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贤母只说了一句话,让他一生为官不愁!

陶侃

陶侃,晋朝人。早年丧父,母亲守寡,家徒四壁,靠纺织为生。

陶侃自幼好学,再加上母亲善教,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陶侃20多岁时,受命为当阳县吏,监渔业。他想:母亲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监渔官,送一些鲊鱼给母亲,也算尽点孝心。

有一次,他托人带了一罐鲊鱼给母亲。谁知,母亲拒而不收,封了“鲊”,并写信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母责备儿子说:“你当了县吏,拿公家东西给我,以为是好心,相反,它不仅不能有益于我,反倒给我增加了忧愁。”

她说:“吞占公家的东西,就是贪。贪婪之心是没有止境的,后果就难以设想。”

母亲告诉陶侃:“人有不为之,而后才可以有为。为人不干坏事,才会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亲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议事。

这年三月,陶侃乘船漫游,回来后对母亲说:“我乘船时,在水平如镜的江面上,一点都不怕;但到了波涛汹涌的地方,船左右摇晃,心里却有些胆怯。”

陶母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她拿船、水作比,陈述官与民的关系,教育陶侃要关心民众,爱护民众。

另有一年清明节,陶侃宴请宾客,母子同桌吃饭。桌上掉了一些饭粒,母亲用手拣起来吃了。

陶侃见母亲当着众人之面,显得这么寒酸,使他很难看。等客人散后,陶侃对母亲说:“望母亲以后给儿子留一些面子。”

陶母说:“你是要面子,还是要事业?现在可能丢了你的面子,将来就可能使你不丢面子。”又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你就常常有饭吃。”

陶侃听了母亲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连忙跪在母亲面前,说:“孩儿知错。”

陶母遇事善导,陶冶了陶侃的廉俭品德。他在荆州任刺史时,不仅清廉,而且节俭,连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来,等到雪后放晴,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湿的台阶上,便于人们行走。

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丢下的竹头积攒起来,这些下脚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钉。

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并兼任荆、江二州刺史。

告老辞官那天,他把所有军资、器仗、牛马、舟车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后,方才离任。

后人称赞陶侃清廉,更称赞“陶母封鲊”的美德。陶侃多亏了有这样一位贤母在他身边循循善诱才使得他的官场仕途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坎坷,而母亲传授给他的方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