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催开了我的花季

从小,彤彤像所有的小女孩一样,爱臭美,爱零食,爱玩耍,唯独不爱学习,成绩真的不怎么样,各门课都一直在40分的边缘徘徊,和班里的倒数第二名还有相当的差距。教过她的老师们都说“啥都不会,没救了!”“脑子不开化!”连妈妈都曾当着她的面说“你把我的脸丢尽了!”

彤彤很自卑,她从不给妈妈提一些过分的要求,总是谨小慎微地走路,上厕所,买东西,同学经常借她的东西,只要她有,必定是有求必应,有时候人家不还,她也不要,生怕给惹了麻烦后更丢人。

在学校,同学都不屑和她玩,她最为自由,不怕上课提问,不用交作业,迟到了也没人说,估计老师们巴不得她不来上学呢。

回到家后,她总是自个玩,看动画,或者折纸,(妈妈不让她玩游戏),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上学,这些都让妈妈放一百个心。

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滑着,转眼彤彤要上五年级了,她习惯了所有人的不在乎,习惯了卷子上密密麻麻的错号和可怜的分数。

没想到这一切忽然有了转变。

那年暑假,村里的“有前途的孩子”都转到城里的学校了,四年级只剩下彤彤一个人了,其他年级也没几个人了,这所小学校要撤了。妈妈叹了口气“也转吧,总不能四年级就辍学打工吧!”

带着好奇与忐忑,彤彤也转到了城里,她想是不是可以重新开始呢。可是一进学校先是分班考试。“我的底细老师很快就知道了!”彤彤绝望了。

还好,她没被赶回去,她和同村的小言分在一个班。

那天上课前,小言像以前一样,走到她面前,理直气壮地说“把你的那本稿纸给我!”她正要递过去,没想到有一只手压住了她的稿纸,她一看,是那个和蔼的新班主任蔡老师,她问小言:

“你怎么不准备稿纸?给同学要东西?”

“老师,她什么都不会,不用稿纸的。”小言急忙给老师解释。

“那也不能要同学的。再说了,她今天不会,不代表一直不会。”

小言红着脸走了,老师俯下身子:“孩子,我观察你好几天了,你上课很遵守纪律,说明有毅力,你乐于助人,说明你有爱心,只要你愿意努力,你一定能学好的。你愿意尝试吗?”

彤彤的心砰砰直跳,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优点,她点点头。

一切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每天活动时间,晚自习下课,饭前饭后,只要有机会,蔡老师都会问她几个问题,有时是两个生字,有时要她背几句话,有时让她默写一首诗,四句话可以分两次写。错了改,改了再写。蔡老师是教语文的,但也会问口算题,问英语单词。课堂上偶尔老师也提问她,提问的都是头一天她学过的,大多她都会。

灰色的生活渐渐明朗起来,似乎一切都有了意义,为了那几个对勾,为了那几句赞扬,彤彤每天都盼着见蔡老师。

两个月后,彤彤的期中语文成绩居然考了65分,数学也到了60分,蔡老师比她还激动,她说每个学生都像花儿,有的花季在小学,有的在初中,甚至在高中,彤彤就属于花季晚的,估计到初中就会是一匹黑马。

彤彤深信不疑。以后,她心里就像装了马达一样,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为了答对老师的问题,她走在路上,睡在被窝里都在想算式,用手画生字,背课文。

期末考试,她的语文达到70分,数学已上升到78分,英语居然考了80分。

彤彤兴奋得半宿睡不着觉。那晚,她把所有能想到的知识点都想了一遍。

尽管有时蔡老师说不用天天来补课了,可她养成了天天复习的习惯,也很享受蔡老师对她的称赞“好样的!”“还不错嘛!”“可以呀——”……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彤彤的成绩螺旋上升,在班里中等,顺利地进了初中,离开了那所学校,也离开了蔡老师。

初二下半学期,彤彤的数学是全班第三,她第一次得到了的奖励,真的成了一匹黑马。

那天,蔡老师收到了一个快递,里面是一个笔记本,扉页有个鲜红的“奖”字,下面有一行娟秀的字:老师,谢谢您!是您催开了我的花季!

聆听花开语: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优秀, 但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进步

当应试教育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候 让我们能静下心来 拂去功利

点燃每个孩子的自信

那迟来的花季

才是这个职业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