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山竹”在广东沿海登陆,为什么这次叫“山竹”

台风山竹来了。

做为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来得异常凶猛。早前在菲律宾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曾达到过17级,昨天下午5点多登陆广东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4级。




房子玻璃被冲破,



记者报道山竹未登陆前情况时被浪扑,



房子被风吹得一晃一晃,


昨日广东珠海市台风登录时侵袭的场面


为什么会给这么凶猛的台风取名叫做“山竹”呢,台风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命名的?


长期关注台风预报的人可能会发现,有的台风名字很「中国」,如「龙王」「玉兔」「海葵」等,有的台风名字则含义不明,如「达维」「布拉万」。其实这是由台风的命名规则决定的。


目前中国大陆所采用的台风名字共 140 个,它们由 14 个亚太国家或地区提出,每个地区可提供 10 个名字,经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台风委员会认定后使用。台风名称按照「提名」地区的英文字母顺序轮流使用,名称用尽后重新循环。

这 14 个地区常年受到西北太平洋所生成的台风侵扰,包括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尽管台湾历来是台风的受害者,但因其并非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因此并无台风提名权。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经社会所属的台风委员会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各拥有10个命名权。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台风委员会于 1998 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 31 届会议决议制定。

台风委员会所认定的 140 个名称均为英文名,为了避免歧义,这些名称的中文译名由中国中央气象台、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协商后共同确定。

除了能为台风命名外,台风委员会也能将某些名称踢出「台风命名库」。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巨大灾害,则有可能经台风委员会认定后被除名,该名称就成为该次台风永久的专有名字,新名称则由原提名地区重新命名。

2005 年,19 号台风「龙王」就因造成了 74.78 亿元的经济损失并导致近百人死亡,被台风委员会踢出组织,并由中国大陆重新提名的「海葵」所代替。「龙王」也是由中国大陆提供的台风名称中首个被除名的名字。

中国提出的名称包括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其中,「龙王」和「海燕」被「海葵」和「白鹿」所代替,被除名的「海马」将于 2018 年召开的第 50 届台风委员会会议重新命名。



超强台风海马登陆吕宋 海马除名后被“木兰”替代

不过,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台风有名字不过 17 年历史。在此之前,这些台风在中国只有自己的编号。

2000 年之前,中国以「年份」加「当年生成顺序」的四位编码命名台风

,如将1998 年的第 1 号台风命名为 9801。不管是编码命名法还是给台风赐名,都是来自世界气象组织所认定的国际名称。

采用通俗名称命名台风的好处是明显的。在西北太平洋,每年登陆的台风达 6、7 个之多,同时生成多个台风的现象也比较普遍,1960 年 8 月甚至同时出现了五个台风。以编号命名非常不利于区分台风,特别是面对公众时。


1960 年的「五人团」台风路径,分别是 6014 号台风「卡门」、6015 号台风「贝丝」、6016 号台风「艾琳」、6017 号台风「黛拉」以及 6018 号台风「费依」 / 图片来自中央气象台


台风委员会所采用的 140 个名称,包括神话人物、动植物、人名、地名、星座、珠宝等,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或在不同文化间引起冲突,含义多较为美好。如总序号为「1」的名称「达维」,由柬埔寨命名,意为「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