糧餉物資,請他率領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境內)的守軍往北進攻漢中張魯。

此時的劉備麾下已有三萬兵馬,他卻不立即進攻張魯,而是屯紮在葭萌關(今四川昭化境內),對劉璋部將大施恩惠,以收買益州人心。


當劉備和劉璋在涪州相會時,張松、法正和劉備的謀士龐統(字士元,號鳳雛)都勸他在接風宴上襲殺劉璋,全取益州。劉備卻考慮的更深一層:殺劉璋容易,但如此倉猝行事,益州軍民怎會心服呢?所以他沒有采納這三人的建議。

曹操本來計劃親自率軍西攻張魯,正在緊張的做著戰前準備之時,西涼軍閥韓遂、馬超突然舉兵反叛。曹操率軍西征,不久就擊潰了韓、馬,平息了西涼之亂,然而卻耽擱了進攻張魯、襲奪漢中之事。

到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曹操又統大軍去攻擊江東孫權。劉備乘機對劉璋說:“曹軍東征,江東危矣!孫權派人前來求援,我和他本是盟友,唇齒相依,救他就是自救。況且關羽在江陵 一線和曹將樂進對峙,如果不去救援,關羽失敗,益州就會立刻受到曹軍的威脅”。

他請求劉璋再借一萬兵馬,和一批軍資器械,以便東還回援荊州。他還給劉璋分析說,張魯只能據守漢中,絕無進攻益州的實力和膽量,不足為慮。劉璋撥給他四千軍士,糧餉軍械減半撥付。劉備不過是藉機恫嚇劉璋罷了,再以此向他索取兵馬物資,並不是要真的要率軍東歸,張松卻沉不住氣了,他去信催促劉備,說大事眼見可成,卻為何舍之離去?

張松的兄長張肅,見弟弟私通劉備,引狼入室,怕他連累家族,便向劉璋檢舉揭發了張松的圖謀。

劉璋大怒,捉拿並處死了張松。他還傳令給各關守將,嚴禁他們和劉備私相往來。

劉備就藉機佯裝動怒。 他不再藏著、掖著,準備公開奪取益州。謀士龐統給他獻上三條計策:上策是暗中挑選精兵,直搗成都。中策是假裝真的要率軍東返,待白水關守將楊懷、高霈前來餞行時,將其一舉擒拿,再兼併其軍,事成後再行往攻成都。下策是退軍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北),會和荊州人馬,再相機而動,謀奪全川。

劉備仔細斟酌,覺得龐統所出上策還是和當初勸他在涪縣盟會時攻殺劉璋是一樣的,解決劉璋固然容易,但益州軍民必然不服,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後果不得不考慮啊。上策解決問題雖快,但容易節外生枝,恐生更大變故;至於下策,退軍白帝城,把已經入川的機會放棄了,就等於放棄了奪益州的主動權,基本可以不考慮;所以最後劉備採納了龐統提出的中策。

他假裝要率軍東還,白水關守將楊懷、高霈聞訊果然前來送行,他倆一到,立刻就被拘押了起來。

劉備迅速進入白水關,把關內守軍都收編了,他將白水關將士們的眷屬都扣為人質,然後揮軍佔據涪縣。劉璋派大軍前來討伐,不是被劉備擊敗就是歸降於他。

劉備乘勢圍攻雒州(今四川廣漢),雒州守將是劉璋之子劉循,因利害關係,他拼死堅守,劉備久攻不克,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天才攻破此城,整整攻了一年才下。雒州一失,成都無險可守,劉備就揮兵進圍成都。劉璋見劉備大兵壓境,自己手中已經沒有援兵可調了,他據守了數十天,自知無力抵禦,就開城投降了。於是劉備就取得了益州全境,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定下的戰略計劃,基本實現了一半。值得一提的是,謀略奇才龐統在攻雒城時中流矢身亡,年僅36歲。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其實,無論是劉備還是龐統,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整個劉備謀取天下的一個戰略大綱,所以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備跟龐統心裡都明白,但是有一條必須要注意的就是劉備此時是在漢中和益州之間的地盤,但是這個時候劉備的老家在荊州,這就註定了劉備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夠把這件事情拖的時間太長,拖得時間太長。第一,劉章有防範劉璋在最後防守成都的時候,黃權跟他說城中有精兵3萬,糧草可支,一年,這是由於劉備長期在一週地區作戰兵力朝成都方向收縮以後才出現的這個情況。

如果劉備長期在益州地區作戰,面臨情況第一曹操反應過來第二孫權反應過來,第三張魯反應過來,那時間拖得一長,變數變大了。對於劉備來講,他是最不利的那個,所以對於龐統提出的下冊劉備根本就沒考慮過,回到荊州再慢慢發展,那等於就是告訴孫權跟曹操我在攻打益州,趕緊過來打我,我後防空虛!

如果說一開始劉備就直接直襲成都,這樣的話,劉備是否會規避掉這個情況呢?很有可能!為什麼我們去看一下。後來鄧艾奇襲成都這一條路線,以後成都留下來多少兵力多少糧草?綿竹一戰,蜀軍敗退以後,基本上就無兵可用的一種情況!而且這個時候劉璋手底下還有一個張松給劉備做內應,此時對於劉備來講,找一條優秀的路線,甚至半路上糧草都能夠讓張鬆解決了。

但是劉備對於龐統的第一條,也就是上策,表示不想用,你就會問了,這是一條最快的路,同時也是最容易規避掉風險的一條路,為什麼劉備不用呢?

劉備這一輩子最大的財富不是說諸葛亮,張飛,關羽等等之流,而是說他這個漢室宗親的名號,也就是他的稱號的那三個字。劉皇叔。

正是憑藉的劉皇叔這三個字,劉備走到哪裡都會得到民眾的歡迎,還有最後在赤壁之戰前,憑藉這三個字才讓孫權坐下來跟他談判,有這三個字,孫權看得上你那一兩萬人吶,看不上!

劉章也是漢室宗親,而且是得到官方的確認的,並不是說像你劉備一樣半路出家的,這個時候你對準官方的你的同族出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是什麼意思?而且還是不聲不響,一聲不吭的直接動手,你這什麼意思?你敢對這些漢室宗親動手,那你是不是跟漢室皇親宣戰?那你這個劉皇叔的身份是不是就是一個擺設?

這一條路,也就是龐統提出的上冊可以選,而且成功概率特別大,但是選了以後,你這一輩子,你這臉皮就得撕下來了,這就好比好多噴子一直說我不是噴子,為什麼他就是不想撕下他那張臉皮,撕下他這張臉皮,他真成了噴子,他就什麼都不是了。

所以劉備告訴龐統,上策我不選太激進了,激進是由於我會過快地撕下我這張臉皮,我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下冊我不選這太慢了,我等於就是把自己的弱點告訴其他人了,所以我選中策,一方面可以緩一緩,讓我心情稍微平復一下,讓我好好的想想到底該怎麼做。另一個方面,這條策略也比較平穩,也比較穩妥。


漩渦鳴人yy


公元211年曹操準備徵張魯,實際上是打馬超。於是張松等人建議劉璋請劉備入蜀,讓劉備去打漢中張魯。有劉備在漢中擋住曹操,蜀中就平安了。於是劉備率大約三萬人入蜀。三國志: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劉璋親自到涪城迎接劉備。這時龐統建議在宴席時幹掉劉璋。劉備不同意: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我認為是對的,就算幹掉劉璋。蜀中人心也是不服的。再者劉璋不是一個人來的。據三國志:璋率步騎三萬餘人。



劉璋劉備會面後,吹了一百多天的水。劉璋給了很多物資和一些人馬給劉備,讓他去打張魯。據三國志: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但是劉備率軍到葭萌就止步不前了。據三國志: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就是說劉備在那裡收蜀中人心。一待就待了差不多一年。因為劉備根本不是真心助劉璋打張魯的,是為奪蜀地來的。之所以這麼久沒有動手。1初入蜀地,恩信未著2師出無名



公元212年十月曹操攻打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援。劉備以要救援盟友和回援荊州向劉璋要求派萬人軍隊和一些物資給他。劉璋本來就對劉備在葭萌待那麼久又不打張魯非常不滿。劉璋還是給了,但打了折扣。兵只給四千,物資給一半。於是劉備激怒部下講:我為劉璋征討張魯,辛苦勞累。劉璋卻不肯拿出錢財來賞給有功之人,這樣誰願意給他出力。這樣劉備就師出有名了。於是龐統向劉備獻策:上:選精兵日夜兼程偷襲成都,劉璋肯定沒有準備。這樣一舉可成。中:假意回荊州,白水關將領楊懷、高沛肯定會來相送。趁機拿下他們奪兵權。下:退到白帝城,以待時機。劉備選擇中策。



我認為劉備不選擇上策原因:1偷襲成都難成功,既然是選精兵偷襲兵力自然不多。成都是益州治所,城堅。何況成都有三萬人馬,糧草夠用一年。據三國志: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劉備全部人馬也就三萬而已2劉璋已經有防範了,已經知道劉備要奪蜀了。據三國志:張松書與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松兄廣漢太守肅,懼禍逮己,白璋發其謀。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

不選擇下策:退回白帝城,再想進入蜀中就難了。現在劉備在葭萌可以直接攻廣漢郡,廣漢一破就可直接向成都。



這時因張松哥哥的告密打亂了計劃。劉備於是誘白水關守將楊懷責問閉關的事,趁機除掉。派黃忠等人率軍進攻涪城,劉備親率軍到白水關抓了守軍家人為人質。劉備跟黃忠合軍拿下涪城。三國志: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



劉備接著拿下綿竹後,人馬增多了。但兵力還是遠少於劉璋。公元213年於是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入蜀。諸葛亮張飛攻江州,趙雲攻江陽郡。劉備龐統率軍圍雒城,打了一年才打下來。龐統在率軍攻城時中流矢而死。雒城一破,劉備廣漢郡直撲成都北面。趙雲從東面江陽郡進攻成都,諸葛亮張飛從南面的犍為郡進攻成都。然後這時馬超投降劉備了,於是劉璋決定投降。於是劉備得到了巴蜀之地。


小鴻哥


謝。

龐士元三策。上策: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中策:擒拿楊懷、高沛,奪軍權,徑取城池,正面南下攻打成都。下策:退還白帝,引荊州,徐還圖之。

龐士元的下策,劉備當時已經50週歲了,僅靠荊州一域,不足以對抗天下,劉備已經等不起了。

上策,劉備靠仁義行天下,做事要講究先禮後兵,行正義之師,陰選精兵屬於陰謀,更像是政變底氣不足,直取成都後還需要整頓多時,不如走陽謀力克之。更容易從政治上和從心理上讓當地人服氣劉備。

中策最合適。

劉備不能說這麼明,就含糊其辭,按中策執行。這就是龐統作為謀士和劉備作為主公的區別,一個看事情解決的方法,另一個看長期發展的路徑考慮更全面,做最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