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精致”,正在慢慢毁掉你的人生

继“佛系青年”、“社会人”等幽默热词之后,“隐形贫困人口”开始在网络上走红。

这一群体的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并不富裕。

人民日报曾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虽然朋友圈光鲜,外表看起来精致无比,但这群人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

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没有错,但所谓的“美好”,却可能只是表象。

Instagram有一位网红,社交网站里的她,总是吃着摆盘考究的食物,住在一尘不染的家里,不时和朋友一起聚会。


这样的生活,让她在网络上备受追捧。

直到一档综艺跟拍了她的一天,人们才发现,她现实中的生活,和社交网络上呈现的完全不符。

为了把食物拍出美感,她只选择适合拍照的食物。

讨厌吃蔬菜,但为了拍出色泽好看的照片,硬着头皮也要点一大碗。

房间很少收拾,凌乱得连找到站立的空间都困难。

但拍照时,只要把东西全推到一边,露出干净的一角,看不出来就行。

和朋友的聚会,是伪造的。

点食物都点两份,让照片里的自己看起来有伴。

精心打造出来的美好,或许能让不明真相的人羡慕不已。

可戳破虚假后,只有自己知道,真实的生活有多糟糕。

为了凸显自己的价值,“打肿脸充胖子”,也要伪装过得很好。

哪怕只承担得起B,却非要负担A。

人们应该放下物质对自我的束缚,抛弃“金钱羞耻”。

只能负担100块的生活,就不要硬扛1000块的日子。

能无畏地说出“我可能承担不起”,或许才是真正的勇敢和解脱。

“伪精致”背后,是消费主义陷阱。

想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一个女人,因为她的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舞会去了。

在项链的照耀下,她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

不幸的是,项链丢失了。

虚荣的女人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

然而,十年后,她终于从项链的主人那里知道,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为了支撑虚荣,付出了十年的代价。

现代社会很多人也是如此,不合理评估自己的消费能力,盲目跟风去维持精致的假象。

透支未来,也是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以物质为衡量标准的“伪精致”大行其道,背后不止是人们对于“物”的追求。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指出,人们购买物品不止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

在朋友圈晒出刚买的大牌口红,想传达的不是“我买了一个商品”,而是“我有消费名牌口红的经济实力”。

即使买这支口红攒了很久的钱,抑或分期购入,都不重要。

据某消费贷款产品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正在使用网贷产品。

如果说通过物质得到满足感,是“伪精致”盛行的内在原因。

那商家、媒体传达的“物质至上”概念,就是那个推波助澜的“帮凶”。

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影视剧,都在告诉大众,“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做男人要舍得花钱”。

一个精致的女人,该用什么护肤品,背什么包,佩戴什么首饰……早就被广告做成了模板。

奢侈品因此不断被吹捧和追逐,且逐渐低龄化。


千禧一代成了奢侈品消费主力军 / 《201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

千禧一代购买奢侈品的平均次数,达到了8次。

93%的人,都有购买更多奢侈品的打算。

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更是煞费苦心。

各种节日礼盒,被赋予重要意义的纪念版套装,包装精美的限量版商品……

这一切,都被打上“仪式感”的标签。

人们沉浸其中,以为这一切都是自愿购买,实际却受到外界的深刻影响。

有学者指出,商品和商品之间,其实存在一条“暗示意义链”。

当你买了一部新款手机时,就会被暗示需要一副高级的耳机搭配,紧接着又会被暗示一个配套的音响……

消费就这样,永无止境。

盲目地以此指导生活,很可能掉进物质的深渊。

刘若英在文章《一世得体》中,回忆祖母对自己的影响:

“我会提醒自己脸上总要带上笑容,心中满是欢喜。这很重要,因为唯有如此,才是一切得体皆宜,这是祖母教给我的。”

她的祖母是将军夫人,衣食无忧,但却没少干活。

刘若英说,“祖母干的不是体力活,而是拼命做到‘得体’两字”。

祖父是军职,家中出入的男士较多。

祖母在家便永远形象端正,出了卧房门,就是一身整齐的旗袍。

即便怀孕身体变臃肿,也只会假装去厕所,才解开旗袍领口的扣子。

得体不止表现在教养,更是细致之处的流露。

家里宴客,客人一上桌,热毛巾马上送到。

第四道菜吃完,上冷毛巾;喝完汤,上热毛巾去油;热茶端上桌,再来条冷毛巾,以便客人吃水果甜点时清清爽爽。

待人接物,祖母也颇为淡定磊落。

在某次参加丧礼时,祖母听到祖父的同学在背后议论祖父脾气太过要强,祖母不紧不慢地对当事人说:

“我家先生的确有缺点,但身为同学,您该当面提醒而不是背后议论。”

这种得体,是发自内心的从容,和深入生活的习惯。

愉悦了自己,也照顾了他人。

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物质,也可以过得美好。

《上海的金枝玉叶》讲述了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四小姐的故事。

郭婉莹物质富足,自小就读贵族学校,衣食无忧。

但动荡的年代,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一连串重大变故后,郭婉莹家道中落。

没有财富支撑的她,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养不起名贵的宠物,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鸡,叮嘱孩子好好养着”,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她总说:要是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事,那个时候一定不要怕,什么都不用怕。

苦难没有让她失去光彩,反而颇有种“苦中作乐”的骄傲感。

心灵富足,才是好生活的真正底气。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优秀……

人人都不想落后,但以物质和外在作为标准,不会有尽头。

一个人最美的时候,是开始真正成为自己。

放下外在的物质焦虑,真正的精致,取决于你由内而外的努力。

请你不要在最能奋斗的年纪,忙着追捧当季潮流,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提升自己的学识与涵养,用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己挣钱的能力,而不是研究哪个渠道贷款利率更低。

真正会生活的人,即便只有一颗柠檬,也能想办法榨成柠檬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