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民族魂 中国梦 共传承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

千年古城,华章韵起

为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与传承的兴趣,2019年1月4日中午,“非遗进校园”活动新年首站来到了柯城区鹿鸣小学,邵永丰麻饼、常山蛋雕、捏糖人、龙游竹编、衢江叶画、三衢剪纸、衢州莹白瓷、捏面人、牛角雕、根雕等十余项非遗传承人携各自绝活来到学校,走进班级,为鹿鸣学子送上一堂精彩纷呈的非遗课程。

非遗古韵展新姿

快板表演“三块头”

孔祥云老师是“三块头”乐拔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从艺50多年来,孔老师多次荣获省、市级大赛金奖。乐拔表演以衢州本地方言为主,伴有三块主板敲打拉等形式,轻巧活泼,节奏感强。

婺剧表演 《大唐贵妃》

玉指如兰,随腕流转,婺剧社团带来了精彩的婺剧表演《大唐贵妃》。西安高腔《大唐贵妃》描写的是贵妃醉酒前的一段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在众宫女们的簇拥下,喜孜孜、美滴滴、露出娇贵的花容,去往百花亭恭候圣驾到来。该剧获得2018年衢州市婺剧进校园展演赛金奖。

古筝演奏《中华孝道》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是古今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校古筝社团带来了古筝演奏——《中华孝道》。

< < 滑动查看更多 > >

朗诵《木兰诗》

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替父上战场。这是我国的一个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她的名字在时代的长河中流淌,使人们心中的一个英雄形象,我国许多文人都写过她。朗诵《木兰诗》曾荣获衢州市经典诗文诵读一等奖。

西安高腔——《变脸》

“西安”是衢州古称,“西安高腔”即“衢州高腔”,是地道的浙江戏曲。对老一辈衢州人来讲,西安高腔曾给贫瘠的心灵带来一片葱绿。非遗传承人的表演轻松活泼,脸谱夺人眼球。

西安高腔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鹿鸣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吕新红说,鹿鸣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别是在传承婺剧过程中,从艺术特色到学科品牌发展,做到共性与个性的交融,将婺剧传承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非遗传人传经典

各位非遗传承人带着他们的绝活走进班级,现场授课,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精彩呢?一起去现场看看吧。

柯城邵永丰

衢江捏面人

柯城莹白瓷

常山蛋雕

柯城剪纸

衢江叶画

在非遗进校园的课堂上,传承人通过讲故事、表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非遗古韵润童心

传承优秀非遗文化,离不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鹿鸣小学是浙江省百年名校,全省婺剧进校园试点学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从2007年开始,学校组建婺剧社团,并邀请衢州西安高腔研习所优秀演员来校传授教学。学校还把婺剧列入音乐课堂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段音乐课时计划,把婺剧结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欣赏和学唱名曲名段,培育婺剧曲艺苗子。在午休时间全校欣赏名家名段,让孩子们从接触婺剧到认识婺剧,然后熟悉婺剧,最后爱上婺剧!

衢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朱云福、衢州市文广新局非遗处处长赵世飞、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党委委员范成平等参观了学校“婺润蒙童”婺剧工作坊,小讲解员向各位来宾介绍了工作坊围绕婺剧主题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将亲手制作的婺韵书签赠送给了来宾们,得到了各位领导、来宾的点赞。

据了解,2018年“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在常山县招贤小学、中国海外马金希望小学、龙游县柳园小学、江山廿八都小学和衢江区高家小学等5所学校成功举办。自启动以来,受到人民网、中国网、衢州电视台、衢州之声FM105.3频率等媒体关注。正如传承人戴理平所言,非遗技艺的传承是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认识和了解它。每一次非遗展示、每一堂非遗课,都如同涓涓细流,起着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很可能,某堂课的某个孩子,未来就是某项技艺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