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崔永元?

陈虻去世的时候,很多人去八宝山送别,我忍了又忍,没去,只是在自己的地盘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了一下,受不了那种场面。某种程度上说,那是一代新闻理想主义者梦想死亡的标志,一个旗帜性人物的去世,象征着曾经在那杆大旗下啸聚一方,为了冥冥中让人热血沸腾的一些东西而吃苦受累的群体正式风流云散。葬礼上时间痛哭不已的时候说了一句:如今战壕没有了,兄弟也没有了。这是那一代新闻理想主义者的宿命,尽管如同堂吉诃德冲向风车时就知道会败,但结局到来的时候,还是让人不忍卒睹。

那一代人中,台前的崔、白、水、敬为人所熟知,但在台后掌舵的陈虻、李挺、梁建增等人是更厉害的大拿。只是有句话说,形势比人强。分而治之的策略下,理想慢慢被稀释,脚步慢慢变凝滞。陈虻的去世,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大不幸,但对他自己来说,也许是个好一点的结局,至少他不用看到这个悲伤的结局而愤懑不已,就如同据说领了央视医药报销份额中七成安眠药的崔永元,他的痛苦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是2002年入的行,略晚,但入行没几天就看到了《分家在十月》和《粮食》,以及更加气势宏大的《东方红》,当时就傻了,这些平时在屏幕上忧国忧民,苦大仇深的前辈还这么搞过?而且搞的是自己?这太牛逼了。要知道,人把自己装高贵了容易,但往低里走可就太难了,“别太把自己当根葱,地球少了谁都转。”这道理人人都懂,却只有少数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实行。同样是央视,芮成钢就敢大言不惭代表亚洲,放崔永元那里,最多就代表到CCTV这一级,恐怕还必须要标明是新闻频道的。

崔永元在那里面配他自己,崔永元斯基。那句“我一颗平常心我一根签字笔我走遍大江南北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只有崔永元才能配出那种世俗的味道。据制作这片子的杨树鹏说,当时大家对他这做法都很感兴趣,但敢上来配音的真不多,杨树鹏自己配了绝大部分,唯一从开始就毫不犹豫并彻底执行的,就只有崔永元。“”他真是混不吝“。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混不吝的勇气成就了那一代前辈,敬一丹放弃已经有自己个人品牌的《一丹话题》来新闻评论部,崔永元一心两用从广播台跑这里来没名没分打工,白岩松又瘦又干又二的就上了焦点访谈后来自己都觉得丢人,当然最狠的还是陈虻、李挺几个人,各路牛鬼蛇神他们都收,都用,才有了那个形态各异却至今被人怀念的新闻评论部。

崔永元的王牌栏目是《实话实说》,这栏目成就了他也毁了他。当年我参加过一期,作为台下观众,我见识过他是怎么垫场,怎么圆话,怎么带着嘉宾往预想的道儿上走。我自己也做过不少面访,我控制不到那个地步,我投入的不够。他不像朱军那样套路明显,关键时刻必起煽情的音乐,而是诱着你真实起来,如果不真实他就招呼台下观众,通过他们的反应来刺台上。总之我能看明白他的用心,但我做不到。所以我很佩服他,他做的准备太细致了。不过后来他最困惑的就是这个”实话“却不能实说了,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影响越来越大,但必然会有更多的人看了不高兴,上台的人顾虑也越来越多,他一个人的智慧终究顶不住老大哥的目光。我觉得相对于什么收视率的问题,这对他来说才是最让他睡不着的东西,实话不能实说,那还叫什么《实话实说》?。这也是后来那一代新闻评论部出来的人,乃至受他们引导进入新闻行业的人所最绝望的问题,报道的影响越来越大,事业看上去蒸蒸日上的同时,实际距离当初的目标却越来越远,我们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崔永元尝试过改变,他转身去弄《电影传奇》,这个纯属个人兴趣而起的节目在一段时间内竟然能进入央视收视率排名前十,让我们都很惊异。老电影对于在美式大片视听轰炸的新一代来说,实在是没法比,但这节目硬是让他结合那个年代的台前幕后,做出了历史纪录片的幽然韵味。视听我是外行,但文字上面,我对他们的脚本非常佩服,《冰山上的来客》那一集,让我那在新疆战斗了一辈子的老爹看的赞叹不已,但让我从没去过新疆,没看过这电影的表妹也不时惊呼”原来那时候是这样啊“,能抓住两代人的视线,因为小崔的节目抓住了一些人心底的东西。从新闻业务角度来说,他对选题的发掘高人一筹。

也许就是《电影传奇》的成功,让他意识到了民间口述史的威力。”真实就是力量“,这是新闻评论部建立伊始就笃信的原则。但如何表现真实?是按住你给你本教科书告诉你这就是真实,还是带着当事人让他来说说它的人生,让你自己去思考什么是真实,这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当然,需要费的力气也不在一个量级,一个人不是全部的历史,即使是拼凑出一个历史的碎片,也需要大量的采访和整理,远不如提纲挈领扔个文本出来告诉你这就是历史来的容易。另外,后面那种做法很容易吃力不讨好,因为只是讲述,未必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结论,需要人自己去思考,来寻找一个答案。可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是懒得思考的,他们只习惯接受一个结论,所以从我知道他开始做《我的抗战》开始,我就知道他又要当堂吉诃德了。结果亦如我所料,叫好不叫座。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说的对,当我们每天浸泡在各种美丽、光鲜、快乐的信息海洋里的时候,谁他妈愿意去再主动去看那些痛苦的回忆来找不自在?大多数人还是世俗的,面对这些真实的痛苦他们只会说”快把这个悲惨的混蛋弄走,他让我的心都快碎了“

想来上蹿下跳推广《我的抗战》的小崔,只能再一次歪着嘴苦笑了吧,笑的比哭还难看。他是个在新闻上有理想有追求,很看重职业的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但现实不允许他发挥,而民众也未必能接受他的真诚。娱乐时代,他已经落伍了。

所以崔永元从央视离去,到传媒大学搞他的口述历史研究,我觉得是好事,能容纳他施展才情的环境已然不再,不如归去,在江湖上留下一些希望的种子。作为一个曾在那一代人精神启发下投身于新闻行业的人来说,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但也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