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年俗漫談——過年

祭灶是過年的開始

我們河東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這一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過去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平時的吃食也很粗糙,細糧少的可憐。小孩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所以嘴就顯得特別饞。臘月二十三,孩子們盼著吃糖瓜和芝麻棍棍糖,因為祭灶時要用糖瓜和芝麻棍棍糖做貢品。

祭灶,就是祭送灶王爺昇天。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民間的神仙,責任是反映民間的生活,監管民間的善惡,職務相當於現在的紀委書記。我們企盼灶王爺昇天,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所以就在灶神像前供奉糖瓜和芝麻糖,意思無非是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不要到玉皇大帝那裡打“小報告”,講人間的壞話,也有意讓灶王爺的嘴甜一點,光說人間的好話。祭完灶後,小孩子們就可以分享灶王爺的供品,吃糖瓜和芝麻糖了,解一解整個冬天的饞嘴,這也是兒時最盼望的樂事。

趕集逛會置辦年貨

過年的重要內容是置辦年貨。我們小的時候,交通尚不發達,置辦年貨不在城裡,主要在鄉下的集市裡,逢集時人山人海,年貨豐富,十分熱鬧。父親趕集時的模樣我還依稀記得,左肩搭一個旱菸袋,右肩背一個白色的褡子。褡子也叫連褡,前邊開一個大口子,前後都能裝東西。裝滿東西后,前後份量平衡,走起來很輕快,當地農民很愛用它,如今農村已不多見了。

過年的年貨無非是現在毫不稀罕的核桃、柿餅、紅棗和鞭炮。菜餚之類有白菜、蘿ト和那時非常稀罕、平時吃不上的蓮菜。買蓮菜時父親非常節約,一般買上三、四個就行了,過年時用水汆一汆,調成涼菜,能裝三、四盤就行了。蘿ト和白菜,幾毛錢一斤,而蓮菜是幾塊錢一斤,在兒時那算高檔的菜,平時是吃不著的。經濟一般的人家趕集時只買一吊豬肉,大約有二、三斤重。富裕些的人家,再多買一些豬頭豬肝、豬腸子。

年前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家家支油鍋、煮麻花。家境好些的,能煮八、九十斤面的麻花,家境差些的,也就煮上二、三十斤面。如果家裡不支油鍋煮麻花,孩子在巷裡手上沒有麻花吃,別的孩子就會小瞧他。所以再窮的人家,家長也會煮,窮一年也不窮一節,煮的再少也要煮,給上學的孩子爭一個面子。

守歲拜年大年初一吃餃子

除夕的夜晚是不睡覺的,這叫守歲。我們農村老家叫做“熬年”,全家老少圍在一起邊包餃子邊嘮家常。包餃子時還要在餃子裡放上一枚硬幣,第二天早上誰吃了餡裡有硬幣的餃子,誰就是來年有福之人。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早早起來,開門點炮,父親領著我們到井臺挑水,象徵著把財富挑回家。所以大巷井臺的水桶早早就排起了長隊。

吃完初一早上的餃子,先向父母拜年,要壓歲錢,然後再向本姓本家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大年初一,母親在院裡放一個鐵盆,告訴我們洗臉水不能亂潑、要倒在鐵盆裡,過了破五(初五),才能把水倒在巷裡,初五前只能往家裡挑水,不能向外潑水,意思是要守財守富,不能破財。初一之後,過年的形式就變為走親戚了。農村和城市一樣,不過初五,第一次見面時都要問候一句,互相拜年。“過年”是河東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其中的內容豐富多彩且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體現了河東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是河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