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个被针砭时弊耽误的美食家

鲁迅先生一个文学大家,单把他的小说当课本,仅仅展示出了他的思想,却委屈了他的才情。像他这般大才子,一边终其一生针砭世事,一边不妨碍作为一个吃货所流露出的情怀,食不厌精,鲁迅先生写吃时,一部小心也会流露出他的细致来。

《呐喊》里多写浙江乡间风物。很是精致。最吓人的一句是说蒸鱼,“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我初看这句后,几个月见蒸鱼都毛骨悚然。后来才发现发现了“原来浙江人也蒸鱼啊!”

一般而言,有资格被蒸的鱼一定是好鱼。被蒸的鱼自己未必快乐,但可见品种之好坏优劣。据说最好的鱼,不用调味,只要蒸熟就是一种美味。

《故乡》里有著名的闰土和瓜田以及豆腐西施。闰土给迅哥儿送了自家晒的青豆。这种青豆一般放在大匾里晒于土场。晒干后配笋丝,可以当零食吃,可以下粥。青豆不如干黄豆脆,嚼来很韧,是方便又耐吃的小食。闰土送的礼很合于早年乡间规范:不贵重,但耐吃耐藏,新鲜的青豆也可以拿来炒蛋炒饭。

《孔乙己》里有黄酒、盐煮笋和著名的茴香豆。盐煮笋大概是盐水煮笋,鲜而脆,是下酒的好东西。茴香豆已经随着孔乙己名动天下了。桂皮、盐、茴香炮制蚕豆所制。酥软糯韧,其味鲜永,名垂千古的零食,和金圣叹“花生、豆腐干”一起,合为读书人的下酒秘宝,不多提。

《药》里华老拴做那著名的馒头时,被人误为炒米粥。单说炒米粥的话,在古代扬州,炒米是很现成的食物,郑板桥都吃。有客人来,捧出来现做。无锡的炒米偶尔加糖,炒到焦后甜香扑鼻。炒米粥口感很奇怪,有些韧有些脆还有些沙,香倒是肯定的。听说乡下有孕妇爱吃口甜的,就加红糖煮炒米粥,极香。

阿Q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位神人,阿Q受尽剥削压迫的可怜的形象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既然如此典型,少不得生活处处都典型,阿Q喝黄酒,喝完了吹自己和赵太爷是一家,挨了嘴巴。事实上黄酒不如白酒浓烈,所以喝黄酒的人极少醉,大多脸红目亮,所以阿Q不常醉,只是兴致容易高而已。

阿Q因为多情不小心对吴妈表了白,在未庄成过街老鼠,饿极思变,去尼姑庵偷东西吃。因为未煮熟,小白菜也老了——统统吃不得了。最后偷了三个老萝卜,结果还遭了狗咬。

《风波》虽短,但对浙江民间饮食面貌之概括,不下一幅缩略版《清明上河图》。霉干菜、糙米饭、炒豆子,如果加上咸亨酒店的黄酒、茴香豆、盐煮笋,大概浙江的妙处写出了十之七八。

《在酒楼行》被有些人认为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个小说。依然只有这几个菜:先是“一斤绍酒”,此后是“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以及“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油豆腐是油炸过的豆腐,再经水煮。豆腐油炸后外酥内嫩,口感极妙,内里会结丝一样绵软透空的感觉。因为中空,所以汤煮、酿肉都好。小说里的吃法是煮过,再加辣酱。鲁迅爱吃辣,可见一斑。《社戏》,算是鲁迅先生最清新的一篇小说,田园水乡,风采俊雅。开始说钓虾吃,江浙乡里做虾一般图省事,水里放姜煮虾,取河虾清甜原味,如果嫌淡,再加酱油。

最著名也是最幻梦的场景,就是一群孩子带着迅哥儿,社戏归来,在船舱里煮罗汉豆,罗汉豆者蚕豆也。迅哥儿带头剥豆,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煮来吃了。盐水煮蚕豆不如茴香豆味道长远、嚼头酥烂,但新剥的蚕豆有豆子的清香,而且口感嫩脆,极好吃。何况当时气氛着实太好:清夜河上,泊船小友,月光下肚子饿了吃吃煮蚕豆,恍然有诗境。末了把豆荚豆壳往河里一倒,月下归航。

你们看,单把鲁迅先生当作“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不免忽略了其对家乡美食的追求,如果在和平年代,鲁迅也一定是一个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