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裡的少年趣聞,值得品味(一)

《世說新語》由南北朝時期劉義慶召集天下文士,蒐集名人軼事,經過潤色修改,編撰而成。

此書收錄了東漢後期到東晉年間的名人言行與事蹟,篇幅精短,卻字字珠璣,往往寥寥數語,便展現了名士風範。

“世間百態,嬉笑怒罵,妙悟機智,賢達奇葩,盡在其中。”

魯迅稱其為“名士的教科書”,若能細細品味其中之妙,定有所體悟。

《世說新語》不僅記載了魏晉名士成年後的風聞雅事,也收錄了部分名人的少年事蹟,得見名士成長趣聞。

1.王祥事母

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非常孝順,即使如此,後母朱夫人百般刁難他。

王祥家中有一顆李子樹,李子長得特別好,後母朱夫人便經常讓他去看守李子樹。

有一天忽然颳風下雨,王祥便跑過去抱著樹哭泣,祈求樹上的李子不要掉下來。

更令人意外的是,朱夫人竟然有殺害王祥的想法。

一天晚上,朱夫人趁王祥熟睡之時,偷偷走到王祥的床邊想要把他砍死。慶幸的是王祥起床上廁所,朱夫人空砍在被子上。

王祥返回後,得知後母因殺他不成功而遺憾,便到後母面前跪下請死。

後母看到王祥如此至孝,終被感動,至此以後待王祥猶如親生。

瞎掰:

王祥,字修徵,生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曾隱居二十年,後為曹魏重臣;西晉建立後,又得司馬氏重用,位高爵顯。

王祥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主人公,因侍奉後母至孝,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孝道文化的代名詞之一。

無論是臥冰求鯉還是《世說新語》中兩則孝道故事,總是讓人對他喜歡不起來:縱然他侍奉父母真的夠孝順,可他的孝行讓人難以苟同。

但在中國古代,王祥的孝行正符合當時的道德價值觀念,所以他頗得世人尊重。

孝順父母自是子女本分,但以此方式行孝卻也讓現代社會難以接受,即使在古代,也未必能有多少人真能如王祥般。

但一則故事的誕生,所要體現的價值或許才是它的意義所在。

2.徐孺子賞月

徐孺子九歲時,與人在月下玩耍。

有人問:“如果月亮裡面什麼也沒有,是否會更加明亮呢?”

徐孺子回答道:“不然,好比人的眼中有瞳孔,沒有了它,眼睛就不會顯得明亮。”(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瞎掰: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東漢賢士,好文學,品性高潔,一生淡泊名利。

此則故事中,徐孺子巧借比喻的回答令人驚歎。

世人都願追求最完美的事物,卻不知世界上從來不存在最完美的事物,每一件事物都有著不足。

有人將這一點不足當作缺陷,一心想要剔除;又有多少人像徐稚般坦然接受,並將其作為點睛之筆呢?

3.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為兄弟,二人從小便有美譽,十三時,魏文帝曹丕聽後,讓鍾繇帶他們前來一看。

鍾毓到曹丕後,滿面汗流,曹丕便問他為何流汗。鍾毓回答道:“由於恐懼慌張、害怕得發抖,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再看鐘會,臉上無一滴汗,曹丕便問:“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因為恐懼戰慄不止,連汗也不敢出。”(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瞎掰

鍾毓、鍾會皆為曹魏大臣,其父為曹魏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著名書法家鍾繇。

兄弟二人秉性相異,各有千秋。

從二人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二人確實聰明機敏,雖然他們的回答都有奉承之意,但面見國君此種反應卻又屬正常。

鍾毓的表現是大多數人的狀態,而鍾會的表現稍顯奇異,展現了他強大的心理素質。

這樣的性格對後來二人的命運是否產生了影響(鍾會因謀反被誅三族)暫且不論,但無論處於怎樣的場景,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卻是應該的。

4.此是君家果

梁國楊家有兒九歲,非常聰明。

有一天孔君平前去拜見楊父,楊父不在,於是喊出來楊家小兒。

小孩子便端出水果招待,水果中有楊梅過。

孔君平看到後,便指著楊梅說:“這果和你是一家的。”

楊家小兒隨機回答道:“我可未曾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瞎掰

乍一看這則小故事,或許有人看不出玄妙之處。

孔君平指著楊梅楊家小兒開玩笑說,楊梅果和他是一家;楊家小兒則回答孔雀孔君平可不是一家的。

二人均以姓的諧音在一問一答。

是否有深意在其中,暫且不論,卻讓人看到楊家小兒的機智。

孔君平作為大人無故開玩笑,原以為會看小孩出糗,卻被楊家小兒反將一軍,著實有趣。

現實中,大人們總會以為小孩子不懂事亂開玩笑,若被聰明點的孩子反駁,有時又會生氣,頗顯複雜。

5.坐無尼父

謝仁祖自小聰慧,八歲時更加聰明穎悟、對答如流。

有一次父親謝豫章(名謝鯤)帶他出門送客。客人們臨走之際紛紛誇讚謝仁祖聰明,更有人說:“雖然年幼,已有顏回之姿。”

謝仁祖隨即應答道:“坐中無有孔子,怎麼能區別出顏回呢?”(坐無尼父,焉別顏回。

賓客聽後驚歎不已。

瞎掰

謝尚,字仁祖,東晉時期名士、將領,豫章太守謝鯤之子

顏回,即孔子最為得意弟子顏淵,聰敏好學,最能明白孔子之意,頗受孔子的喜愛與器重,不幸早逝。

“坐無尼父”並不是說所坐之人無有孔子般優秀的人,當然也確實沒有。既然沒有孔子,又怎能體現顏回。

謝仁祖的回答表現了他謙虛的性格:受人誇獎卻有自知之明。

常說謙虛是一種美德,但能從小明白謙虛之理的人又有幾人,縱是大人尚且還難以時時保持謙虛,何況小孩子?

所以,謝仁祖的回答令人驚歎。

6.哀至則哭

晉簡文帝司馬昱駕崩,其子司馬曜十歲多登基為帝,是為晉孝武帝。

服喪期間,孝武帝司馬曜至天黑也未到靈前祭奠。

近侍之臣便稟告:“陛下,按照慣例,您應該前去哭弔祭奠。”

孝武帝回答道:“哀痛至極自然會哭,有什麼慣例不慣例?”(哀至則哭,何常之有?

瞎掰:

孝武帝的手下,以慣例來提醒他應去哭弔祭奠,孝武帝卻回答哀痛時自然會哭,有什麼慣例可言。

孔子講:“喪,與其易也,甯戚”,就喪事而言,與其禮儀周到,不如發自內心的悲傷。

父母去世,自然會哀傷哭泣,又何必講什麼表面功夫,這是人自然情感的流露。

孝即是子女情感的真實流露,表面功夫做的再好,內心卻無一絲孝之理念,怎能稱其為孝呢?

《世說新語》之妙,妙在能從三言兩語中有所體悟,便是此書精妙所在。

總是小孩子的三言兩語,也能讓人深受啟發。

當然《世說新語》裡的童趣之事,不僅這幾則,還有更多有意思的,待我們日後慢慢解讀。

書裡所挑選出來的雖都是名人雅士的童年趣話,卻也讓我們看到了小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獨特光輝。

有時我們總以大人的眼光看小孩子,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或者用大人的思維要求小孩子,卻不知他們是在用最真實眼睛看世界。

《小王子》裡說: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原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最真實的世界,只不過後來我們都喪失了這個能力,也許是無可奈何,也許是人生所迫。

但未來,希望你能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在複雜的成人世界裡尋找一份安寧。

文字: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