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外,卓别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丨陈唯欣 主播丨阿成

亲爱的有书书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卓别林自传》第四个主题的内容,建议阅读本书第16-20章。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了解电影之外的卓别林,跟随他回到家乡英国,聆听战时集会演讲,和名流人士沟通,阅读中不妨思考:

电影之外的卓别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卓别林在电影方面的成功,让他得以进入上层社会的交际圈,和各类精英人物打交道,享受上等生活。

虽然卓别林身有万贯,然而,他一直没法真正地喜欢奢侈生活。

他追求的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精神充沛的生活,因而他非常羡慕丘吉尔,既懂得享受权力,又不痴迷于权力,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还能够充分地利用闲暇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如砌砖、跑马、绘画等。

身处娱乐圈,尽管周围可以聊天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他、走进他心扉的人却屈指可数。

卓别林觉得孤独、郁闷,甚至乎觉得演戏这种生活是空虚的。台上的他微笑着,落幕后的他只能自舔伤口。

“在喜剧中,悲剧的因素往往会激起人们嘲笑的心理。”卓别林对喜剧的认识,恰恰印证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至理名言。

很多看似幽默的人,包括憨豆先生的扮演者罗温·艾金森在内,其实内心都饱受苦闷和抑郁的煎熬。


事实上,这类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少。

他们往往看似嬉皮笑脸,阳光快乐,带给别人无尽的欢乐。但一旦退到黑暗处,他们实则内心愁苦,比谁都悲伤。就连我们自己,都可能是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

尤其是现在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对很多事感到无可奈何,不知道怎么宣泄情绪,于是只好伪装自己,用微笑掩饰悲伤。

若你感到不快乐,就尝试卸下微笑的保护色吧。

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让自己真正获得释放,可以像卓别林一样暂时逃离,换个地方换个心情,或者和信任的母亲聊天抒发情感。

如果情绪一直压抑着,久而久之就会越积越多,直到最终如气球一样爆炸。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自然要受到各方人士的评论。

卓别林的喜剧片在全球广受欢迎,因此当他首次返回英国时,他受到了全英国乃至全欧百姓的簇拥。

“在从南安普敦至伦敦的途中,将重现罗马凯旋的盛况”,卓别林一时间简直成为了“全英明星”。

英国人民视他为典范,把他捧到很高的位置,但卓别林却把这些看得很淡,甚至有些惶恐不安。

他清晰地意识到:“社会的赞扬只会暂时使你陶醉,就像蛋白牛奶酥一样,时间一久就会瘪下去。这一次我受欢迎,不代表我可以永远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没有沉醉在狂热中,而是冷静地退出,及时地给自己一颗镇定剂,避免骄傲和迷失方向。

与此同时,报纸上也有一些异见。有些人指责他在国家一战受到威胁时没有去服兵役,甚至嘲讽他只适合在摄像机前做几个搞笑的的动作。

对于这番言论,卓别林不气不恼,他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我还是我自己。”

卓别林始终没有受媒体言论的影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卓别林不是回来炫耀自己有多么厉害,他“只不过是想念以前熟悉的地方,渴望再见到它们”,看看这个曾经生他养他的地方十年后的模样,回忆过往生活的一些细枝末节。

相比之下,多数人往往非常在意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因此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心情大起大落。

之所以受影响,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需要周围人的评价来确定自己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位置。

因为内心想法不清晰,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无法接受自己,所以害怕受到别人的挑战,害怕自己是错的,从而暴露弱势的一面。

但其实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用自己的衡量体制去评价另外一个人,就容易产生冲突。

而且,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另一个人的看法,如果一味地为了迎合他人的评价而去改变,那最终只会迷失自我。


卓别林除了在电影方面满足观众的需求,他还宣扬和平、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观。

尽管他宣称自己是无党派,没有任何政治倾向,但他曾多次公开演讲,呼吁美国开辟第二战场,宣传募购战时公债,还会见了印度“圣雄”甘地。

童年生活悲苦的卓别林更加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幸福、快乐的世界,于是选择踏上伸张正义的征途。

卓别林的正义感、对人类的同情,以及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他无法在战乱时期独善其身,单纯地沉醉于金钱和娱乐中。

人作为社会一员,不能只以获取名利、金钱为目的。如果功利心太重,很多比钱财更为重要的东西就容易被忽视,类似亲情、友谊等。

就像吝啬鬼阿巴贡一样,在他眼中,金钱高于一切,他对钱财极其吝啬,为了不花一文钱,他让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他把女儿嫁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

亲情在金钱面前灰飞烟灭,成为钱财的牺牲品。

而去世老人白方礼,在74岁后近20年中,靠着蹬三轮挣下35万元,全部捐给天津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

他自己却过得如乞丐一般,每日午饭就是馒头配水,三轮车、收音机成为他逝世时留下的最后的遗产。白方礼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虽然人已逝去,但这份无私的精神却永久流传,他资助的那些学生也将感激并牢记老人的付出。

物质、金钱、名利,这些都是暂时的,只有善良才是永恒的。

喜剧作家莫里哀曾说:“一个人真正的后续财富,是他今生对其同伴们所做的好事。”

这句话延伸开来讲,一个人离开人世时,钱财这些身外之物都无法带走,而死后真正能够流传的,是他在世时对周围人、对社会、对世界所做的事。

人们不会记住他留下多少金钱,但会记住他生前做过多少好事。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们读完了《卓别林自传》的第四个主题,除了看到卓别林在电影领域不断登峰造极,也看到电影之外多面的他。多翻阅几次,或许你还会有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