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内陆地区怎样才能成为“北上广”这样的开放高地?

中国过去40年的开放都是在沿海地区,深圳是中国的开放高地,上海是中国的开放旗帜,沿海地区已经树起了一面一面中国开放高地的旗帜,但是中西部怎么才能具有“沿海优势”?要成为开放新高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为您深度解读。

嘉宾简介


黄奇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曾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政府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经委主任。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工作,在对外开放、金融管理等领域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黄奇帆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指出,中国要进一步地建设开放高地。建设开放高地的重点要在内陆,比如中部、西部要建开放高地。他认为,内陆开放高地一定要做好五件事,这五件事做好了开放高地就有了基础,这五件事做不好开放高地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开放高地一般是和城市有关的,是和大城市有关的。比如说,上海开放高地是个大都市,北京、深圳、广州是大都市,杭州现在也是大都市,那么内陆的开放高地一定是跟内陆的省会城市有关。如果一个省的省会城市都成不了开放高地,那它下面的一个地市州、一个县是这个省的开放高地就有点悬。总而言之,首先要齐心协力把省会城市、内陆的大城市发展成开放高地,然后再辐射延伸到某个地市州。某个有条件的中心城市也可以把它变成开放高地,多多益善,但应该先把省会城市做大做强。

第二,开放高地一定是通向世界的交通枢纽,至少是国内的一个交通枢纽。由于是国内交通枢纽,可以通到国内任何一个通向世界的枢纽地,铁路、港口、航空等等,或者高速公路,都是四通八达的区域枢纽、国内枢纽,甚至直通世界。如果一个机场有100条国际航线,那一定是国际级的航空枢纽,超过100条航线的,全世界也就20多个。所以,如果这个省会的机场居然有50条、60条、70条国际航线,再过个5年、10年有可能还真变成100条国际航线,那也是个枢纽。如果一个内陆的省无法跟国际直接连通,那么跟中国那些国际枢纽的城市,如果有非常便捷的通道,成了上海虹桥机场的出口港,成了滨海港的无水港等等,跟他们要有这种枢纽的通道。

第三,开放高地应该是个口岸。口岸就是海关在这里关检,进口的东西关检就放行了,出口的东西经过关检交了税就出去了。我们过去认为关检一定是在沿海、沿边、沿疆,在中国的内陆地方关检没有什么意义。10年、20年前,内陆所有的海关基本不搞关检,它就是辅助,辅助的话就是二类、三类口岸,一类口岸都在沿海。最近的五年,中国内陆的一类口岸增加了十几个,凡是一类口岸一旦定了,这个地方的海关人员就要大量增加。每1亿美元货品可能就有一个关员,如果这个地方有1000亿美元的进出口,至少需要1000个海关工作人员。在这个背景下,如果货物关检了以后再运到新疆阿拉山口或者运到深圳要出国的时候,当地的海关就是帮助执法。12个字,叫关检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这样的话,天下海关是一家,只要有一个海关检过了,是一个政府部门的人就认账了。所以你只要是一类口岸,你关检了,上海、深圳不重复关检,只是核一下而已。这样一来呢,内陆地区如果一个地方有500亿美元进出口,自己关检了,到上海深圳这边就是转口出去,这个进出口量就算在内陆,不算在沿海了。

第四,内陆开放高地既然做了口岸,要有大平台。

所谓大平台是指保税区或者新区,这里有一些国家的特别开放的区域性政策。保税区铁丝网里面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之内,但它是关境之外。相当于是一个没有关税的地区,这个没关税的地区,以前总认为是在沿海才可以,内陆搞什么保税区呢?你离开边境、离开国境线可能一千公里、两千公里了,搞什么保税区?以前就认为不可以搞的。所以2010年以前,中国内陆没有保税区,那么自从西部大开发以后呢,随着开放的势头西部也开始有了保税区,重庆和郑州都开始有了保税区,逐渐逐渐现在覆盖了整个西部。保税区属于大进大出的,因为大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在这里加工了以后出去,出去了以后加工成产品出去。进进出出如果没有保税区的话,都要海关关境检查,检查了以后哪怕出去了,检查了进来加税, 生产了产品出去了退税,这个过程无谓地增加了劳动力,增加了时间,增加了成本。所以一般来说,开放高地要有大平台。

第五,这个地区要有一些跟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大产业,某个产品、某个产业、某个行业,这样货品才可以大进大出。

所以,大概念上说,内陆某个地区一般这五个要件出现了,假以时日它就可能成了开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